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百科知识 >新冠后遗症有哪些症状_是否长期伴随

新冠后遗症有哪些症状_是否长期伴随

灭队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新冠后遗症有哪些症状_是否长期伴随

近年来,新冠病毒一直是热点话题,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新冠病毒(COVID-19)的恐惧有两方面,一个是感染病死,另一个则是后遗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新冠后遗症有哪些症状_是否长期伴随,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新冠后遗症有哪些症状

1、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可能会导致肺部功能减弱甚至肺通气障碍,出现虚弱、疲劳、胸闷、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症状;

2、心肌损伤:长期心肌缺血、缺氧易诱发高血压、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

3、神经系统损伤:可能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而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出现嗅觉减退、感觉缺陷、姿势震颤等症状;

4、创伤后应激障碍:长期隔离、治疗等可能会导致焦虑、抑郁、记忆力或注意力减退、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出现。

后遗症可能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改善,也可能会一直存在。建议患者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愈后,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早日恢复健康。

新冠后遗症是否长期伴随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10月13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分析说,一般来说,接种过疫苗的人,感染新冠后患后遗症的风险要远远低于那些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专家金冬雁11月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科学界对于新冠后遗症的定义都不一致,也没有特异性的检测方法或诊断指标。人们所能获取的新冠后遗症信息全部都来自感染者的自述,这使得结果缺乏客观衡量标准。”

金冬雁进一步解释,“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被感染后的3个月仍存在,且至少持续2个月的,才能被称为新冠后遗症。而美国CDC则认为,被感染后1个月仍出现、复发或存在的相关症状就能称为新冠后遗症。”

“我是新冠转阴之后两个星期才恢复味觉和嗅觉,之前整个人感觉还是像处在一个感冒的状态中。”一位居住在法国的新冠康复者告诉记者,“现在转阴也已经有三个半月了,得过新冠之后,身体更易疲惫,但是能感觉到在逐渐恢复。”

金东雁表示,“新冠后遗症的症状绝大多数都是短暂的,而且症状轻微。不仅如此,在这些症状中,大多数也都是跟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相关的问题,最常见的包括疲倦、头痛、失眠、焦虑等等。”

“长期症状并非新冠独有。在1918年甲型流感大流行、2003年SARS暴发以及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后,患者都有过感染后的后遗症。”金冬雁说,“相较于德尔塔变异株和原始毒株,奥密克戎大流行阶段的新冠后遗症比例已大大降低。无症状感染者出现新冠后遗症的机会微乎其微,轻症者出现新冠后遗症的比例也远远低于重症者。”

“目前各国科学家非常关注和担忧感染新冠后遗症问题。”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10月13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关于新冠后遗症的致病机理、最终持续时间,科学上也不完全了解,与一般流感和已知疾病不同,科学家对于新冠还有很多的未知。

疫情防控居家常识

第一:不麻痹、不大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疫情防控方面,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毁掉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不麻痹、不松懈、不大意,坚持做好防护,才能阻断新冠病毒传播。

第二:戴口罩、要坚持。科学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尤其是前去公共场所、密闭空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务必正确佩戴口罩。

第三:打喷嚏、讲礼仪。咳嗽、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常常携带病毒,可直接或间接导致病毒传播。因此,咳嗽、喷嚏时一定要用纸巾、手绢来捂住口鼻。

第四:勤洗手、讲卫生。勤洗手、讲卫生是保证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方法。饭前便后、接触外界物品后,触摸口眼鼻之前,请务必认真清洗双手,遵循七步洗手法,用肥皂(洗手液)和流水搓揉至少20秒。

第五:常通风、不可少。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动,可有效降低空气中病毒和细菌的浓度,减少疾病传播风险。每天应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尤其是密闭的空调房一定要定期开窗通风。

第六:一米距、更安全。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病毒感染。守住一米线,出行勿拥挤,保持安全距离,于人于己都有益。

第七:少出门、不聚集。公共场所人员多、流动大,聚餐、聚会易导致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因此人多场所不要去,拥挤场所要回避。少出门、不扎堆。

第八:打疫苗,很重要。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有效、最便捷的手段。防控新冠病毒,接种疫苗和个人防护一个都不能少。凡是符合接种条件的人员要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为构建免疫屏障贡献一臂之力。

第九:讲科学、强免疫。饮食营养均衡、适度运动锻炼,坚持规律作息,不熬夜,保证睡眠充足,保持良好心态,可以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

第十:有症状,早就医。主动做好健康监测,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前往发热门诊就诊,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主动告知旅居史、接触史,不隐瞒、不回避,并遵医嘱留观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