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那么你知道春节的风俗有哪些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春节的风俗,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
春节的风俗
春节人们会吃什么美食
古人管春节叫什么
中国人在春节中的禁忌
春节的风俗
【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喝腊八粥】
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人们"合五谷枣栗等果品为粥,祭先农,祭先祖"。腊八节源于古老的腊日节,也称腊祭或蜡祭。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除夕守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吃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除夕之夜,交子时刻,天空中,火光闪闪,轰鸣阵阵,隆重、热烈的鞭炮声送走了旧年,迎来崭新的一年,把春节推向了高潮。
<<<返回目录
春节人们会吃什么美食
一、包子团子
在春节到来之前,大家都会做团子和包子,因为这是春节必须要吃的传统食物,而且包子团子都需要放在锅上蒸,有蒸蒸日上的寓意,所以春节一定要吃包子团子这两种美食。
二、八宝饭
在南方春节在餐食的准备上,一定要准备一碗八宝饭。八宝饭是用糯米和豆沙,加上糖,猪油制作而成的,吃起来可口香甜,十分软糯。它也预示着全家团圆,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让我们在新的一年有新的气象,所以它也是一道非常好有吉祥意义的菜。
三、鸡汤
鸡汤大家都非常喜欢喝,鸡汤可以补充营养,那在春节的时候自然也是不能少的。在春节菜肴的准备上讲究的是一个团圆,所以会用整鸡来炖鸡汤,同时在里面加上一些鹌鹑蛋,加入一些枸杞,让鸡汤变得更加鲜美更加有营养。
四、如意菜
如意菜在南方春节是必须要准备的一道素菜,它是用黄豆芽和百叶丝放在一起炒的,是有吉祥如意的寓意的,所以在春节这一天南方人也会准备上这一道菜。
五、饺子
在北方只要是传统节日都会吃饺子,而春节的时候更应该走上一顿饺子了,所以我们在春节的时候,全家人都会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
六、三鲜汤
三鲜汤是在春节的时候必须需要准备的。它是用肉丸,鱼丸,肉皮笋混合皮做的一款汤,味道非常的鲜美,也有全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的寓意。
七、扣肉
扣肉是在春节的时候准备的一道大菜,我们需要提前将扣肉就做好,然后在春节的时候再拿出来加热就可以吃了。扣肉吃上去肥而不腻,而且胶原蛋白非常丰富,口感偏甜,特别软糯好吃。
八、红枣桂圆汤
春节是一个非常甜蜜的日子,那么在有些地区会用来煮红枣桂圆汤喝。希望回来的每一个人都能开心,希望每一个人在新的一年里面能够甜蜜,因此红枣桂圆汤也是在新年春节时候需要准备的食物。
<<<返回目录
古人管春节叫什么
春节的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不同时代的叫法自然也不同,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
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岁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则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期间,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返回目录
中国人在春节中的禁忌
不能贴倒福在大门上
应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贴“福”字,先贴“门福”,再贴厅堂的“福”,最后才能贴“倒福”。次序切不可以弄反。同时,贴春联时,不能弄错上下联。
不能动刀、剪、针
俗话说“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初一动了针钱,挑了龙筋长针眼”,所以大年初一,禁忌动刀子和剪子以及针线。
不能换洗和打扫
大年初一早上不能剃头,也不要洗澡、洗头、洗衣物,那样财富与财运都会被洗掉。同理,也不能打扫屋子,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不能打碎器物
正月里打碎器物是不好的兆头,代表新的一年内运势会不好。如果不小心打碎,要赶紧说一声“岁(碎)岁(碎)平安”或者“越打越发”,“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等等来化解。
有丧事不拜年
最近一年家里有丧事,不能到别家去拜年,别人也会尽量在正月里不到丧家去。如果迫不得已要来往,也应该站在门外说话,不进入屋内。
不能吵架骂人
在正月里吵架会败坏一年的运势,骂人则会带来凶祸,所以正月里应尽量避免和人发生口角。
不能看病吃药
在正月里看病吃药,预示一年到头都要生病,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尾疾病缠身,吃药不断。
不能留宿娘家
所谓“正月不空房”,新媳妇不能在娘家过夜,回娘家时,晚上必须赶回夫家。
不能上门讨债
人们认为新年讨债不吉利,所以新年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同时也不能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初一不煮新饭
初一要吃除夕留下的过年饭,寓意去年的东西吃不完,到今年还有剩余。同时不能睡午觉,否则会影响事业运。
不能说不祥话
要避讳“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穷”等不吉利的字眼,也不能呵斥小孩,让他们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
不能吃鱼头、鱼尾
过年期间鱼是必备菜,曰“有余”。吃鱼时,应将头尾留下不吃,这样就表示来年不仅有吃穿,还有剩余。
<<<返回目录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