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作文大全 >《说园》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600字

《说园》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600字

妄臣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说园》攒聚五篇小文,文风清新如画。陈先生毕生从事园林艺术的研究,足迹遍布五湖四海,踏遍天下名园。用他的话说是“半生湖海,未了柔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说园读后感范文一

  翻到吾师陈从周的“说园”忽有所思····

  陈从周是上海同济大学的老教授,一个在建筑美学上颇有造诣之人,他的“说园”以清丽的文笔,引人入胜的立论,勾纳出园林建筑美学的要义,诚如叶圣陶先生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提到中国园林一定不会漏掉苏州的网师园、拙政园、留园;也不会忘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

  这些闻名中外的名园,是出于何人之手,何方之功?造园少不了银子,造流芳百世之园更少不了文人,当然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匠人。银子总是与商、仕容易沾边,又少不了商人、仕人。

  历史上文人向来不屑于商人,源于忌违见利忘义。其实商人牟利为钱,文人趋仕亦为了钱,同归而殊途,平心而论,读书是求知之举,牟利则是用智之举,商人重钻营,仕途亦需钻营,一是近利,一是远谋,道德上重远谋轻近利,产生历史沉淀的差距。

  文人不入仕则贫困潦倒,为商人耻笑,商人无仕撑腰成不了,买官则是商仕同化进而互利的表现。这与“说园”靠不靠谱?

  “说园”好说,没有钱还是造不起园滴,有能力造园的人不是商人必是仕人,或者商仕同体,如今历史上留下的名园,能成为大众的游乐场,虽然不能妄论归功于两者,却并不能少了两者。粗制滥造者暴发户居多,所以高人一筹的商人是一定要借文人之力,以丰己羽,造出像样的,代表文化的园流了下来。

  当然革命不能不提,因为私人领地,革了命大众才能进得去。如今私人领地多了,怕哪一天突然革了命大众进去,心疼没有用,一定要靠仕人在法律上落实一个私有财产不能侵犯的承诺,心里才踏实,这件事已经可以踏实了。

  另一个当然,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匠人,不必革别人的命,进别人的园,有许许多多收费与不收费的公园,就是人多一点而已。

  没有慈禧太后,就一定没有颐和园,没有革命也一定没有大众的颐和园,此话真是难以评说历史的世事功过,也就是所谓的主流文化发展过程的悖论。一个吾人无解的米无知。

  说园读后感范文二

  余近日观陈从周先生《说园》一书,很有感触。又闻博友对其装帧颇感兴趣,遂写此篇以记之。为何谓之观书,因吾辈学浅,如清风翻书,略解一二,不可谓之读,故谓之观书。《说园》一书为八四年第一版,文为繁体,若无一定繁体文功底,通读其文,力不从心。

  吾之愚见:用繁体,文言著述园林,此乃古文之胜于白话也。古文虽寥寥数字,意义非凡,读者反复诵读,斟酌其意,反复思索,方得自己之见解。然现代白话,文意直白,读之如走马观花,过眼云烟,读毕,抛于脑后,无自己之深思,不利学习。

  于文如斯,于造园,亦有类似之理也。纵观西方园林,以规整形式者众,皆以几何造型为基,精心修剪,轮廓分明,如白话之直白。然中国之园林,讲立意,亲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成。静心品园,以步量地,一花一木一石,精心推敲,叠山理水。方寸之间,暗藏河川,历时数年,方成园林,正如诵读文言,低头沉思,反复研读,方悟其意,拂袖仰首,自得其乐,欢笑而去。

  故用文言著此书,正合园林之意。语句深浅程度,由读者自己斟酌,不可直白,理解其意即可。外人如不解英译文之处,亦可自学汉语,研读原文,品中华文字之奥妙。甚妙!

  吾之愚见:中华之传统文化,精华者需发扬,并应引以为豪。观现今传统弃之如粪土,而媚西洋新古典,住宅小区,抄西洋柱式,附庸风雅,无比例尺寸可言。换件西服,说句洋话,自以为高人一等,可笑之极。然学问有深浅,术业有专攻,精华者,不随时间、国别、经济文化之改变而失其意义。中国园林,应得世人敬重,但愿中国园林将来,如国内之西洋古典,遍地开花,有朝一日,世界各地遍开中国园。

  《说园》分:说园,续说园,说园三,说园四,说园五,共五卷,对造园之理,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等诸方面,皆有独到精辟之见解。观书前,不解芭蕉立于墙角为何意,今观书,方知是为防风破叶之故,妙哉!全书谈景言情,论虚说实。叶公圣陶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叶公长于编辑,对其有如此之高评价。

  文笔清丽可颂,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不禁想起自己游园点滴。书用毛笔精书影印,并附中国古代造园图三十二幅,相得益彰。

  开卷有益,如有兴趣,不妨看看。今以文言写之,以敬先生。

  说园读后感范文三

  78年,一书友借我一本陈从周先生的大作《说园》,草草读过,便被索去,丁点笔记也没做成。但仅靠这点水般掠读,竟也有了些许游园鉴景的眼力,足下历过南北园林处处,终有了许多入心入脑的领悟。

  此书,今亦名《梓翁说园》,盖因先生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

  《说园》,人誉“大家小文”,作者卓然大师,此书却小而含菁。先生从园林建造的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诸多方面,娓娓叙来,文笔清丽典雅、说理处处入心。诗词歌赋随意入文大有园林里移步换景、景随步移之妙趣。

  此书虽为造园立论,然则,更是赏园指南。若读透此书,看一切园林,可谓法眼备矣。观一山一水、一阁一窗、一树一花,均有板眼尺度可寻,园之妙拙,皆可鉴也,此书妙否?

  说园读后感范文四

  听说陈从周先生,是三年前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的选题并非园林艺术,同学涉猎于此,耳濡目染罢了。那时,只知道陈先生是研究园林艺术和古建筑的专家,极具文人的清远风雅,诗、书、画,样样精通。有著作名之《说园》。当年求之不得,如今偶然得之,读之倾倒,遂将所感整理成文。

  《说园》攒聚五篇小文,文风清新如画。陈先生毕生从事园林艺术的研究,足迹遍布五湖四海,踏遍天下名园。用他的话说是“半生湖海,未了柔情”。那么,有人把学问当财源来做,有人把学问当脸面来做,有人把学问当喜好来做,有人把学问当事业来做,先生则是把学问当生命来做了。《说园》没有凌厉深奥的西方化学术观点,没有咄咄的说教语气,而是深入浅出的论述,谦恭平和的治学态度。文中倾注了作者对园林艺术的深挚感情。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写出真正充满感情的文字。

  陈先生推崇的园林境界和诗词的境界一样,天然即最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推敲,蕴藉有余味。穿山引水,花木栽植、亭台水榭,一切的人工斧凿痕迹要尽可能地掩饰和隐藏,成就自然之美,符合中国哲学中“天全”、“化育”的思想。人在园中如处山林,有濠濮之趣。

  园林以山水为经络,以树木花草为毛发,以烟云秀色为神气。经营园林,类似绘画中布局和设色,讲究墨的浓、淡、焦、干、湿,使画面富有层次而又灵气往来。“画中之笔墨,即造园之水石,有骨有肉,方称上品。”山与水的关系怎么处理?“简言之,范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山不在高,贵有层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峰岭之胜,在于深秀。”树木的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地方园林要有地方的植物特色,土生土长的树木更容易存活和成才,也更体现出当地的风土特色。园林植物“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小园植树,“其具芬芳者,皆宜围墙。而芭蕉分绿,忌风碎叶,故栽于墙根屋角;牡丹香花,向阳斯盛,须植于主厅之南。此说明植物种植,有藏有露之别。”香花草围墙而植,香远益清,弥漫庭院,添一分书卷气;同时延展了想象空间,如画之留白,令外人增一分遐想。

  造园要注意仰观俯察,移步换景,令有限空间衍生丰富景致。山际安亭,水边留矶,行径曲折,使行者上下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又使距程延长。桥沟通溪流湖泊与陆地,起着起承转合的过渡作用,同时功能与审美结合,丰富了景物浓淡浅深的层次感。园林桥通常要低于两岸,婉转曲折,生凌波之意。“建亭需略低山巅,植树不宜峰尖,山而不露顶,露顶而不露角,大树见梢不见根,见根不见梢之类。”为的是让景物有露有隐,突出主题,蕴藉多致,引人遐想。“照明灯宜隐,装饰灯宜显,形式要与建筑协调。至于装挂地位,敞口建筑与封闭建筑有别,有些灯,玲珑精巧不适用于空廊者,挂上去随风摇曳,有如塔铃,灯且易损,不可妄挂。”而看似普通的粉墙黛瓦,也是为紧凑峥嵘的山石作衬托,令其产生画本的意味。前天晚上路过秦淮河,有所领悟。江南的冬夜,细雨空濛,橘色灯光映衬着粉黛相间的徽派建筑,有暖意,也有一番清冷峻峭。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致,却已经入画。

  造园之道,在于“所谓实处求虚,虚中得实,淡而不薄,厚而不滞,存天趣也”,特别要注意互补、反衬的笔法,重在做到随意、自然、空灵。根据园林面积的大小,栽培的植物也有所不同。“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松者,鬆也。枝不能多,叶不能密,才见姿态。而刚柔互用,方见效果,杨柳必存老干,竹林毕露嫩梢,皆反笔出之。”风景区的建筑,则要做到隐而不显,散而不聚,低而不高。建筑应成作为风景区的一部分,随宜安放,巧于因借,存民居之风格,而不能喧宾夺主,破坏了整体建构。

  几年前在济南,慕大明湖名气而访之,到了却遗憾不已。据老师说,几十年前的济南真正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泉城”名至实归,泉水丰沛,竹筷拄地而出之。大明湖更乃一城之眼,澄明净洁,十里荷香。湖畔荟萃文人墨客诗词与题匾,翰逸神飞,与水色山光相应。而今,大明湖周遭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辆川流不息,尘烟滚滚;公园内部则建游乐场,恶俗音乐震耳欲聋。更有一处,题:“乾隆遇夏雨荷处”。不知何人出于何种心理,弄这样一块牌子?真真令人瞠目结舌。泉城广场中心,不锈钢材质的荷花喷泉,花瓣层层耸立,泛着金属光泽,宛如一口钢牙,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一大败笔。去年,在西湖见到一巨型龙舟,遍涂朱漆,龙头高昂,龙身金黄耀眼,一暴发户气象。雷峰塔改头换面,古意无存,“雷峰夕照”只是枉然了。

  《说园》写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园林的问题,时至今日,无以复加。陈从周先生谢世十二年,他的书一版再版,也许是文人和学者看得更多些。如果我们的城市景观设计考虑的周全些,传统文化保护专业些,那么游人的文化眼光和鉴赏品味也可能随之提升一二。可叹的是,往往在其位者未必明其道吧。

  说园读后感范文五

  早好多年就想读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前些年也并不因忙而是在很多无谓中失去了很多看书的空闲,这两年在园林工作,本着临时抱佛脚的念头就读了《说园》。《说园》是本零碎的书,不是能一气呵成的那种,没有一个故事的主线串联着,东一麟,西一爪的让人不暇顾及。

  这本书不好读,我自感是自己学养所致,因为园林艺术也是综合艺术,涉及的方面很宽。就慢慢的看,先不说《说园》有多么的精妙了,我还没有领略其真正的好处,先闭上嘴别乱说。我想大家和小爬虫的区别就是,大家的真知灼见,小爬虫文人见景就叹,见物就赞的。一眼就看得穿,自然就知其其中优劣,说到败笔也能一针见血。浅陋小文人呢,他脑子里无景,也无境,看到啥都如进了天国一般,迷途了只好做梦般的呓语。所以,那些豆腐渣一半多的所谓文章,我是不看的。

  看看陈先生怎么说我们自己引以为豪,津津乐道的珍珠泉吧,权且实录下,供大家赏评:济南珍珠泉,天下名泉也。水清浮珠,澄澈晶莹。余曾于朝曦中饮露观泉。爽气沁人,境界明静。奈何重临此地,已异前观。黄石大山,狰狞骇人,高楼环压,其势逼人,杜甫咏《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句,不意于此得之。山小楼大,山低楼高,溪小桥大,溪浅桥高。汽车行于山侧,飞轮扬尘,如此大观,真可说是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不伦不类。这是陈先生所目睹,心受的今日之珍珠泉。我们却在那里还在喋喋不休地咏颂着。

  苏州,扬州那些地方也去看过,说是那里的园林甲天下的。我也在那里辗转留恋再三,终不得要领的。只是上虎丘的时候,想坐一滑竿,人家一看我胖的厉害,给两份钱也不抬的,儿子一边幸灾般,掩口而笑。

  张炜和刘玉堂都在不同角度批过济南的,他们看得准确而深刻。批一个地方,未必是否定和仇视,相反是一更深层的爱。那些无病呻吟的歌咏反而危害甚大,他能让一个地方麻木和混沌。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