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百科知识 >无锡节日习俗礼仪

无锡节日习俗礼仪

离沫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无锡位于江苏省南部,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无锡文化属吴越文化,无锡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无锡的节日习俗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无锡节日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目录

无锡春节习俗

无锡中秋节习俗

无锡中元节习俗

无锡夏至习俗

无锡婚礼习俗

无锡春节习俗

一、掸檐尘

俗话说“十七十八,越掸越发”。一年里人们难免会碰到一些烦恼,因此在岁末迎新之际,就借助“掸檐尘”来扫除身上的晦气,以全新面貌盼新年有好运降临;这一习俗也净化了家中的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二、送灶

民间习俗是在腊月二十四“送灶”。这天,家人要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贡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送灶糖”,意为让“灶王爷”甜甜嘴,上天后只说好话,灶龛下还贴一副对联:“上天行好事,下界保平安。”

三、祭祖

旧时人们会赶在立春前先祭祀祖宗,一来是不忘祖宗,二来是求祖宗保佑来年吉祥如意。

四、蒸年糕

蒸年糕前一天家里就把米淘好,并用石磨磨成粉。从石磨里牵出的粉,成一小薄片,叫“桃花瓣”,这种粉的质量最好。蒸糕的那天,一般先蒸糖年糕,赤水糕(加色素的)和白水糕(不加色素的)放到后面蒸。蒸糕时,先在灶前、堂屋正中及客堂前点上香烛,关上门。第一笼糕出炉,准备加工前,先用手掰下一大块,放进盅子摆到以上三个地方,这时家里烛光闪闪,香烟缭绕、热气腾腾,此时,家里所有老小都要尝一块年糕。特别在小孩吃糕时,大人嘴里还会念叨着让小孩快点长高的吉利话。等第一笼糕加工好后,还会分赠左邻右舍品尝。

五、年夜饭和春节菜肴

过去的年夜饭没有如今那么丰盛,但也十分考究。有几样菜必不可少,一种是由萝卜丝与菠菜、黄豆芽烹制的菜肴;一种称为“长梗菜”的菜肴则是由整条青菜与百叶丝烧制而成;还有一种叫做“响堂片”,由切成三角形的香干、笋干及金针菇组成。菜肴准备的目的,大多是从食品谐音和形象取意。

如黄豆芽称为“如意菜”,鲤鱼称为“顺顺利利”,百页叫做“百事顺利”,花生叫做“长生果”,菠菜寓意健壮,年糕寓意“步步高”,团子、圆子意为“团团圆圆”,而大年夜剩下饭菜则称为“年年有余”。每人还要咬一口生萝卜,叫“咬春”,以祈祷来年远离疾病。年初一,一家老小要吃“春盘”(原料为芹菜、韭菜和竹笋),意为勤劳、长寿、蓬勃。

<<<<返回目录

无锡中秋节习俗

无锡人过中秋是有一套完整的习俗规矩的:早晨起来,要吃糖芋头,放上红糖和桂花,甜糯香滑,美味极了。有些人家中午要摆“欢喜酒”,表达在团圆佳节思念祖先之情。摆“欢喜酒”祭祀时,桌上只会放一个“九拼盘”,里面有五样素菜,四色水果,再放清酒数盅,不会上饭,不化锡箔。中秋节重点在于晚上,一家人要尽可能团聚在一起吃“八月半夜饭”。

“烧天香”拜月亮、斋月宫

除此之外,无锡人还有一个习俗至今仍保留着,那就是在中秋晚饭后每家每户都要在天井或院子里“烧天香”拜月亮、斋月宫。暮色降临后,家家户户把茶几搬到屋前,摆放上月饼、栗子、白果等干果点心,桌子中央放一只用香“筑成”口大底小的方斗形香斗,香斗中放上檀香木、末香等,再插入线香燃烧。有些人家还将叠成的一只只元宝堆放成圆锥形的花状,顶端放一朵红色纸花,在香斗线香点燃完后化掉。香斗燃烧时间很长,点燃的线香在夜空中星星点点,瑞气氤氲,香随风飘,映着一轮明月,好一派宁静。

据老人们说,“烧天香”的目的是祈求月里嫦娥赐给人间太平安宁,保佑亲人永不分离。因为无锡地区一般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基本都是妇女儿童拜月。烧天香后,大人就将月饼、干果分给孩子吃,一些顽皮的孩子还会从村头跑到村尾,向邻居讨些自家没有的果品尝尝。

摸秋,走三桥

赏月、烧天香等习俗一直在民间延续着,我们依稀可以在其中体会古人的中秋意趣,而“走三桥”、“摸秋”等有趣的中秋习俗,如今却只存于文稿记载或老者的记忆里了,我听章教授说来感到分外新奇。在无锡古老的风俗中,中秋之夜与元宵节一样,也有“走三桥”的风俗。所谓“走三桥”,就是从跨出家门到回家只能经过三座桥,不能重复。这是一项女孩子的游戏,姐妹们三五成群地比智慧、比谁最熟悉地形,选择的路最近,最早到家。由于八月半“走三桥”时月色皎洁,也有一些地区称“走三桥”为“走月亮”的。

中秋之夜,除了“走三桥”的游戏,无锡一些地区还有“摸秋”的习俗。所谓“摸秋”,就是摸瓜求子,婚后不曾怀孕的女子,要在中秋之夜到田里摸一只瓜回来,最好是南瓜,因为“南”谐音“男”,意为可得男孩;如果采到扁豆,意为可得女孩,因为扁豆形似女子蛾眉;如果采到的是白扁豆,那就寓意白头偕老,今后子女可婚姻美满。

无锡人还以中秋之夜的晴雨来预卜来年元宵节的阴晴,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元宵雨打灯。”又说:“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还有说:“但愿中秋不见月,博得元宵雨打灯。”如此种.种的谚语表达了一个现象:如果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那么来年元宵之夜也会月朗星稀,自然灯景如华了。

<<<<返回目录

无锡中元节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清明之外祭祖的又一个重要民俗节日。无锡民间俗称“过七月半”,也叫鬼节,但在家里是不能公然这么称呼的,因为犯忌。传说阴间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到七月的最后一天,重新关上鬼门,这些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另有一种说法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三,将阴间的所有鬼魂全部放出来,不管家鬼野鬼,统统放假4天,接受民间祭祀,到七月十六再收回去,所以旧时中元节的迷信活动较多。

佛教则把这一天称作盂兰盆节。笃信佛教的无锡名人丁福保曾编过一本《佛学大辞典》,他在书中解释,“盂兰”是梵语的音译,为“倒悬”的意思,“盆”字则为汉语。“盂兰盆”就是为了解救倒悬之苦,把百味盛在盆中,供奉三宝。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中,有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原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有道心且孝顺,他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天天宰杀牲畜,大肆吃喝,从不修善。死后因罪孽深重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沦为饿鬼,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嘴中,便化成火炭。目连想救母亲却无计可施,十分悲哀,祈求于佛。佛陀就让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会,把百味五果放置盆中,借十方僧众之力进入地府送食,让母吃饱。目连孝感动天,靠集体的力量终于把母亲救出沉沦。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会,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仪式。可见盂兰盆节提倡的是布施,宣扬的是孝道。

<<<<返回目录

无锡夏至习俗

1、吃麦粥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麦粥不仅是清香宜人、健脾养胃、老少咸宜的美味,能有效缓解人们“苦夏”时的食欲不振,同时还可祛湿利尿,是夏至节不可多得的美味。

中医认为大麦具有健脾和胃、养阴消暑作用,所以建议大家在夏季坚持喝大麦粥。先放半锅水,加上一小把米,大火煮沸。待到米粒开花后,用凉开水把大麦粉稀释成糊状,倒入锅中,搅匀,再用小火煮一段时间。当粥变稠,颜色发红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大麦粥不能一煮好就吃,因为这样太烫,容易灼伤食管,还会伤阴;同时也不能放冰箱后凉吃,因为这样会伤胃。大麦粥应该温吃,也就是说放到不烫嘴的时候吃最好。

2、吃馄饨

无锡人中午要吃馄饨,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馄饨,古人称其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而“馄饨”又与“浑沌”谐音。盘古开天,浑沌初分,吃了馄饨可得聪明。“夏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夏至吃馄饨则又包含一种祈求平安度夏的良好愿望。

尽管说馄饨重汤料,而水饺重蘸料,但是其实馄饨和水饺好不好吃,还是要看馅。在自己家做馅的时候,不妨尽可能地丰富馅里的内容,比如多放菜,少放肉,加点鸡蛋,剁点虾米,和点香菇碎……这样不但味道丰富,营养更是全面,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满足人体对于营养素的需求。

3、称体重

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我国民间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就有病灾缠身。

在这天称称体重,这是有讲究的.,因为夏至过后南京进入梅雨季节,随后而来的就是酷热难当的“三伏天”,人们很难忍受这样的天气,身体比起其他的日子要差些,一般体重下降。在夏至称体重就是期望在这个夏天里吃好睡好,身体好自然体重也不会下降了。

<<<<返回目录

无锡婚礼习俗

一.定亲

1.旧时,男子婚配前由家长出面请媒妁至女方提亲。

2.如女方家长同意,就将女孩的出生年、月、日、时等“八字”写在红帖(庚帖)上,外套大红封套,封内放枣子、花生、桂圆、莲子各 2 颗,取成双成对,早(枣)生(花生)贵(桂圆)子(莲子)吉祥之意。

二.婚嫁

1.旧时,男方在成婚前需向女方出示聘帖,送礼金、饰品,俗称“茶礼”。

2.女方接帖后回以答聘帖和礼品。而后男方选定成婚日期,请媒妁通知女方,俗称“送日脚”。

3.佳期那天,由媒妁领人将新娘礼服(俗称“七事衣”)和鱼、肉、酒、果等物送至女方家里。女方嫁妆由媒妁领人送到男家。嫁妆到达男方家后,新郎坐轿出发去女方家迎亲。

4.新女婿到岳家后,岳父母设宴招待,称“请女婿”。接到新娘彩轿回到男方家,停在厅前,由一对儿孙满堂的老夫妻揭开轿门,新郎下马,新娘出轿,先拜天地,再行交拜礼。礼毕,由傧相搀入洞房。

5.进房时,由一人用两只布袋轮流铺在地上让新人踏着走,称“代代相传”。(也可以用红毡)

6.掀盖头后新郎、新娘出房拜见父母,并向宾客行礼,然后再回洞房,红烛高燃,吃合欢宴,饮交杯酒。合欢宴的每样食物必须有剩余,取“有吃有余”之意。宴后,宾客进洞房闹新房,最后新夫妇就寝。

三.婚后余礼

1.吉期次日早晨,新娘盥洗后,先拜见公婆,公婆赏给饰品或银钱,称“见面钱”。

2.接着挨次拜见族内尊长和宾客。与平辈、小辈见面则作揖(男性作揖左手在上,女性反之),并互赠礼品,称“行团圆礼”。

3.中午,公婆朝南坐,新婚夫妇朝北坐,家人东西陪席,同桌吃饭,称“吃团圆昼饭”。

4.午后,新郎带着新娘至女方家拜见岳父母及女方尊长,随送糖、茶叶、莲心、桂圆、橘子、香烟、酒、馒头 8 样礼,俗称“双回门”。

5.女方父母和尊长将见面钱赏给新女婿。接着岳父母宴请新女婿。返家时,岳父母也送糕点果品(如小笼馒头),称“送荣归”。

6.吉期后第三天,女方的父亲及叔、伯、兄弟等都至男方家,新郎父亲亲自出门迎接,进屋后由新娘出来拜见,后设宴招待,称“会亲”。至此婚嫁礼仪方告全部结束。

7.新妇出嫁后 1 个月或遇其生日,女家要赠送物品作贺礼,称“做满月”或“做生日”。

8.新夫妇结婚后第一年的端午节,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并将粽子、手帕、扇子等物送至女婿家,称“送夏幛”。

9.新婚当年,逢春、夏、秋、冬四季和重要节令(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新女婿都以应时礼品送往岳父母家,称“四时八节礼”。

10.新生儿第二天,男方去岳母家报喜,包几百块红包带过去即可。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