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作文大全 >有关鲁迅的作文高二

有关鲁迅的作文高二

陌流兮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鲁迅先生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用其锋利的笔尖,不停地深深地刺着那个中国最黑暗时期的愚昧无知人民的麻木的心脏。试图刺醒他们,刺破那无尽的黑暗与苦痛。一起来看看关于有关鲁迅的作文高二,欢迎大家查阅!

有关鲁迅的范文1

《药》分为明暗两条线,明线即华老栓为小栓求药,暗线则是夏瑜革命被杀。明暗两条线完全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从华老栓用人血馒头为小栓治病,可见,当时人们的思想已经到了多么愚昧无知,无可救药的地步。而这就是我们那时的人,不是一个,不是一群,是千千万万,完全被封建思想的毒瘤吞噬了自由、吞噬了意志、吞噬了信仰。留下的,只有麻木不仁和最为可怕又最为可恨的奴性!深入骨髓的奴性!完全的顺从!完全的任人宰割!那比铁的牢笼还要坚固的沉重的黑暗。而夏瑜的革命却让我们看到了遥远又渺小,时明又时灭的却存在的微光。这才是中国人的脊梁!是不屈,是不甘,是敢以一己之力掀翻黑暗的勇气和信念。但当我看到夏瑜的被杀,这又不得不使我感到沉重的悲痛。这些为探寻救国救民出路的勇士却死得那么凄凉又那么凄惨。是那些看客眼中的趣事,是“康大叔”赚钱的工具,是华老栓救子的“良药”,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夏三爷保命的筹码!结局的两座坟,同样破败,同样悲伤,却是不同的花,是不同的路,是不同的人。夏瑜坟上的花环足以证明,那星星点点的希望虽微弱,却是不可磨灭的存在!那愿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人的脊骨依然笔直。“华”虽愚昧,“夏”却傲然挺立,我们有希望唤醒沉睡的雄狮!

《示众》,不知鲁迅先生是以怎样悲痛、无奈和气愤的心情写下的。

犯人在人群的中心,人群却是一层又一层,围得水泄不通,仿佛在看一场最为精彩的大戏,甘在烈日炎炎下站到汗流浃背也不愿离去,人走一个,随即就会有新的看客围上,不论是老人,孩子还是妇女都看得津津有味。那个抱孩子的老妈子想挤进去时,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孩子嚷着要回去,老妈子却“旋转孩子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这是多么悲哀又多么可怕的人,丧失人性,丧失善心,对世界的漠不关心。这不禁使我想到鲁迅先生《藤野先生》里的一段:“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我终于明白,那个“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所表现出的愤懑与悲哀。那是直刺人心的震撼。那越是“酒醉似的喝彩”越让人感觉那社会密不透风的黑暗。人们已经没有了思想,没有了信仰,是不过行尸走肉的生活着,灵魂早已被毁灭的一干二净。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又将中国人的奴性尖锐的指了出来。

中国的礼尚往来,只有了“往”却失去了“来”,而所谓的“送来”却都是像一只又一只吸血虫,把中国一点点的吸干,喝干,榨干。“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拿回尊严,拿回自由,拿回属于我们的一切!向那些欺压我们的人,吼一声,

“拿来!”

有关鲁迅的范文2

黑暗是什么?是负着空虚的担子,是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肉体上的束缚?亦或是无知的奴隶,卑微的侍者?然而我却还未觅得这答案。

你行走在一个黑暗混沌的时代里;你为浊世的人而深感悲哀;你以笔代戈,横竖为戟,战斗一生;你是整个民族的灵魂!

“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

初读这段话时,十分不理解,几乎可以说是完全不懂,然而心中却升腾起一种莫名的恐惧。真的是吃人吗?太可怕了。直到看完解读,才知并不如我所想象的那样鲜血淋漓。但“吃人”却比那种生吞活剥更加可怕,一千倍乃至一万倍。

当鲜血淋漓的人被一个个饥肠辘辘的“野兽”狼吞虎咽下去,他们面不改色,一副泰然自若,若无其事的样子。谁会知道在他们虚伪的外表下,竟在筹谋瓜分 人的阴谋。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

你终日走在暗无天日的路上,看着一具具行尸走肉,我不知你心中又会激起怎样的惊涛,怎样的骇浪。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他们的眼神呆滞,意志被黑暗吞噬。他们变了,蜕变得狠毒,无知,麻木不仁。昔日善良的种子已被恶毒浸染,命运的不公使他们沦为这个时代的牺牲品。被奴役的身体,被驾驭的思维,俨然一副野兽的样子。难怪你说:封建主义吃人!

你委实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又意识到医学只能医治疾病,却无法救人心智,于是乎,你弃医从文,意用文字启迪国人。曾听过一句话“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我想它用在你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你用犀利的文笔生动的刻画出了人们思想的愚昧麻木和生活的艰辛,深刻剖析了中国人的人性,机智的文辞间,无不体现着大师的智慧。

你也曾参加过许多运动,也见过许多年轻人的血,层层淤积起来,能将你埋得不能呼吸。你说,你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口,自己苟延残喘。然而我要说,你没有苟且偷生,你一直挑战着这个世界的高度,用你的鼻尖书写着对人们,对中国未来的希望与召唤。你如飞蛾,虽知前路坎坷泥泞,却还在博动,向着光明前进,不被时代缴获。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你以手中的笔做武器,以各类杂志报刊为沙场,为了唤醒人民而奋勇抵抗 。你是无畏的战士,是浊世里的狂人!

有关鲁迅的范文3

在那个中国古代史的末端,在那个中国人骨血中奴性最重的时代,在那个人吃人的时代,在那个所有人都为之叹息的时代,却也有一些人承受世人的眼光,扛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鲁迅---中国的文学巨人。他的童年生活在一个较为安定的家庭。他有自己的亲人,有阿长,有许多善良的邻居。这些人在他的心里埋下了希望和善意,更有对世界的幻想。我想,鲁迅小的时候也一定坐在百草园望过云雀,见过星空,过着无虑的快乐日子。

后来,命运开了个大玩笑。鲁迅先生在父亲的远去中成长,醒悟;他开始忙于生计和奔波,开始见到世态炎凉和人心冷漠。《父亲的病》和《药》让我们真切地了解了那个社会,懂得了什么叫逆来顺受。

他痛苦的人生经历让他了解了这个社会,他在日本的遭遇迫使他看到了中国的危机,于是,弃医从文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决定。但他的这段经历却依然影响了他的一生,我们依然可以在《狂人日记》中找寻到他从医时的影子。

他开始写一些鞭挞人们的文字,让人们了解自己的残忍,试图唤醒清末人民的良知和活力。他笔下有太多太多的典型。孔乙己的悲苦反映了科举对人性的压迫,范爱农的妥协反映了一批人的悲剧,闰土更是当时社会的镜子,折射出了生活的压迫,军阀的混战,社会的腐朽......不知是这些人给了鲁迅先生怒气,还是鲁迅先生赋予了他们魂灵,让他们用自己的一生控诉清末。

不知是怎么样痛苦的经历,怎样痛苦的生活,怎样的环境,怎样黑暗的社会才成就了他文笔的锋利。对,他与李白不同他生活在一个比乱世还可怕的地方,一个比远古还迷茫的地方......他用毫不留情的文字毫无保留地谩骂启发人们,唤醒人们。我只想说,他没有错,他骂得精彩而且漂亮。他使一部分人开始反省自己。他坚信中国是一头雄踞在东方的睡狮,而他则为唤醒它尽了最大的努力。

鲁迅先生所有的文章都值得细细咀嚼,而我却爱上了《失掉的好地狱》。清末迫使鲁迅先生伏案行文,但他却从未忘记希望,总在遇到一篇好故事,在昏沉的夜,他爱上了公平的地狱,正如他厌倦尘世一样。他尊重无常,认为只有他们才是阴间最公正的裁判。而失掉的好地狱不一定只意味着地狱,它还意味着自由、幸福和历史的辉煌。而人们都忘却了,忘却了人性,也忘却了对人的怜悯和帮助,只留下了不仁、麻木和奴性。这是人类的不幸和失败。

现在的我依旧可以在《故事新编》中感受到心悸。女娲再也不是善良的,她只是碰巧救了人类;嫦娥不再是善良而温婉的,而是物质和冷漠的;大禹不再是英雄一样的,而是粗鲁而无情的;铸剑也不再是英勇的,而是嘲讽的......从这些人物的变化中,我仿佛见到了那个摧残人性、人吃人的社会,只留下满心的凄凉和恐惧。

那是一个混乱的社会,而鲁迅无疑是那座灯塔,替来者指明方向,指引未来。先生,我们敬你!

鲁迅,一个公认的时代作家,一个形象了无数人的斗士形象。他,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他的文章思想深邃,形象典型,风格独特,充满着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民族忧患意识,蕴含着一种深情而热切的希望和召唤,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他的作品具有超时代的力量,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年人产生了积极影响,促使人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而且也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指明了方向,让迷惘转化为自信力,引导青年人走向光明。

鲁迅一生笔耕不辍,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写作计有600余万字,留下了包括散文、小说、杂文等在内的大量著作。

有人说,他是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我想这确实是对的。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界的高峰,也是史学界的瑰宝。

有关鲁迅的范文4

鲁迅,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世界级文学大师。他可以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一位伟大、睿智且能拨云开雾,透彻看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引路人,一位以笔为戈,勇猛、坚持,双眼射出尖锐目光的革命家。他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独特的鲁迅,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的一篇篇文章发人深省,看似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则能发现其中深刻的含义,或伤感,或冷峻,或沉重,或是极大的讽刺,足以使当时的统治者背后发凉,冷汗直冒,亦可以警醒当时愚昧的人们。哪怕我根本无法体会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从鲁迅先生的一字一行中,体会到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他对这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用他炽热的鲜血,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带给当时的人们以警醒,亦是给昏暗的执政者当头一棒,给那些所谓“正人君子之流”以震憾。

鲁迅先生的《药》可以算是经典中的经典。这篇小说短短几千字,却将鲁迅心头的担忧,对愚昧无知者的讽刺,全部表现了出来,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下隐藏着深层的含义。其中华老栓的行径暴露了当时人民是多么的无知迷信,老栓妄图拿那所谓的血馒头,来救他儿子的命。小栓也真是可怜,被这毫无科学道理的“偏方”活活害死。而店中人们的谈话,更是封建思想统治下人民的真实反映。接受新思想的年轻人夏瑜被杀害,人们却不理解这个人。“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康大叔的这句话充分暴露了当时人们的奴性十足!人民习惯被奴役,习惯受控于他人,这便是当时人民的现状,封建思想仍未消退,这也正是鲁迅的心头之恨。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要拯救愚昧的国人,给他们来一剂猛药。而《药》这个题目也充分证明了这一切。从反面看,这是华老栓给小栓要的一剂毒药,用先进人士的血浇到馒头上救人,这种愚昧的事情也只能发生在当时毫无进取之心的社会中。从正面看,这正是鲁迅给当时国人下的一剂良药,给的一记警示,里面坟上的花圈也正是鲁迅心怀希望的象征。这篇小说,倾注了鲁迅太多心血,“华夏”二字也印在了小说里面,而鲁迅的那颗焦急的拯救国人的心也深深刻在了这篇文章中、那个时代中。

而同样的,在《故乡》中,亦有对这封建制度的痛恨,对封建制度下人民的同情而又愤怒。《故乡》中那个为人熟知的形象闺土,年少时的活泼开朗,与鲁迅为伴,而因为那封建等级观念却隔开了鲁迅与闺土,这使鲁迅感到十分悲哀。而那之前被人称作“豆腐西施”的杨二嫂,亦让鲁迅感到可悲。“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多么可笑,又多么悲凉。这都是那封建制度、思想导致的,人民十分具有奴性,人人自私自利,国家与已无关,家与国的联系淡化,鲁迅正是尽力改变这种局面。这一篇篇文章便是他的刀与剑,誓要捅破封建的罗网,解放人民的思想。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领袖,那个时代若不是他,我们或许还徘徊在黑暗之中无法自拔。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他为这个国家,这国家的人民洒尽鲜血,费尽心思。他,就是我们民族的民族魂、指路人,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永远怀念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

有关鲁迅的范文5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他是鲁迅。初晓他,是因为他的名声,盛。记住他,是因为他的文字,深。他是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他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某某伟人说。而对我而言,他只是一个斗士,化笔为剑,捍卫自己的底线。他名声赫赫,世人的评价也颇有异议,人说他的文字,深刻,冷酷,犀利,一针见血,人说他的文章无头无尾,看不懂瞧不明。可他就是鲁迅,文坛撼不动的一根旗帜。

之前,我读不懂鲁迅,觉得他的文章情不知所起,深不知所致。直到我无意间看到一篇他的文章,“我只愿中国的少年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我忽然间觉得我从未读懂鲁迅,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我的浅薄,我的无知,我的自以为然。我开始搜集关于鲁迅的一切,他的评价他的作品他的精神他的意义。从熟知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到鲜为人知的《无声的中国》《上海儿童》《华盖集杂感》之类的杂文散文,你说他的文章不深刻?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著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论睁眼了看》,你说他的文章不深远?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户,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你如果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你说他的文章不优美?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了《影的告别》。我开始读鲁迅,细品他的文字,觉得他像一个审判者,清醒而冷酷,又像一个诗人,绵长而深情。

“他的文章哪里好,他的文字我读不懂,他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名声”他用血肉写下的文字,被人如此不理解。我多想问问他;鲁迅鲁迅,从来如此,便对么?

他不管,他不会在乎的。 他是一个斗士,用笔反抗愚昧反抗黑暗。他是一个执棋者,棋盘之上黑白分明。他是一个旗手,用一颗赤诚之心扛起祖国前进的大旗。

愚鲁而迅,大愚如智而行事迅猛。他是鲁迅,文学家与革命家的结合,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区区流言蜚语,怎能将他击败,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唯沉默是最高的蔑视,鲁迅。

有关鲁迅的作文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