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湄公河行动》观后感范文500字
湄公河行动整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中,大反派糯康及其手下,以及成立三国合作中心等很多细节,都是基于真实事件。大家观看完之后有没有产生自己的想法么? 观后感如何去写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湄公河行动观后感范文一
《湄公河惨案》案发近5年后的今天,鄂托克旗交通运输局同事们一起走进电影院观看当年震惊世界的惨案。我本人无法想象甚至不敢去相信这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事情。就无法想象在那样一张看似温文尔雅的面孔之下竟然隐藏着如此肮脏、丑恶、阴险、狡诈的心灵。 当看到因毒枭迫害而肢体残缺的普通百姓时,你会无比庆幸且感恩此刻的生活, 当看到制服上的五星红旗时,你会油然而生宽慰与心安。
人们总觉得战争离自己太过遥远,但事实是它从未停止过罪恶的步伐,我们从小被教育五星红旗是用无数革命先辈的热血染红的,而事实是,不仅如此,此时此刻,我们所度过的每分每秒的和平安定生活,都是在当今的“和平年代”无数不知名的战士以生命为代价所成全的。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保证每一名同胞的安全。可是,我们有能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我们自强,“那些人”便是下辈子都会后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敌!
这样一部影片带给我们太多的震撼与思考,我们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那些低劣的、虚假的事物终有一天会被评判能力日益增长的大众所厌烦。 纪念在湄公河惨案中遇难的同胞们,致敬为此案的侦破付出力量的人们,缅怀在行动过程中英勇牺牲的战士们。
我们,会更好!
中国,会更好!
湄公河行动观后感范文二
看完《湄公河行动》,给我留下最大印象的除了彭于晏之外,不是的凶残,而是另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打击?
天经地义?罪不容诛?正如方新武所说的那样,糯卡被抓了,以后还会有别的毒枭,打击不干净,那么,这场牺牲了很多人的打击行动,有什么意义?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糯卡给一个小孩吸,小孩露出满足的表情。这是糯卡控制别人的一种方式,但于那个小孩子而言,他觉得这是快乐的、满足的。尽管在我们看来他非常可怜。
我们凭什么觉得他可怜?仅仅是不符合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他可能会被侵蚀,然后难受,但我们就没有难受的时候?我们这些人在世上规规矩矩的生活,苟延残喘,见利忘义,浑浑噩噩的生活,在另外一些人眼里,我们何尝不可悲?不过我们相信我们的价值观,相信我们的正确性,所以我们还能安然的活着,安然地可怜别人,以巩固我们的堡垒,好让自己继续浑浑噩噩的生活下去。
说白了,打击可能只是为了维护一种平衡。这个世上,不能只有“好人”,也不能只有“坏人”,我们得让足够的“坏人”存在,以巩固我们坚定不移的价值观。比如善良、诚信、感情、励志等等东西。正如很多乱七八糟的电视剧电影或者小说那样,总得有点矛盾,一马平川的东西很难引起人的兴趣。
倘若打击没了,肯定还会出现别的大反派,不然生活怎么过下去?所以,“正义”是什么东西?是谁规定了正义与邪恶?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人活着有什么意义?这个世界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你有没有想过,你现在生活的世界,可能只是一个梦境?甚至连你自己,也是梦境?好吧,这好像是庄周梦蝶的故事了,还是孔夫子说的又到了,对鬼神之事,敬而远之比较好,浑浑噩噩的活着没什么不好,即便是个梦又能怎样,探究这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不过徒增烦恼。
湄公河行动观后感范文三
近日,生产服务中心团委组织职工观看了电影《湄公河行动》,我也有幸被邀请。看了这部影片后,着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当看到因毒枭迫害而肢体残缺的普通百姓时;当看到大毒枭糯卡通过控制着一群娃娃兵,在这些“小家伙”身上,根本看不出有任何善良的影子,他们赌博、吸毒、搞自杀式炸弹袭击样样在行。看到娃娃兵,以赌博游戏的方式用左轮手枪顶着自己的太阳穴,打爆自己的脑袋那一刻,真的是触目惊心。你会无比庆幸并感恩此刻在生长在五星红旗下的幸福生活。
这部电影是根据“10.5湄公河惨案”的真实状况而改编的电影。2011年10月5日上午,两艘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袭击。13名中国船员全部遇难。该案在当时震惊中外,温家宝总理还亲自督察案件进度。也因为是中国警察第一次境外执法,给这个案件增加了更多难度和神秘感。
在影片中真实的展现了的危害。心狠手辣、狂妄贪婪的毒枭给了一个小孩吸食,并对他说你是我的勇士。随后就这个小孩就出现了中缅老泰四国联合调查中心的大楼中,被调查组警察发现携带炸药,小孩成为了人肉炸弹。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中的几幕关于小孩子的场景,看到娃娃兵们玩俄罗斯轮盘赌,用左轮手枪顶着自己的太阳穴,扣下的扳机打爆脑袋那一刻,围观的小孩顿时欢呼雀跃庆祝赢得了赌局。在毒窝里长大的孩子不知道悲悯和善良是什么,视生命如蝼蚁;专案组在商场追击毒枭的过程中,有一名特警即将接近毒枭小头目,在靠近毒贩时遇见一个小孩子,小孩表情冷峻无情又带着点不屑,从提手包中拿出枪扫射特警。而特警遭遇扫射最后只能截肢保命;也许是这群娃娃兵从小就看惯了死亡,杀人才能那么不眨眼吧。
第一次在看电影中,找到了身为一名中国人会有很骄傲的感觉。影片中由张涵予、彭于晏领衔主演的中国缉毒警察,深入金三角地带,为了在湄公河上无辜遇害的13名中国船员沉冤昭雪,给涉案的毒贩布下天罗地网。这些警察,完全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危,正气凛然,勇猛无惧,用智慧和勇气与毒贩进行周旋和拼杀,真正上演了一幕血性报国的正义之战。我们从小被教育五星红旗是用无数革命先辈的热血染红的,而事实是,不仅如此,此时此刻,我们所渡过的每分每秒的和平安定生活,都是在当今的“和平年代”无数不知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以生命为代价所守护的。
观看完《湄公河行动》后,我的内心无故升腾起许多莫名的爱国情怀来,我觉得提倡“爱国主义”教育十分必要。国若破,家必亡,国泰才能民安,国富才能民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真的应该能给自己的老百姓撑得起腰杆,让自己国家的人民,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够很有尊严地活着,这是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否在人民心中“立威”的根本所在。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日益增长,更呈现了中国在崛起之后有能力保护海内外每一个中国公民并为他们讨回公道,让海外的中国人更有归属感、安全感,增强民族自信!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一部好的影片,总是能给人带来除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以外的其他东西,也会引发人很多正面的思考,《湄公河行动》确属这样的影片,值得大家一看。
湄公河行动观后感范文四
影片开门见山直击惨案现场,通过黑屏、枪声告诉我们惨案的发生过程,虽没有赤裸裸的展现,但通过前期船员们惊恐的神态就会让你的神经跟着绷紧。影片想传达的东西很多,让我受到震撼的也很多。
如:片头被毒贩残忍地杀害了的中国公民的浮尸...
毒贩集团逼迫当地居民种罂粟,如若不从,就会被剁手剁脚,然后镜头就给了那些没手没脚的当地居民......
毒贩为了利益驱使,就连当地的孩子们都不放过,他们用控制着孩子们,他们不去读书,反而一边吸毒一边玩赌命杀人游戏;他们不去买玩具,而是在商场冷漠无情的熟练开枪射杀警察;他们不去打篮球踢足球,而是带着炸药和枪支毁掉了整个政府会议楼。他们可以在最日常的游戏做最残忍的事,也可以把最残忍的犯罪做得好像日常小事一样容易......
当地警方和毒贩双双勾结,贪污受贿,狼狈为奸,金三角沦陷为三不管地带......这一幕幕把当地社会冷血残暴的样貌以及带给社会的可怕危害瞬间清晰的呈现在我面前。
除了对残暴社会的震撼以外,更多的还是热血沸腾!方新武为女友报仇的以牙还牙和一句“没有比直接打击毒贩更让我兴奋的了”!高刚在污点证人被杀之后的“操蛋”!罪犯被放血拷问!被吊在直升机外面逼供!顷刻间,我与他们产生了共鸣
要什么伟岸光正?
要什么完美形象?
要什么人道对待?
要什么公正审判?
要什么拖泥带水?
要什么瞻前顾后?
方新武没有走所谓的“规范正确流程”直接将仇人击毙。最后局长的一句“在那样一个环境下,人会变的”,方新武变了吗?没有。只是在一个没有执行力强的法律和警队纪律的约束下,他表现出了血性男儿的真性情罢了。同时影片还有很多真性情,如哮天犬的勇敢和牺牲、高刚女儿的小视频展现的亲情、高刚和方新武的自拍合影......纵然人生百般滋味,但是“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这句话背后的亮剑精神,在这个时代,在这个时代的影视作品里,已经很难感受到了。
《湄公河行动》表面上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但本质上我认为“犯我国民者,虽远必诛”更接地气。这也让我想到今年《我是演说家》第三季里的哈佛女孩许吉如的第一篇演讲《少年强则中国强》,这篇演讲的震撼不亚于《湄公河行动》这部电影。最震撼的主要有两个例子:
第一就是她去以色列实地调研后,得知这个多灾多难,却又强大的国家,却给不了它的国民最根本的安全感。
第二是她的叙利亚同学对许吉如说的话。他说,我很羡慕你呀,我的国家长年在内战。虽然在今天我们两个都是在美国的留学生,但是我们各自都还有一个身份,我的身份叫叙利亚难民,而你的身份叫中国国民......他还说,难民与国民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否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你是否一定要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一个别的国家,寄托在一纸非常冰冷的移民法案,还是说你可以轻飘飘的讲,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家里这么好,我随时可以回得来。
湄公河行动观后感范文五
2016年10月5日,“湄公河惨案”五周年祭。晚上,一个人跑到影院刷了《湄公河行动》,第二遍。巨幕厅,几百个座位,爆满。一直看到最后,影院的灯亮了,身边的人走了,我站在那里看着字幕上出现13位遇害同胞的名字,看着字幕旁滚动着的照片:对亲人同胞的悼念,对残忍毒贩的抓捕,对惨案凶手的审判……这些真实的画面记刻着五年以来的悲痛和力量、决心和坚持。“绝不放过你”,是国家对国土和国民安全的有力维护,“以武制武”的魄力和能力;“绝不放过你”,是警察对职责和真相的坚定信仰,不惜牺牲的追查和抓捕。从“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到“犯我国民者,虽远必诛”,感受到的是日益强大的祖国和身为国民的安全感。电影里的警察硬汉、激烈枪战,不必说,亲临观赏最好,不会说,反正军迷都点赞,只根据两次观影体验多说一句,有巨幕就别看普通的了。作为一个事事要想孩子的母亲、一个天天和学生打交道的老师,不可避免,为电影中同龄孩子的不同生活唏嘘不已。一边是被毒枭、控制的“娃娃兵”,一脸病态的可怜,对待生命的冷漠,举枪射击的淡定,充当炸弹的无畏,每一个镜头都直逼人心,除了身形,看不到半点儿“儿童”的影子,生命轻贱,摇摇欲坠;另一边是幸福、平安中生活的小女孩,时而扮成可爱猫咪讨人喜爱,时而化作复活节“小鬼”吓唬老爸,天真调皮中透露着岁月静好,虽然身为缉毒警的爸爸不在身边(离婚了,对孩子是不是也是一种保护?)。是百般呵护,还是极尽摧残,是种下善的种子,还是埋下恶的祸根,不同的选择长成了不同的“儿童”,小女孩或者“娃娃兵”,只是这选择往往身不由己。看到了泛滥成灾的危害、恐怖主义的灭绝人性,也明白了所谓的茁壮成长,在于父母的守护、养育,也离不开国家的安宁、强大。和去年看过的一部《解救吾先生》有些类似的是,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因而结局几乎没有更大悬念,这部片子涉及更广,故事讲得好,还巧妙地避过了不可言说的种.种,令人佩服,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不怕剧透,不怕刷两遍。对我来说第二次除了同样被感动、震撼之外,更发现或是看懂了不少细节,比如方新武追捕、击毙毒贩刑登时用的枪弹,比如从未出场、只出现在别人口中的影射现实的“Boss”,再比如为什么反复强调对那些凶手一定要“活捉”……网友们扒出了更多的细节,并据此认定了这部影片的诚意与良心。 并没有完美之说,但如果“主旋律”都是如此“成色”,相信会少很多抵触和讽刺,会留下更多感动和感染。与电影无关的一点小小遗憾,两次观影,种.种原因,都没能和我家警察蜀黍同往。不管是赶上档期去影院,还是下线以后在家看,都要再陪他刷一遍,听听曾经也在禁毒战线工作的他会有怎样的观后感。
《湄公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