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荣读后感心得
罗伯特·J·希勒教授的《非理性繁荣》一书并不是一部高深的理论著作,但这部书也许会产生比一部纯粹的理论性著作更大的实际价值。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非理性繁荣读后感心得,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心得1
最近在看两本书《黑天鹅效应》、《非理性繁荣》,觉得是两本很不错的书,推荐阅读。对于经济、股市、楼市的分析很有启发作用,尤其是罗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对整个美国股市和楼市的梳理,论据充分、有条有理,不愧是大学问家的作品。而我越发觉得“地球上没有新事物”。一个对美国经济了解深刻的人对于世界其他地方的类似现象就应很容易把握,当然也越容易利用机会赚取财富。反推之,如果想了解当今中国的经济现象,先学别人的理论经验,看到本质,添加入中国所特有的影响因素,会相对容易理解些。
股市、楼市有“死多头”和“死空头”两种说法,所谓“死多头”就是偏执的一向看多的人,而“死空头”当然就是一向看空的人咯。我本身是一个极容易乐观的人,有些时候甚至是盲目的乐观,但是对于中国的楼市,中期并不看好。楼市一向在疯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房价不会降。有人跟我说,中国就是能走出中国特色的楼市,让楼市持续上涨,只要政府想让它涨就能一向涨下去。也许我比较愚钝,但我从未见过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够逆经济规律而一向健康前行的。有些东西“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种下的因总是要收获果的。一旦楼市的“非理性繁荣”走到尽头,承受巨大痛苦的终是百姓,因为既得利益者有他们自己的好去处。
在经济现象中,媒体的影响力是个不容忽视的重大因素。媒体的作用不是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所谓的一些专家但是是“砖家”,为了一些好处昧着良心为某些人摇旗呐喊,拼命鼓吹。谎言被现实戳穿后,收获板砖无数,因此名为“砖家”),媒体的作用只是在经济现象发生了之后,产生很多吸引公众眼球的报道,导致经济现象的结果被放大,最后,非理性繁荣的非理性被放大到最大,泡沫破裂时候的破坏力则导致经济恢复的更困难。忽然想起巴菲特的投资名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不明白到时候清醒的能有几个美国金融学教授罗伯特·j·希勒的新作《非理性繁荣》出版后,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在此书中,希勒用了较多的金融行为学理论来解释九十年代后期美国股市的泡沫成因。
由于中国股市这几年的连续上涨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这在美国股市更为剧烈。
希勒就指出,那些相信股市会下滑和连续减速的人由于年复一年不断地出现决定错误,对自己的坏情绪很敏感。
那些不断预测下滑的人由于总是在错,会痛苦地感觉到丢面子。由于对认识世界的满意程度是自尊和个人身份的一部分,很自然地,以前悲观的人想建立一个不同的世界观,或至少会在公众面前呈现出不同的态度。也正因为如此,“空翻多”的能量有时会很强大,甚至很多人在高位也奋不顾身地涌入市常
尤其是当股票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投资人更是害怕“踏空”。
对于人们为什么不能做出独立的决定和选取,一般的解释是迫于社会压力的屈从,人们害怕被看成是另类或是傻瓜,他们的决定受到了动遥
但社会心理学家早在五十年代就透过实验证明,人们未必是害怕在一群人之前表达一个相反的观点,而是“传统理性”告诉他们,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决定时,那么差不多能够肯定,大部分人是正确的。所谓顺势而为。
人们对股评家、分析师和经济学的所谓“权威”的依靠感。尤其是在社会分工日益明显的这天,人们信赖专家成为一种习惯,总以为专家推荐的股票或走势的看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跟他们走没错。
还有一点也颇值得关注,就是投资者经常对价位高估习以为常,只有等到股价跌了个50%甚至100%,才恍然大悟。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人们在模棱两可的状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会受到身边因素的影响。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心得2
很是遗憾,也很是震撼,差不多一年前就把这本书买回来了,但是一向没有列入阅读重点。还是先让你和我一齐分享下这本书绝妙的闪光点,也许更为适宜:
股市大幅度下跌以后,房地产也会出现较快上涨。(这个观点对于中国股市2007年和2008年解释还是具有说服力的)。
自由市场的一个基本缺陷就是:经济的繁荣总是会伴随着道德标准的衰退,直到一些丑闻或者巨大震撼事件暴露出来。(麦道夫事件以及AIG高管奖金分配,对这个法则做了最直接而深刻的注解)。
贷款人无抵押贷款超过2年半收入,传统上就认为这个人贷款过高。(比较我们这天按揭总款,这个数据保守的让人感到夸张)。
美国按揭28/36原则:抵押借款不能超过贷款人总收入的28%,贷款人的贷款总额不得超出总收入的36%。(看看这个数据,你也许会冷汗淋漓)。
股价是由真实价值推动的。(想想你对股市的看法,你对股价的看法)
当然如果仅仅只有这些,我还只能说这本书比较精彩。他够不上对笔者的震撼。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很久以来,这个博客基本上看不到对房地产具体项目的论述,而是一些关于宏观经济,关于城市和关于行业经济的论述。正是基于对这些领域的理解,以及心得,这本书带给笔者的才是震撼性思维:
中国从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开放以来,房地产收益率为6%/年,股票是10%/年(一个上海的房地产商人的统计数据,他有一个专职的股票理财人,他的合作伙伴经营者上海银七星室内滑雪场,在2007年笔者所在的企业以前试图引进这个商业项目,到目前为止,他是笔者接触到非核心区最为成熟的商业发展模式,这点在这天笔者仍然十分确信)。中国改革开放30年GDP平均增幅超过8%(没有确切数据,但是能够看到成型的图表),1982年—2005年,中国平均储蓄率为:6.42%(一年期,且没有包含88、89年期间银行保值储蓄的保值率),中国平均贷款利率约为9%(一般而言存贷款利差在2—3%之间),CPI年平均增长率为6.1%。
所有基本数据齐全了,因为股市投资收益率和楼市投资收益率数据非官方渠道,因此你只能看做是一个近视数据,透过近视数据你能获得的信息是,将钱存在银行并不会比你投入在房地产市场少赚钱,甚至还会更高;如果你是贷款投资房市,那么亏损是肯定的。从长周期数据来看,基本不支持投资房地产市场会增加你的财富。但是你会发觉投资房地产市场确实让某些人变的更加富有,这个原理我们也认同,关键在于我们对于投资市场波动的态度。那里涉及到穷人经济学和富人经济学的差别,因为资本市场是连带市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祸不单行更大频率发生在穷人身上。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把仅有的资产全部投资,但是在资本市场下跌时候,你的就业,你的工资可能会受到连带影响,而你被迫在低位割肉,因此被迫亏损,其主要原因在于你无法自由选取交易时间给你带来的投资损失;第二个法则就是,你没有充裕的时间和财力调整你的投资策略,比如我们都明白,如果房地产开发商从一开始就购地并不进行生产销售,那么无限囤积土地一不会有亏损风险,二会获得更大收益,但是如果资本不富裕,你被迫将购置的土地用于开发,但是当你把土地消耗掉以后,再次购买土地的时候,土地价格上涨必须会超过房地产利润的上涨幅度。这也就是房地产企
业,往往会一个项目失败,导致整个公司倒下的原因。从公司规模来说,万科是全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但是相对于李嘉诚先生来说,万科显然仍然属于穷人,因此两者行为差别就显现出来,万科被迫对地王进行开发,而李嘉诚则能够停止投资,搁置开发等待开发时间来获利。
上面我们探讨的是绝对富裕与相对富裕的投资案例。因此纯粹的投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是致富的手段和方向。【穷爸爸和富爸爸】只是给你编织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美丽传说,当然这种传说在你身边或许可能真实存在。但你必须要相信,这个会是极少数个案,而不构成大家致富的共同途径。
因此对于股市和楼市,书的作者给出的答案,其实并不新鲜,只是因为前面超多的论证而显得更有说服力。就是分散投资,让自己变的象富人一样进行交易。在保障生活充裕的状况下,运用时间杠杆来调整你的投资策略和节奏,不要相信你的智慧去给市场博弈。作者罗列的美国股市20多年时间证明,基金仅仅能获得股市大盘正常的盈利,当然这点也能够说明,在中国08年几乎无一基金公司盈利的现实状况,英雄不是总会出现的,在这个多方博弈市场,即使英雄也会发出好汉难敌四手的感慨,英雄就这样被消灭的。
当然文章的多数推荐,仅仅针对那些相信自己仅仅是这个社会普通大众一员的群体,对于自己智慧具有相当自信的人,也许本文观点可靠性就显得不值一文。依照笔者的经验,投资策略对于个体的价值并不大,比如你在2002去买一只股票和2002年去买黄金或者2002年去购置房屋,你仔细分析后,你会发觉其实他们收益率都大致相当。当然如果全部存入银行你会发现你的亏损,这仅仅是你把周期设置在6年时间,如果再向后延续一个6年,或者两个6年,你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其实是无比小的。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心得3
每当我向身边的朋友、同事和同学们表达价值投资概念的时候,他们多数表示了深深的怀疑。被他们问及最多的话题就是,当前中国的股市,适合做长期投资吗
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纠正一下。如果是炒股票、做波段,能够问在当下;但如果是对价值投资这样一个长周期的投资活动而言,这个问题就就应改正成这样:从此刻到未来的十年或者二十年间,适合做长期投资吗这样时间范围和标的才对应得上。对于这个问题,一开始我是用对中国经济长期看好来进行解释的。回答的多了,自己也发现这个解释存在着不尽合理的问题。因为经济和股市虽然存在着相关性,但是是否必须是强相关,他们的增长步调是否必须是一致,这却是不能够下一个定论的。因为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多的随机性。
这个问题还存在着一个潜台词,那就是是否只有美国的股市比较适合做价值投资,而中国这样一个法制不健全,股市发育不良的环境下,不必须能够带给价值投资的土壤。那么,美国的股市又是一个什么样貌的呢
罗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荣》,正是一本分析美国上世纪末股市繁荣现象,以及整个20世纪美国股市发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荣”一词,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应对全球股市的持续繁荣与大幅上涨,作为当时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当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荣”的决定。这一决定震惊了世界,被称为“格林斯潘震撼”并导致欧美股市暴跌。但在这之后,美国股市出现了长达三年的大牛市,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道指)从6500点一路上涨至12000多点,格林斯潘对股市的决定被彻底否定。从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对全球股市三缄其口,就连当年纳斯达克股市上涨至5100多点、市盈率已达850多倍时,格林斯潘也没有对股市发表任何评论。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荣”为题著书,成为当年投资类图书经典。此时,道指突破了11700点,距离1896年5月26日公布时的40、94点,增长了286倍;距离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点,增长了11、7倍;距离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点,增长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诞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间,指数也在11000点区间。从这个总体趋势上来看,股市一向向上,走向繁荣。但是,1929年股市崩盘,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先的点位;70年代的股灾,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先的位置。和中国股市18年间五次起落相比,美国的股民可谓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国的股民,却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这本为2000年处于网络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所写的书,善意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公众常被认为学会了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这个基本常识。我们已经看到,许多证据证明大部人是这样想的,但是他们想错了。股票能够下跌,而且能够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能够被高估,同样能够低迷许多年。
“公众常被认为了解到,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我们看到,有证据证明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但他们又想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
“公众也常被认为了解到,股票投资聪明的做法在于选取共同基金,因为它们了解市场的变化。我们发现大部分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又一次错了。选取业绩良好的共同基金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评为年度最佳读物,至少说明讲得资料得有一些道理能够支持结论,并且说服了一些读者。作者列举了12条主要原因用以说明2000年牛市的构成诱因,社会力量如何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放大机制以推动牛市不断走高,新闻媒体和新经济思想如何扮演关键性主角,以及投资者群体又是如何一齐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欢。放在2008年的春天来看,除了12条诱因的其中二三要对其略略地调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动,我认为就应也能够对当下中国的股市进行完整地诠释了。
价值投资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经过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联合账户到1929年为止资金已达250万。但是随后的崩盘以及之后的危机接踵而来,尽管格雷厄姆十分留意谨慎,还是在1930年损失了20%。以为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他又贷款来投资股票,然而所谓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联合账户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濒临破产。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价证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书,是对1929年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奠定了格老作为美国及至世界的证券分析家与投资理论家的地位。年轻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人》(theintelli-gentinvestor)之后,毅然决定选取哥仑比亚大学就读并终生追随格老。
格老虽有价值投资理论,但生不逢时,30年代的大萧条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战使其无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运得多,格老的理论让他四十余年来大放异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巴氏1963年收购并改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为他的投资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没有放过他和其它任何投资者: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以的双重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22%,失业率高达11%,通货膨胀率到达18%,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73年1月的最高点1016点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点,纽约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缩水超过50%。自1982年底美国经济摆脱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进入复苏以来,美国已经历了长达95个月的经济扩展,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展记录。80年代初期,股票价格开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到达2722点。10月19日,华尔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溃,单日跌幅达22、6%,巴菲特损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无通胀压力和网络、科技泡沫的推动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点大关。而巴菲特则在泡沫中业绩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报。
结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东的信中写到:“2007年我们的资本净值收益为123亿美元,这使得我们的a股和b股的账面价值同时增长了11%。在过去的43年里(意味着自这一任管理层接手那天开始),我们的股票账面价值已经从每股19美元涨至78008美元,相当于每年21、1%的综合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观点和巴氏的业绩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好处上投资领域的规律;而巴氏则是在规律的之下,运用价值投资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决定我们所处的时代会向着什么样的趋势前行,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检视自己的投资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属于自信过度,又有哪些是属于异想天开。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心得4
最近读了希勒写的《非理性繁荣》。这是一本学术著作,作者把非理性繁荣作为了一个研究对象从结构上,文化上,心理上进行了研究。我佩服作者的丰富的知识,严谨的考证,细心的调查,但我不太喜欢这种典型的西式研究方法,一切用图表数据说话,然后试图解释这些图表数据说明的东西。书我读起来有些拗口,这是因为我浮躁的心态,翻译的不畅。我只是简单的翻了一遍。但这过程中,围绕非理性繁荣这个命题,我确实想到了很多,这有很多我已经构成的观念和正在构成的观念,借此机会我正好把它表达出来。所以这并不是一篇读后感。
关于非理性
投资者心理对经济理解总是延迟和放大的。中国自2000年后的快速增长,直到05,06年才体现到股市上来,而且投资者放大了对经济增长的感触,07年就进入非理性的状态了。危机也在那时埋伏,当股市开始下跌,很容易就进入了崩盘,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恐慌,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很轻易的跌破基本面关口和心理关口。人也如此,发达时,自信和欲望也会极度膨胀,以为天下唯我独尊;落魄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自杀的心都有。股市就是由这样的人构成的,所以也有这样的性格。人要认清自己,成不骄,败不馁,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成熟的股市也就应这样。但话又说回来,不成熟的股市才有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
庞氏骗局和击鼓传花
我在想这种放大效应是如何传播出去的。贪婪和恐慌最终是如何被放大到了疯狂。这其实就是个庞氏骗局,说白了就是传销。庞氏骗局因为臭名昭著的麦道夫而被大家所熟悉,传销在我国是明文禁止的。大盘涨了,所以更多的人进来,所以大盘再涨,直到泡沫破裂。崩盘也是如此。大多数投资者都明白其中的端倪,为什么他们还参与到其中呢我想这是一种“击鼓传花”的心理,每个人都不会认为自己就那么倒霉轮到最后一个,每个人都相信自己能都获利逃脱。这就是赌博了。
在关键点操控
还有一个命题是大盘如何从一小部分人的狂欢演变成了全民狂欢。这类似于病毒传播模型,但我并不做过多地分析。我记得有个临界值,当感染比率大于这个值的时候,就有可能使整体都感染。我想说的是,临界值附近是个很危险的区域,这使得操控变成了可能。可能投入并不太多的资金,就能够使狂欢成燎原之势。这与索罗斯的观点很像。他就找到了这样的一个时机,狙击了英镑。我相信这样的投机机会会经常存在的。
书中提到的一个小故事我很感兴趣。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么出名,远远超过了其它同时期的作品这幅油画从艺术上真的超过其它作品很多吗作者的儿子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作者查证了一些资料,这幅油画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对它进行了炒作,又发生了很多其它的故事,强化了人们心中的印象,以至于之后的人们又开始对它进行细细的论证,最终巩固了它作为一个超伟大作品的地位。这其实也是一个泡沫构成的过程,包含了传播,正反馈,或许还有一些关键时刻。当然,这个泡沫永远不会破碎了。因为艺术这种东西无法估价。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心得5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状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十分惨淡,甚至十分危险。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明白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能够透过投资来获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诫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已经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带给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预测和理解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我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犹如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个无底洞。他指出,在决定股价因素中,股票价值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许对宏观性的股价波动有更大的影响。
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都难以摆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即使投资者是在追求一种理性的目标,结果往往也难以实现。我们当然不能说投资者是赌徒,但是谁敢说自己没有赌心亏了的想翻本,赚了的还想赚的更多,市场就这样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赚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信心过度,但是几次波动下来,大家又觉得还是随大流走最保险。于是,“社会传染病”也就由此而产生了。这本书中总结了社会心理学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使人颇受启发。
通常状况下,人们会认为“股票在下跌之后总会反弹”是个基本常识,而作者却证明他们想错了——股票能够下跌,而且能够下跌许多年;股票市场能够被高估,同样也能够低迷许多年。人们还会认为“从长期看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所以长期投资者投资股票会好一些”,然而作者证明他们又错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在《非理性繁荣》中,作者使用了超多的历史资料、统计数据、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等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从那里,我感受到了自己先前对股票投资认识的局限性。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资心态,避免情绪化的投资给我们带来不良的影响,是我阅读该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透过阅读本书,我们能够看到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财富梦想的狂热追逐、人类社会的贪婪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对引导广大普通投资者如何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有极大的帮忙。
非理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