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文化风俗礼仪
珠海市斗门区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全国著名的水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斗门风俗文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斗门的婚俗
斗门水乡,有一种流行了几百年的民俗——水上婚嫁。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和数代人的融合、沉淀,形成了斗门水乡特有的民俗,其主要特征是:一是婚嫁过程形式繁复多样,讲究礼仪,有着比较固定的程序和约定俗成的礼仪物品。礼仪主要有“坐高堂”、“上头”、“叹家姐”、“花船迎亲”、“回门”等。二是与居住的水环境不可分离,有明显“水”的特征。如“花船迎亲”,向“船太公”、“海龙王”敬拜等。三是与沙田民歌有不可分离的联系。
“斗门水上婚嫁”这一民俗“土”而有风情,她的价值在于:一、她既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文化,并且是一种多元素的文化。二、民俗价值高。斗门水上婚嫁,是斗门特有的水乡习俗风情,具有文化身份认同的意义,也是维系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不少侨胞在海外婚嫁,都模仿这种仪式,既得民俗文化的熏陶,也有亲情的乐趣。三、具有较高的民俗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她每一项仪式都蕴含吉祥、美好的寓意。婚礼过程,既是沙田民歌的艺术欣赏,又是快乐、感恩和孝顺情感的寄托与流露。四、带动了群众性的民歌创作和演唱活动。五、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多年来,斗门水上婚嫁的一些习俗也逐渐影响到中山、新会等周边地区的水乡,为婚姻喜庆带来无穷乐趣。
2008年6月,斗门水上婚嫁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饮食文化
在珠海斗门地区,捕捞禾虫、吃禾虫有着悠久的历史。
每年农历的三月、四月和八月的初一、十五大潮时,这里大量成熟的禾虫便从稻禾、水草的根部冒出来,漂浮于水面,流入虎跳门水道,这些时段便是捕捞禾虫的黄金时期,被称为“禾虫造”。
据说,宋末元初每逢“禾虫造”,当地禾虫非常多,然而由于人们大多习惯吃鱼、虾、蟹等海鲜,对“其貌不扬”的禾虫不屑一顾,于是将捕获的禾虫用来喂鸭子。后来,人们发现吃了禾虫的鸭子长得特别快,而且鸭子肉质鲜美,于是一些大胆的人就开始采用各种烹调方法尝试烹制禾虫菜肴,结果发现味道奇香,又可滋补身体。
于是,捕捞禾虫、吃禾虫就逐渐成了民间习俗。
莲洲镇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生态极优,素来是珠海西区的鱼米之乡,这里孕育了丰富物产和历史悠久的岭南水乡饮食文化,如横山鸭扎包、上横黄沙蚬、横山粉葛、粉洲禾虫等传统文化美食。
地处珠江虎跳门水道西侧的斗门莲洲,咸淡水交界,水质清澈,稻田广袤,是盛产禾虫的一隅,“粉洲禾虫”更是与“横山鸭扎包”“上横黄沙蚬”“横山粉葛”齐名,被称为莲洲“四大美食”。不但如此,当地农家人还把禾虫精心制作成禾虫干、禾虫饼、禾虫酱,被誉为“禾虫三宝”。
禾虫俗称“稻底虫”,原来生长在咸淡水交界的稻田表土层里,以稻根为食,在一年两造的水稻孕穗扬花时节成熟出土。在珠海斗门,当地人烹饪禾虫的历史和美食文化源远流长。2016年5月,莲洲禾虫被列入珠海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实际上,禾虫出没在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在被称为珠海“生态之心”的莲洲镇,不仅禾虫产业资源优势明显,还率先形成产业规模。
今年6月,经过评审专家组的实地深入调研后,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正式向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颁发“中国禾虫之乡”牌匾。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打造斗门区禾虫产业全链条、推动禾虫产业绿色发展,首届珠海莲洲禾虫文化节将开启绿色莲洲文化美食之旅。
节日习俗
年初一:吃斋拜神
都知道斗门人很敬畏神灵,逢初一十五定要上香拜神,过年也少不了这一项。他们会在凌晨拜神祭祖,杀鸡焚香放炮,邻里好友会互相拜访。年初二:开年
初二早上,家里主妇要主持“开锅”,下花生油、煎萝卜糕和鱼等,不过现在已经有不少家庭嫌麻烦便去酒楼摆开年饭了。这天人们会亲友往来拜年,回娘家。还有部分农村会买鲤鱼用红纸盖住鱼眼拜神后放生。年初三:穷鬼日
大年初三的斗门人很少出门,一般都是在自己家里待着,因为这一天为了避免与别人发生争执,如果有人串门,会被当做穷鬼赶出门,所以在斗门过年的外地小伙伴们这一天不要乱跑哈!
斗门文化风俗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