中国导游职业生涯规划浅析
往日由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导游学历低、年龄低、收入低、社会地位低,以及高风险、高流失率的“四低两高”的特点,运用深度访谈法、文献综述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人力资本原理,研究导游在进入职业倦怠期后, 适合其生涯规划的三条职业发展之路,从而为导游人员提供职业生涯指导,并促进旅游行业工作人员的稳定、有序、有目标地成长,促进中国导游队伍建设走向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中国导游 职业生涯 规划 导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推动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导游服务水平是旅游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近年来关于导游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除了社会地位问题,还有收入、婚恋顾家等问题,一一摆在导游的面前,使得很多热爱旅游事业的导游在去留间挣扎。科学、客观、对口的导游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这旅游大转型的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中国导游事业发展的历程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导游被认为是中国入世后最紧缺的人才之一,国家对导游人才的需求也正逐年增长。回顾新中国导游事业发展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的导游员大部分是掌握外语的大学毕业生,身份是国家干部,工作内容是从事外事接待工作,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受到全社会的尊敬。第二阶段(1978 年改革开放———20 世纪90 年代初):这一时期的导游队伍以旅行社的全职导游为主体,队伍不断扩大,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外语水平较高,这时的导游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就业门类。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时期我国入境、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初步形成三大市场共同发展的格局。导游队伍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导游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继1989 年我国建立了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制度,1995 年起又建立了导游人员等级考核制度。第四阶段(20 世纪初———至今):目前我国有60 万职业导游,但实际上有资质的导游约有70 万人,还有30 万名讲解员,导游员、讲解员已是一支百万大军。这时的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导游是旅游服务的重要环节。在2005- 2010 年的5 年里,中国旅游者的增长率每年超过60%,中国导游员、讲解员人数翻了3 倍。2010 年,我国接待入境游游客5566 万人次,出境游游客5738 万人次,市场的需求和扩展在加快,但导游队伍的增长远未达到这个需求,导游从业人员数量需求较大。然而,由于旅游法制建设滞后、旅游监督管理环节薄弱、旅行社无序竞争等原因,大部分持证导游生活保障低,难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原有的优秀人才也流失严重。中国的导游具有学历低、年龄低、收入低、社会地位低,以及高风险、高流失率的“四低两高”的特点。以广东省旅游局的调研(2011)为例,每年有大量的导游新兵进入旅游市场,旅行社并没有好好培养,而只是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在进入导游行列三年内,大部分新导游都将离开导游岗位,原因就是当他们转变为资深导游时要面对更多新兵的挑战。综上所述,导游从老一代的国家干部、民间大使的身份,到如今的无基本工资、无基本福利保障、无明确劳动报酬保障的 “三无人员”,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很多一线导游感到前途很迷茫,也使很多立志想从事导游工作的有识之士望而却步。对于导游生涯规划的分析与研究应该与时俱进,为广大导游有序地安排自己进入职场发展的人生规划、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导游之路提供参考意见。 二、导游成为人力资本的必要性 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在1960 年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人力资本体现在人的身上,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熟练程度等,综合起来就表现为人的素质。导游是实践性极强的一类工作,其人力资本是稀缺的,其人力资本像其他一切资本一样,都应当获得回报,其时间经济价值的提高是一种趋势。导游在带团过程中,每一个团队的成员都不同,每一个旅游目的地即使多次重游都有差异性,其经历的旅程都有各种情况发生,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经验资本,并成为企业及其本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导游的生涯规划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避免因为退出壁垒不高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人力资本的亏空。 2、导游人力资本的价值(1)拥有广大的客户资源。中央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求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导游作为旅游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在服务游客的过程中,带给游客知识、健康和愉悦,服务于人的发展;同时导游又是文明的使者,倡导文明、传播文明是导游的“天职”。导游作为服务于广大游客的一线人员,与游客面对面,心贴心,在青山绿水间更容易获得彼此心灵的沟通,建立信任感,赢得回头客。游客的满意度越高,其忠诚度就越高。随着带团量的逐步增多,导游将积累长期、稳定的客户群,这成为其人力资本的重要资源。(2)积累丰富的旅游经验。旅游业要更好地满足海内外旅游者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必须强调“以游客为本”,导游要不断提供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旅游服务。通过导游的一线工作,可以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旅游者熟知文化、交流文化,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引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消费方式。导游员在带团过程中,通过接触形形色色的游客、经历千变万化的旅程,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还可以不断进行业务总结,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积累丰富的旅游经验,更好地服务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3)创建良好的信誉品牌。导游在带团的过程中,不仅代表了自己本人,还是导游服务公司、旅行社的代表,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民间大使”的导游,甚至是所在城市和国家的代表。一个高素质的导游,带团的最高境界是宣传了所代表的企业、城市、国家的良好形象,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优良品牌。这种与导游“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不要被投诉罚款”的最低级追求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创造了“给人快乐、自己快乐”、“路越走越宽广”的阳光大道,后者停留在自怨自艾、恶性循环的境地。 3、导游人力资本的短板(1)导游队伍整体素质状况与旅游产业素质全面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游队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同时也呈现年轻化、平均学历偏低的状况。在60 万名执业导游中,30 岁以下的占80%,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占80%。我国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与我国旅游产业素质全面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要求不相适应。(2)导游队伍结构与旅游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当前我国导游队伍中,初级导游占97%,高级导游和专家型导游人数少,与海内外游客市场对导游的知识和阅历要求明显不相适应,不利于旅游服务质量的整体提高。目前我国外语导游不足、语种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新兴客源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此外,导游平均素质的地区差异拉大,不利于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和全国旅游市场整体水平的提升。(3)导游管理体制和机制与导游队伍发展现状不相适应。一方面,我国兼职导游比例越来越高。据统计,目前兼职导游已超过60%,导游日益成为自主择业、分散执业的群体。但是与之相适应的导游服务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服务跟不上,致使部分导游人员的服务水准下降。另一方面,我国导游人员的薪酬机制、激励机制特别是劳动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致使导游队伍职业稳定性下降,并导致部分导游人员在带团过程中降低服务水平或减少服务提供,以获取收入。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我国导游队伍的整体发展。我国导游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是在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一方面,旅游业快速增长拉动了导游队伍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导游队伍的扩大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化、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的特征,是转型期各种矛盾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