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百科知识 >中医养生知识百科

中医养生知识百科

小瓶盖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医养生知识百科,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知识百科原因

小寒养生知多少

小寒养生知多少小寒是24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是冬季6个节气中的第5个,在每年的公历1月6日前后,太阳黄经285°,斗指子位(北方偏东方)。小寒,字虽然叫小,实则寒冷甚过大寒,月半为大,所以叫小寒,并非没有大寒冷。因为正值三九天,所以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故有“冷在三九”之说。

小寒养生重点

一、小寒养生:起居重“三防”

起居重“三防”。防寒要护头、防燥要内服+外用、防外感要多做肢体伸展运动。

防寒要护头

小寒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尤其要注意头部保暖,外出记得带帽。因为头部是人体的神经中枢所在,并且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上达于头部。

防燥—内服加外用

内服:除了多饮温水之外,还应适量补充蛋白质及脂肪,如滋补汤品、牛奶、酸奶、各类粥品,将水分“锁住”。

外用:可以使用加湿器。此外,还可以在暖气片旁边放置清水,或将干净的湿布放在暖气片上。也可以使用喷壶在你觉得干燥时或每隔2小时左右在屋内喷洒干净的清水。如果在清水中添加不同功效的精油,还能除菌、添香。

防外感—常伸腰

小寒是风寒感冒多发的时节。除了注意保暖,还要多做肢体伸展运动,振奋阳气,固表防感。此外,还可在每日洗脸后用双手摩擦面部致生热,可增强御寒能力。

二、小寒养生:饮食重温补

冬季为进补之佳令!三九进补,可食用以下三类食物。

1.豆谷干果

五谷是冬季食补的基础,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热量以抵御严寒。冬季尤其适合多食用红色及黑色的谷物,如红豆、黑豆、黑米等。

此外,时令干果也是滋补佳品,如栗子、红枣等,可单食,也可入菜煮汤时加入,或将各类豆谷、干果混合煮粥。

2.肉类

肉类是冬季最适合的食物,尤其以煲汤最佳,既可以起到滋补的作用,又避免油腻肥甘增添脾胃负担。如牛、羊肉汤;鸡汤;鸭汤。

3.温热食物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温、热的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中医养生知识百科方法

三、小寒养生:食谱

1.当归羊肉汤

食材: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黄酒、调料适量。

做法:

1.当归、生姜、羊肉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黄酒,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

2.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即可加入食盐等调味品食用。

功效:此汤具有益气补血、温中祛寒的作用。

2.山药炒鱼片

食材:鱼肉片、山药、青萝卜。

制作方法:

1.鱼肉切片,用生粉拌匀。

2.油锅,入葱、姜末煸香,倒入鱼片、山药片翻炒。

3.加料酒、葱、姜、盐,再炒熟。

养生功效:健脾益气

3.素炒三丝

食材:干冬菇、青椒、胡萝卜、白糖、黄酒、味精、盐、水淀粉、鲜汤麻油适量。

制作方法:

1.锅内放油烧热,将三丝入锅煸炒后,放黄酒、糖、再煸炒。

2.加鲜汤、盐,待汤烧开后加味精,用淀粉勾芡,淋上麻油即可。

养生功效:健脾化滞,润燥。

4.糯米饭

制作原料:糯米、香米、腊肉、腊肠、花生米、碎葱白

制作方法:

1、60%糯米40%香米混合蒸熟。

2、将腊肉、腊肠炒熟;花生米炒熟。

3、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即可。

养生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养胃。

中医养生知识百科技巧

1、养肺、补水要由里而外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秋季燥邪当令,容易伤肺。治燥之法,以润为贵。所以,解决皮肤干痒问题应从养肺入手,多吃具有健脾润肺、养血润肤功能的食品,如白木耳、杏仁、白果、百合、芝麻等。多吃滋阴养肺的水果,如梨、杨桃、哈密瓜等,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油菜、禽蛋等,使皮肤得到润泽。

对于秋天的皮肤来说,补水是头等大事,多喝水能够从内到外缓解皮肤干燥。一天不能少于1000毫升,但也不要超过3000毫升。除了白开水外,秋天新鲜而丰富的水果也是抵御秋燥的佳品。如雪梨、木瓜、苹果、杨桃、红枣、葡萄等应季水果,不但美味可口,还能滋阴润燥,增强皮肤弹性。

2、初秋别忘了防晒

专家指出,防晒不只是夏天的事,秋季的防晒更重要。因为夏季大气中的云量较多,对紫外线有一定阻挡作用;而在秋季,虽然受到气候影响,空气变得格外澄澈,但紫外线的透射度也大大增加。此外,由于秋季人体肌肤的新陈代谢要比夏天缓慢,所以受到同样的日晒,恢复美白的过程要比夏天长。

白皙肌肤保养不易,怎能因为疏忽而在秋天前功尽弃呢?

选择SPF15以上的防晒产品,在需要的时候不断涂补,保证全面防晒。眼睛和唇部是防晒格外要注意的部位,因为眼睛周围的皮肤很薄,所以在购买时,应选购有润泽和修护作用的眼部防晒品。另外,佩戴太阳镜也是眼部防晒的一个好方法。唇部的肌肤较为柔嫩,在强烈紫外线的辐射下很容易失去光泽和产生死皮,因此尽量选用有防晒效果的润唇膏来加以保护。

3、初秋“冻一冻”

俗话说“春捂秋冻”,在中医眼中,体温下降利于人体阳气内藏(冬藏),秋季六节气的养护调节重在着装和保暖,切不可因着装单薄而受凉,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衣被要逐渐添加,但不可一下加得过多,捂得太严。

秋装要宽紧适度、长短大小适宜,穿在身上感到舒适,不宜露臂、露胸、露腿。穿着纯丝或纯棉织品或混仿品面料的外衣裤,既可防秋凉,又能防燥热,质地柔中有刚、软中有硬。秋凉切勿急加衣,老年人可适时加厚衣服。秋天的早晚凉,要注意别让“背”和“心”凉着,必要时可先穿上夹背心或毛背心。

秋冻培养的是耐寒力,这是抵御疾病的一种抗力,尤其在冬季更重要。耐寒锻炼,应该始于初秋,可循序渐进地坚持,从冷水洗脸、擦身,到冷水浴,直到冬泳。

4、秋季养生勤梳头

中国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认为:“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也就是中医一直强调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如果经络受阻,气血不畅,身体就会出现病变。而梳头,就是通经络的一个有效方式。因此,不少保健和养生专家认为:通经络,勤梳头。

运用梳头养生保健、防病疗疾,是中医养生的一绝。对于平时压力比较大的都市白领来说,经常梳头可以缓解压力,畅通经气,改善血液循环,滋养头发、防止脱发,并能够缓解头痛、减轻疲劳。

5、少吃瓜多吃果

夏季人们对西瓜情有独钟,特别是凉爽可口的冰镇西瓜,几乎成为人们消解暑热的必备品。但可能大家还不知道,其实西瓜还有一个外号,叫“寒瓜”。西瓜性寒解热,食之冰凉,因此才有了这个称呼。西瓜本来性寒,若这“寒瓜”再在冰箱里一放,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尽管其清热解暑的效果较好,吃上去很过瘾,但多食对脾胃的伤害却是很大的。有些人西瓜吃多了会拉肚子,甚至出现头昏乏力、身体困重等现象,就是因为湿邪困脾所致。

其实不只是西瓜,甜瓜、黄瓜、冬瓜、苦瓜等瓜字辈的食物都属于寒凉食物。这个时候脾胃本就虚弱,若过食寒凉之物只会“火上浇油”,引起腹泻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所以过了夏天,西瓜基本上也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秋瓜不宜多吃,秋果却是可以吃些的。秋梨就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秋梨又被称为“果宗”,有“百果之宗”的美誉。中医认为梨性凉味甘,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对于燥邪猖獗的秋季来说,是去燥的最佳选择。

6、朝盐晚蜜对付秋燥

很多人都认为多喝水可以缓解干燥,但是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他说,对付秋燥,谚语有云:“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意思就是让大家早上喝点淡盐水,晚上则喝点蜂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流失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便秘,可谓一举三得。

另外,可在房间里放盆水,维持湿度。预防秋燥,平时还可以多吃些清润的食物,如百合、莲子、莲藕、银耳、雪梨等等,煲汤、煲粥都是很好的选择。

7、“豆”字辈要多吃

其实,生活中有些食物即可消暑又可化湿邪,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绿豆汤了。那汁液碧绿的绿豆汤不仅可解暑热之毒,还可化湿,助你的'脾胃解围。

其实不只是绿豆汤,绿豆的兄弟“红豆”(也称赤豆、赤小豆)也有这样的功效。李时珍曾称红豆为“心之谷”,中医认为其有健脾利水、清热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由于红豆性善下行,通利水道,所以经常服用还有减肥的功效。对于爱美的女士而言,若是担心因“贴秋膘”而致身材变形的话,可以配合着多喝些红豆汤,即有消暑化湿,还可以维持你的曼妙身材,何乐而不为!

8、养肺多做深呼吸

秋季养肺首先就要多做深呼吸。每天清晨起床先站在窗口,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吸气时,最大限度向外扩张腹部,胸部保持不动;呼气时,最大限度向内收缩腹部,胸部保持不动。呼吸要深长而缓慢,用鼻呼吸,每次深吸气3—5秒,屏息1秒,然后慢呼气3—5秒,屏息1秒。每次5—15分钟,每天练习一两次。

9、初秋进补鸭肉最佳

对于身体弱的人而言,秋季还是应该吃些肉类补一补的。但进补之前最好先把脾胃调理好。平时可以多喝一些绿豆汤或是薏米粥之类的食品,因为夏秋之际湿邪热邪较重,这样可以促进湿热之邪的排出,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

在肉类的选择上,以鸭肉为最好。因为秋天的鸭子是最肥嫩的,而且还有一定的医疗功效。秋天燥邪严重,吃些凉性的鸭肉,对于体内有热、爱上火的人而言,便可起到祛火除燥的作用。

10、适当锻炼可增加肺活量

秋高气爽,气温适宜,秋季可谓锻炼的好时节。秋天经常参加健身活动,不仅可以调心养肺,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

从夏天的不爱动,到秋天的动起来,这其中还需把握好度,并非运动越多就越好。从中医理论讲,秋天是人体精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慢跑、散步、登山、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等,适时有度地进行。这样既不会因出汗多而损耗元气,又可以舒展筋骨提高身体素质。

中医养生知识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