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电影《摩登时代》的观后感800字

电影《摩登时代》的观后感800字

更新时间:

《摩登时代》故事发生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工人查理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这一切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电影《摩登时代》的观后感8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摩登时代》的观后感800字1

《摩登时代》在纽约利沃里剧院首映。当时正置世界经济危机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普遍失业,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如今资本主义依然存在的这天,此影片仍然是一部很好的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影片,亦可看出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不择手段的做法,拼命地压榨无产阶级工人。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资本主义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光都相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识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影片开始的镜头里,先是羊群拥护在一齐走过,紧之后是一大群工人拥护着走进工厂,形式接近,给人一生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同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而查理正是这千百个人中的一个。再如影片还透过豪华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园别墅和现实中的破旧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在街头,人虽然获得流浪的自由,但要为无家可归、难以充饥而痛苦。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却是机器的奴隶。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形象概括了摩登时代的矛盾本质。在卓别林自我评论来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

我永远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机械化的社会秩序。虽然其电影所叙述的历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逐渐走向垄断的时代,那个时代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低层阶级而言是苦不堪言的,应对机器时代的来临,他们只能感到无所适从。

电影《摩登时代》的观后感800字2

《摩登时代》是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因为这部影片超越了其他单纯以他个人特点为卖点的悲剧性主题作品,改而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重要的问题。他利用滑稽搞笑的形式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不轻松的寓意。

影片描写的是人和机器的冲突。背景是当时的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而主角查理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代表人物: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饭机器在他悲戚惊恐的脸上不住扇打……。这些影像无不反映了机器时代所带来的恐惧与打击。最后夏尔洛失业了,他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甚至无意中领导了抗议运动的群众,然而最后仍是改变不了他可怜的命运。唯一不用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监狱,所以为了进监狱,查理不惜主动替人顶罪。然而事与愿违,监狱进不去,不过却因祸得福得到了受他帮助的那个女孩的爱。现实生活虽然困苦,但要怀抱希望的去生活。因而,影片结尾之处夏尔洛示意女孩改变一脸严肃的神情,满怀期望与喜悦的和他去寻找新的生活。

我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机械化的社会秩序。虽然其电影所叙述的历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逐渐走向垄断的时代,那个时代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低层阶级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对机器时代的来临,他们只能感到无所适从。 还有查理第一次从监狱里被放出后的流浪生活,在大部分人都失业的情况下,找一份工作难上加难,因而查理想再一次进入那个可以免费吃住的地方—监狱。这是何等的无奈和辛酸啊。然而查理和那个受他帮助的女孩始终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他们梦想着有一个美丽的家,过上一个不用挨饿的日子。

影片通过对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小人物的辛酸生活的描写,运用夸张滑稽的行为动作,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陷入一种对社会残酷现实的反思。看过影片之后,我开始感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的多么的幸福。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资本主义时代,然而我们现在的发展也沿用了很多资本主义的模式。因而《摩登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应该使每个人都要反思。虽然说不上“居安思危”,但是我们也应该为了创造出美好和平的社会而努力吧。

电影《摩登时代》的观后感800字3

《Modern Times》是查理卓别林众多代表作之一,也是曾被选入高中英语教材讲解的电影之一。

电影一开头便是一群猪和一群工人的暗喻,简单而有力。之后便出现了百无聊赖的董事长,身强力壮却无所事事的管理员,丝毫不敢懈怠的工人,独立坚强而美丽的女子,粗暴无情的警察等等形象,这些角色相互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简单的小故事。 卓别林力图展现和演绎一个随时随地都心地善良,彬彬有礼,但是又笨手笨脚的肥裤腿,大皮靴,八字步,圆顶礼帽,并且蓄着小胡子的可爱又可悲的形象。可爱在于他精湛的演技和夸张的剧情,但是这份可悲,却是这个人物的品格与社会习俗的巨大冲突。

电影中的他因为超高负荷的工作而精神崩溃导致入狱,出狱后面临社会巨大的变迁又因为误解而再次被捕入狱,可他即使在狱中也知道维护正义拯救了狱警。出狱后却因为笨手笨脚而丢工作,所以一直不知道如何生活。机缘巧合成为商场的守夜人后,又因为昔日工友成了商场的盗贼而同情唏嘘,丢掉了这份工作。卓别林在整部电影最辉煌的场景也许就是卓别林在餐厅即兴表演那一段,那也许就是这个小角色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是却因为女友的原因不得不一起再次过上没有着落的日子。其实他可以选择在餐厅辉煌下去,他是个笨手笨脚的侍者但却是个完美的表演者,但他选择了和女伴一起承担未来的一切,无论幸福或者磨难。从头至尾影片里两人从没在任何时候抛弃对方,这也许就是仅存于小人物之间的幸运吧。

卓别林在作品里塑造的人物,大都有一种悲情的色彩,基本都是因为其笨手笨脚,能力不足,所以只能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淘汰。但是他的角色总是有着浪漫主义色彩,他们永远心地善良,热爱生活,爱好打抱不平,是一个总想当绅士的流浪汉,这种装腔作势其实是他对生活以及尊严的渴望。即使这样,在他的电影里,这样的小角色总是会得到生活最卑微的垂青。所以我们总说最优秀的喜剧大师都是最为出色的悲观主义者,并且在我看来卓别林尤甚。他的作品结尾大多都是小人物落寞的背影,在经历了一切的涤荡起伏以后,再一次走上小人物的流浪。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估计是卓别林所希望的观众对其角色的态度吧。

除了电影本身,让我们看到作为艺术家的本质,所谓艺术家,向来就是对艺术的表现炉火纯青的那些人吧。可是,当我们把一名艺术家称为"伟大的"艺术家时,那便是艺术家这一职业的升华,是超出完美的存在。这种伟大在我看来,应该是作为一个是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良知。无论是早期作品还是晚期作品,他总是看着这个社会的阴暗的角落,看着战争的无情的摧残,他总想说点什么,他想做点什么,于是他让观众们笑。可是观众们发现,欣赏他的作品时,笑着笑着也许眼泪就流下来了。

电影《摩登时代》的观后感800字4

在这部影片中,卓别林演绎了一个衣衫褴褛、穷困落魄的流浪汉的形象。他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当时跌美国对外面临着克服全球经济危机,对内面临着整治大量工人失业造成的混乱治安的沉重任务。国内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治安混乱,工人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特别是美国的下层阶级更是难以承受资本家夜以继日的赤裸裸的剥削。卓别林演的夏洛克就是这样混乱时代下层小人物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因为他在再也受不了工厂里不断加快的传代式的工作线,最终被弄的精神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出院后经历了很多事与愿违的事情,使他觉得最好的容身之地竟然是监狱。我觉得,他想法设法的想要警察把自己抓进监狱的一系列场景设计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这是一个多么可悲而又可笑的场景设计啊。可笑的是卓别林那无奈的表情和行为举止,可悲的是当时可以称得上是新兴强国的美国竟然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本来监狱的开设是为了减少犯罪,稳定社会治安的,现在竟然反而成了那些向夏洛克一样饱受欺压、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心仪向往的好地方。夏洛克从一个被压迫的工人到精神病者,最后成为要为温饱而甘愿进监狱的流浪者,这不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吗?从一个受尽压迫的小人物身上反映的是社会的黑暗,资本主义的罪恶。而这部电影正是选择了这样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物,特定的角度来诠释流浪者的悲哀,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角度虽小,给人的震撼力却很强。这样的设计真是一针见血,令人俯首佩服。

然而,结局并不是悲剧,流浪者夏洛克因为好心在一次次帮助了一位身世可怜的女孩之后赢得了女孩的芳心,结局部分他因为帮女孩偷食物被抓再次入狱,当再次出狱时,他和女主角一起向着远方走去,留给观众两个弱小却充满希望的身影。他虽生在乱世,虽受尽压迫,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追求。他一遍一遍的克服失败的痛苦,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也会气愤的用他的小拐杖进行还击,即使最后希望和梦想再次破灭,他还是只要轻轻耸一下瘦弱的肩膀,转身离去,继续寻找下一个机遇。在我看来,他这是多么坚强而又充满智慧的流浪者,只是生活在了那个罪恶的制度下,饱受煎熬。尽管他的眼神里充满了迷茫,但是他那种不会轻易放弃的精神和毅力,不仅仅激励了当时的很多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而且更成为感动观众,震撼荧屏的一股精神力量,至今我们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仍会情不自禁的发笑之余,为夏洛克的精神和毅力而心生敬佩和感动。

故事的结局留给观众无限想像的空间,不知道究竟夏洛克和女主角后来过得怎么样?但是看着他们充满希望的背影,我知道结局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卓别林演的夏洛克的流浪汉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引入观众的脑海里,事实证明,卓别林的名字已经永远留在观众的心中。

电影《摩登时代》的观后感800字5

卓别林曾经评论说:“这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

无论是卓别林本人的拍摄意图是站在一个批判的角度上,揭露资本家疯狂剥削工人以更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以及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同时,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摩登时代》十分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生产中科学管理的浓重痕迹:工人有了极为细致的专业化分工,从事每个工种的工人都具备极其熟练的技能,工人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动作、工作量等都被规范化标准化的规定安排,在管理者的'严密监视下进行每天的生产工作。

20世纪初期,也就是所谓的“摩登时代”是一个十份特殊的时期,两次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完成,工业社会彻底取代了农业社会,人类从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在这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中,工作条件、劳动分工等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资本家需要获取更多的利益,工人要求更多的报酬,劳资双方都要求获得更多的生产收益,于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盈余便成为了极佳的选择。由于这一时期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坊,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分解、专业分工的细化以及制订相应的标准成为可能。因此,科学管理在这个时期成为生产管理领域的主要管理模式。科学管理集中进行定额研究以及人与劳动手段的匹配:强调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以此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同时对工人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最佳操作方法,实行生产的定额标准;与此同时,采取计件工资制作为对工人的激励手段。伴随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生产线的出现,工人的专业化分工被无限度细化有了实现的可能;同时,为了适应流水线生产的方式,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也成为一种必须。此时,管理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达到了极致,工人被紧密地结合在机器周围,高度熟练的进行单调乏味的简单劳动。机器成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核心,人仅仅作为机器的附属而存在,在这样的氛围下,工人作为社会人的属性被企业主或管理人员压制到了最低限度,人的尊严和能动性被严重忽视,工人仅仅作为机器零件被使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乃至身心都遭到了严重的挫伤。

总体来讲,以泰勒的科学管理为主导管理方式,工人简单劳动与机器紧密结合是当时典型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作为社会化大生产早期的主要生产方式一方面缓解了劳资双方的紧张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严重忽视工人人格,工人士气低下的问题从而导致了新的劳资矛盾。

电影《摩登时代》的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