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百科知识 >立秋民间贴秋膘咬秋晒秋习俗含义

立秋民间贴秋膘咬秋晒秋习俗含义

灭队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又要到立秋了,你知道立秋习俗吃什么吗?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立秋民间贴秋膘咬秋晒秋习俗含义,仅供参考。

立秋民间贴秋膘咬秋晒秋习俗含义

晒秋咬秋 祛暑润燥

立秋既是节气,也是重要的岁时节日,民间有贴秋膘、咬秋、晒秋等习俗。伏暑时节,天气炎热,会出现食欲不振、身体消瘦等苦夏现象,到立秋则需贴秋膘,补足精气神。贴秋膘不是贴脂肪,而应根据自身状况,调整膳食结构,均衡营养。

在我国不少地方还流行“咬秋”,人们会在立秋日吃瓜,意在借西瓜、香瓜等瓜果祛除暑日积蓄在体内的暑气。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山区村民,每到立秋时,还会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以此庆祝丰收。

立秋后,酷暑未消、天气渐燥,人的生理状态也会随自然状态调节,身体容易因秋燥而不适,此时养生尤为重要,宜食清热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等。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虽说立秋之后炎热不会迅速消逝,但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转凉,之后,秋季将拉开序幕,天地也将日渐广袤。我们不妨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准备迎接那个山空水静、清远悠长的秋天。

立秋5大传统习俗

1、贴秋膘:立秋习俗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贴秋膘。在古代,人们认为在秋季增加食量可以帮助身体储存能量,以应对寒冷的冬季。因此,贴秋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习俗。在现代,贴秋膘的方式也有所改变。人们开始注重健康饮食,选择一些富含营养的食物来增加身体的免疫力。

2、啃秋:立秋时节一般仍处于三伏天之中,气温仍旧异常高涨。此时,炎炎夏日依旧难熬,据说吃了西瓜就不会得秋痱子。因此,每当立秋到来,农村人就会聚集在树荫下,抱着半个大西瓜啃着吃,这被称为“啃秋”或者“咬秋”。不仅仅是啃西瓜,还可以啃苹果、梨子、葡萄、花生等等。这一习俗不仅意味着消暑解热,更寓意着“咬住”炎炎夏日,迎接立秋的到来。

3、喝秋水:在四川东、西部等地区,喝“立秋水”是立秋习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古代,人们认为立秋这一天,天气开始转凉,气温下降,人体内的阳气逐渐减弱,需要通过喝秋水来调养身体。一般来说,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清晨起床后,先洗脸漱口,然后用干净的杯子或碗盛上凉水,再将水放置在室外的阴凉处,等待一段时间后再喝。这样的秋水清凉爽口,不仅消暑,还能够润肺养胃,秋来不闹肚子。

4、晒秋:晒秋是指在立秋这一天或之后的几天里,人们会把谷物、豆类、蔬菜等农作物晒在太阳下,以便将其储存起来。这是因为在秋季,气温逐渐降低,空气干燥,晒干的农作物可以更好地保存。此外,晒秋还有驱邪避凶、祈求丰收的寓意。在晒秋的过程中,人们会选择一个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将农作物摆放在晒场上。晒秋的时间一般在上午9点至下午3点之间,这段时间是太阳最为充足的时候。

5、秋忙会:农村地区的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秋忙会”。在秋收季节来临之前,人们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农作物的收割、晒干、存储等工作。这个活动不仅是为了提高农民的劳动效率,也是为了加强社区之间的联系和团结。随着时间的推移,秋忙会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庆祝活动。现在,人们在秋忙会上除了完成农作物的收割工作之外,还会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比如唱歌、跳舞、打牌等等。

立秋节气养生

一,护阳养脾胃

立秋后,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最易困脾,人的脾胃此时往往特别虚弱。特别是素体阳虚湿热,再兼过食动风、动血诸发物,更感湿热潮气,不免有风湿热痹类病症的发生。如痛风、关节红肿热痛之类疾患,每于此时节发病,需及时预防。可多吃茯苓、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猴头菇等健脾和胃的食物。以淡补为主,忌食生冷。另外,每天坚持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也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

二,敛阳暑湿退

“湿”不见得都要祛,为什么?对于“湿”和“气”,名医彭子益有独到见解:“火”在“土”上,即可生“湿”,“火”归“土”下,则可化“气”。大家想想,夏天相对潮湿,秋天自然变干燥,并未使用祛湿剂,时至秋天,“火(阳气)”回归“土”下,自然就不湿了!

立秋的由来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另外,不论朝廷还是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

立秋的气候特点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己快到新年元旦了。

“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

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描写立秋节气的古诗词

1、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4、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5、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陆游《秋思》

6、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李白《赠庐司户》

7、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青门引·春思》

8、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杜甫《月》

9、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林逋《咏秋江》

10、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王昌龄《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1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12、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13、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14、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15、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16、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17、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李冠《蝶恋花·春暮》

1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19、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20、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