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小说读后感
“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爱的地方。” 读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不禁想起了这句话。想了想,这句话又太过纠结。试着问自己,如果没有爱呢?忘记曾经爱过呢?小编特地准备了2022一个人的朝圣小说读后感,欢迎借鉴学习!
2022一个人的朝圣小说读后感1
这本书是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退休老人为探望有病的好友,而独自踏上漫长之旅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哈罗德不断去审视自己、净化心灵,最终打破了自己心灵的桎梏、对儿子的愧疚、对友情的回馈,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
哈罗德从小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之中。母亲在他小时候就离家出走,父亲在他16岁生日时给了他一件大衣,之后就把他赶了出来。童年的不快乐导致他从小性格孤僻,不愿意同人打交道、自卑、怯弱、没有爱人的能力。
他是一个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他既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工作了一辈子,始终碌碌无为。每天两点一线的工作和生活,使得他的生活平淡无奇。退休时也如他所愿,连告别会也没有举行。唯一能证明他在酿酒厂服务了一生的就是一本彩图大不列颠摩托旅游指南和一张买酒优惠券。
他唯一的儿子戴维也因抑郁而自杀,妻子莫林因为对他父爱的缺失造成儿子自杀而对他一直耿耿于怀、无法自拔,最终搬去了其它的房间。家里的房子终日拉起厚厚的窗帘,夫妻之间越来越沉默,几乎能几个小时或一天也不交流。两个人都在用这种方式惩罚着自己,终日沉浸在失去儿子的痛苦之中。
奎妮的一封来信,让他踏上了心灵朝圣的旅程,加油站女孩的启发更让他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其实从他65岁那天开始,他就对未来的困难做好了心理准备:关节会越来越僵硬,耳朵会越来越不灵敏,眼睛一吹风就会不停的流泪,胸前还会忽然一阵刺痛……当和加油站女孩的一番对话后,他感觉身体越来越有力量,双腿也跃跃欲试。于是他想起了自己错过的那些人、那些机会、那个不愿意和自己说话的儿子、还有被他辜负的妻子,他想起了疗养院里的父亲、母亲放在门边的行李,还有一个20年前就已经证明了对自己一片真挚的朋友,过往种种压在他的心上,于是他勇敢地给圣伯纳丁疗养院打通电话,并让接电话的人转告奎妮:哈罗德正在来看她的路上,她只要等他就会好,他会去救她,而她一定要好好活着。
于是这个65岁的老人,一个走路最长的距离只是从家到停车场的老人,就这么随机出发了。没带手机、也没带任何徒步装备,就这么穿着帆船鞋一路向北,迈出了他横跨整个英格兰的第一步。
一路上有人支持,有人质疑,有人不断加入,又有人不断退出,但他始终坚持如一。起初哈罗德的身体经不住这样大强度的长途跋涉,但是内心的意志在不断的坚持着他 。而在这漫漫旅途中那些他封存已久的回忆,一件件涌出,最终他走出了心灵桎梏,踏上了心的征程,完成了自我救赎。
从他发现自己已经不在乎外人的看法和眼光,他就不是从金斯布里奇出发的那个男人,也不是小旅馆那个人,更不是只会走到邮箱寄信的那个人,而他正在走路去看奎妮的路上。
路上,他不断想起儿子小时候上学遇到问题向他求助时的恐惧,可他却什么都没有给到他,躲进车里开车上班去了;他又想到了儿子溺水快要被水淹没时自己还在试图解开鞋带,身边的救生员却奋不顾身下水救回了儿子,它甚至在发现儿子酗酒和无助之后,除了默默忍受,并没有给予儿子应有的关怀和关爱,他并不是不想给,只是从小缺爱的自己没有爱人的能力,父母也没有教会他怎么去爱。
每每想到此,他便拱起双肩,更加用力的迈步,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一个人的徒步不仅仅是为了奎妮,更是为了逃避自己。他能做的就是用尽全身力气,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
最终哈罗德见到了奎妮最后一面,虽然没能救下好友,但那个在儿子戴维几乎溺水身亡却在摆弄鞋带;在妈妈离家出走却一动不动伏在床上没有动弹,这次他却用实际行动完成了挑战自己和突破自己。
从哈罗德身上,我们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一生中留下的或多或少的遗憾、内心深处无法克服的自卑、怯懦,遇事得过且过的平凡和碌碌无为。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时不时给自己心灵一次深刻的对话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朝圣,从而找到人生的意义。
2022一个人的朝圣小说读后感2
三天时间断断续续的读了《一个人的朝圣》前40%的内容,三个小时,看完了剩余的60%。这本书越读到后面,越想快快把它读完,从读到差不多一半开始,好几次想,要不要翻到最后看男主倒底有没有见到奎妮,再翻回来读,无奈过程的描述太精彩,也不愿放弃,生生的按捺住这种渴望,一页一页地读到结局。
作者把两条线的谜底放在了最后一章,儿子戴维的去处和最终男主是否见到奎妮,一死一生,一悲一喜。尽管在书本的前半部分,我就猜测戴维早已过世,当看到男主描写戴维死时的惨状,妻子的怨怼,不禁为男人伤心疾首,他承受太多不可名状的痛苦,但人生在世,谁又何尝不是。
总有一些痛苦似乎没办法组织成语言,就算你组织好语言,往往又不知与谁去说,那就安放到心中一个潮湿、阴暗的角落,这些痛苦兀自生长,直到某天,它长大到你无法不去直视时,是不被他的枝藤缠绕得越来越紧,行动受阻意志脆弱,要不你狠下心,连根拨起,把它扔至烈日40度高温下暴晒,待它枯萎之时,便是你重生之日。生长时日已久的痛苦,根深深的扎进身体,婴儿在母体生长十月,临盆已是十级痛苦指数最高级。痛苦在身体生长了几十年,把它连根拨起时有多痛,自不必言说。
这是一本发人深思、余味无穷的书,作者文笔流畅细腻、让人身临其境,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觉到,阅读的过程,跟着男主人哈罗德临时意起,义无反顾地开始一段不平凡的旅程。
来一段说走就走的旅程,对于世俗常人,这是嘴动、心动但不行动的念头,当哈罗德在决定自己步行,跨过n座城市,亲自把那封信送到奎妮手上时,一个籍籍无名的平凡人在这段行程中有了不平凡的光环。
历时87天,途行627英里,一把老骨头,两条脚,一个时而坚定时而退缩的信念,这样说,有些矛盾,但在面对一个目标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当全世界反对时,很坚持,当全世界信任时,反倒表现得坦怯。
哈罗德的离家,说是去见一个濒死的故人,更像是一种对现实真相的逃避。自从退休在家,他不得不整日面对和太太表面温馨和睦,实则分崩离析的相处关系,太太的言行举止,也时刻提醒着他,20年前独子在家中前院上吊自杀身亡的过去、他自小被父母遗弃,被上司嫌弃,被儿子辱骂。哈罗德是一个彻头彻底的失败者,他记忆中母亲就对他笑过一次,还不是善意的,16岁,父亲给了他一件破旧的大衣,便把他赶出了家门,他见过父亲众多不一的女朋友,他最后一次去看父亲,父亲把勺子扔了一地,对护士大叫:我没有儿子、我没有儿子。终于,他有了一个温馨甜美丽的家,儿子聪明得让人嫉妒,考上了剑桥,好日子没有持续太久,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儿子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吸毒、酗酒,最终上吊自尽。父母的家,自已的家,都成为他痛苦的发源地。他没有几个朋友,奎妮是唯一一个见证他从幸福走向悲惨、从整洁变成糟糕的人,选择与多年未联系的奎妮的再次链接,真正的是在探索自己是怎么一步一步变成今天自己都无法忍受的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遭遇诸多不顺:工作受阻、家庭分裂、家人不理解、孩子沟通不畅,当这些不顺交织成一团无头无尾地乱麻时,无处下手。看到身边的人有更大的房子、更豪华的车子、更多的票子,攀比心更是让人焦虑抓狂。哈罗德也曾为财追逐过,年轻时为结婚打三份工,就算上司把他贬到一个虚职,他也忍气吞声坚持到退休,和太太关系名存实死,他始终没有解决的办法,摸着太太房间的门把走,但没有勇气走进去。在他的前半生,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委屈、犹豫、胆怯、不安……
男主踏上去见奎妮的路上,刚开始想着是否要把帆布鞋换成行走鞋、是否要换套衣服、是否要住好一些的宾馆、吃好些的食物,在经历一次次身体的剧痛,他开始有意的送走一些随身物品,手电筒、洗衣粉、牙膏….,把钱包寄回家,后来,他无意的遗失一些物品,剃须刀、指南针。他学会从大自然得到免费的食物、免费的住处,他需要的物质越来越少,对他人的期待越来越小,精疲力尽、一无所有,他想到的还是不要麻烦别人,自己还有什么能给别人,一步一步走的越远,他人性中善良、真我、无私、奉献的光芒一点一点的放大。
从一个人走,到一群人和一只小狗的跟随,然后那群人消失了,最后狗也消失了,又只剩下他一个人走。在家庭中,有妻儿为伴,他是孤独的,在工作中,有奎妮为同事,他是孤独的,在路途中,他见过很多人,听过很多故事,他还是孤独的,他孤独的来到临终关怀院,见到了同样孤独的奎妮。此时,他已经不再孤独。
哈罗德像《西游记》的唐僧师徒取经一样,历尽九九八十一难,见到了瘦到脱相、做了手术割去舌头、因肿瘤过大像长了两个头、被癌症折磨到只剩下一口气的奎妮,他们已经不能有任何语言交流,但此处无声胜有声,在眼神对视中,他们懂得了对方,一生无憾。一个生命或一件物品出现在你生命中是偶尔,你们这段关系消失却是必然,只是次序不一,不是他先离开,就是你先离开,我们总要学会接纳各种无常。
设想,哈罗德没有收到那封信,他会持续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太太活在与儿子交流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容不下他。他活在被埋怨、自责中,孤独终老,两人共处一室,熟视无睹,待一方过世,另一方麻木不仁地直至离世。这种生活听起来像一瓶过滤掉的所有矿物质地纯净水一般寡淡无味。但这就是大部分人的生活。有几人能像男主一样,斩断内心的桎梏,毫无顾忌地走出去,独自面对狂风、暴雨、病痛、诸多未知的危险。
一位平凡的普通老人,在65岁时,他做了恣意妄为的决定,最终,他和太太重新找回了初恋的那份默契与甜蜜。失去到无可失去时,便是得到的开始。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2022一个人的朝圣小说读后感3
一本好书总是让人意犹未尽,久久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中。合上《一个人的朝圣》,一下释然人生的意义,人生就是一次旅程,沿途会看到不同的风景,遇到各式的人,简单到只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其实未必尽是如此,“你还以为走路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难”。
《一个人的朝圣》是看的第一本书,这是英国BBC资深剧作家蕾秋。目前这本小说畅销全球38个国家。这本小说讲述的故事很简单:65岁的酿酒厂退休工人哈罗德。弗莱,一天收到二十多年未见的同事奎妮一封信,信中说她罹患癌症已到晚期不久将告别人世。哈罗德写了回信准备寄出,在寄出的路上,哈罗德心生信念,一定要徒步而行将信当面送给奎妮,这样奎妮就能活下去。于是,哈罗德开始了他87天,从英国最西南一直走到最西北的一个人的朝圣。
徒步中哈罗德在漫漫旅途中,这个一生以来话语不多生活单调的老人一次次打开记忆之门,一遍遍回到童年,回到与妻子莫琳儿子戴维相处的日子,回到在酿酒厂与奎尼的同事经历。哈罗德在旅途中,每到一处会给莫琳、奎尼以及给他徒步送信提示的加油站女孩分别买上礼品,似乎是作者寓意哈罗德给妻子买上礼品是出自心底的深爱,只是因为平日里木讷不会表述;给奎尼买上礼品是因为在哈罗德心中,能够徒步将信送至,奎尼一定会活着而且很开心很快乐;给加油站女孩买礼品是因为这个女孩给他塑造了徒步将信交给奎尼的信念…
《一个人的朝圣》结局是哈罗德终于将信送到奎尼面前,然而此时的奎尼已经是弥留之际,已经因为手术不能言语,而肿瘤的挤压已经让其面目全非,并非如自已想象的,她亲手拿到信开心快乐的样子,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感到意外感到凄楚,泪水已经不能抑制。不过,在哈罗德87天的徒步独行中,给这位老人足够的时间回忆过去思考人生,也让妻子莫琳在独处中发现了哈罗德的善以及对孩子的爱,使得莫林走出戴维离世的阴影,从而反省自己并接受生活的阳光,用笑容重拾起与哈罗德的爱。
哈罗德是作者笔下的人物,也是我们身边的人物,甚至也是我们自己。“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的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显得平淡无奇”“其实,一路上见过的陌生人虽然是独特的,却又是一样的,这就是人生的两难”。
《一个人的朝圣》给我们的启示,莫过于人生就是忙忙碌碌的旅程,你必须不断地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的前面,但往往结局未必就如想象的那么好;人生中只要有信念,心中装着爱,哪怕旅途再劳累,终会发出会心的笑,会彼此寻找到快乐的原点。
2022一个人的朝圣小说读后感4
故事的主人公是生活在英国南部一个小乡村名为哈罗德·弗莱的65岁老人,他刚从工作了40年的小酒厂推销员的职位上默默无闻地退休不久。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与太太莫琳也是情感疏离,生活死一般的沉寂。直到收到一封20多年前同事的来信,打破了这一切。寄信人叫奎妮,得了癌症,已经到了晚期,她在英国北部的一个疗养院给他写信告别。哈罗德很受触动,觉得要给她写封回信,安慰安慰她。但计划好的简单的寄信,阴差阳错地临时变成了他徒步去看望奎妮。他坚信他在路上奎妮就会一直活着,并相信只要有“信念”就能把事情做成。这个一时的冲动最终变成了一个人,87天,627英里的徒步,他临时上路,没有任何徒步的经验和装备,没带手机,没有指南针和地图,甚至半途把银行卡和钱包都寄回了家,他风餐露宿,却在途中通过思考和与陌生人的交谈中梳理自己的过去,生活、工作、情感、妻子、儿子、同事……。
哈罗德的父亲战后归来,脾气变得乖戾,母亲终于在他13岁时忍受不了这一切抛下他们离家出走并从此再无音讯,16岁又被父亲赶出了家门。他的童年一直缺乏爱的支持和滋养。与太太莫琳一见钟情,家庭也曾充满了温暖,但他发现与儿子戴维之间建立不起来良好的父子关系(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父爱,不知如何给予)。他很惊奇莫琳天生就知道怎么做母亲。儿子曾经学业优异,考上了剑桥大学,但毕业后却不知如何融入社会,于是抑郁、酗酒、吸毒,最终自杀。莫琳把这一切归咎于哈罗德对儿子没有尽心和负责(其实他试图与儿子彼此接近,但没有成功),于是夫妻更加疏离,逐渐变成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哈罗德因此酗酒,并一次在酒后犯了大错,奎妮挺身而出代他受过被辞退,从此两人再无交往。直到这封信的到来……一路上,他努力地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而心里却在不断的梳理和调整各种情感和关系,在家里无时无刻不再关注他行程的莫琳也是这样。
他不仅是身体的旅行,步伐的行进,更是心灵的前进与升华。困扰他的各种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抽丝剥茧、条分缕析。
首先是夫妻关系,和许多中国的老年夫妻一样,感情越来越淡,隔阂越来越大。是什么让他们彼此疏离呢?是时间吗?是儿子戴维的死激起的愧疚和埋怨吗?长期缺乏语言和情感的交流,彼此误解的进一步加深,也许才是夫妻关系最大的破坏。莫琳总是以“我不这么认为”开始对话,哈罗德也没有解释他的做法和动机。夫妻分房而居,没有了任何身体的接触,变成了在一个屋檐下分工合作的责任制家庭。而这个徒步,改变了一切,哈罗德每天都给家里打电话,说说他的行程,他的见闻。莫琳也越来越关心他,距离反而使两个人的心越来越近。最令人感动的是在一个接近目的地的夜晚,狂风暴雨中的哈罗德迷路了,这也是他最消沉的时候,旅伴都弃他而去(包括曾经忠实陪伴他的狗),他还受着饥饿和伤病的困扰,他打电话回家求救,已经要放弃了,但这时,曾经竭力劝他回家的莫琳却含着热泪鼓励他,通过对他路线的一路追踪帮他定位,并为身无分文的他预定了宾馆让他休息和恢复。在这种隔空的思念、交流中,夫妻关系的裂痕得到了修复,感情得到了升华。
其次是亲子关系,因为原生家庭的问题。哈罗德的父亲对他简单粗暴,母亲又曾在他少年时遗弃了他。所以哈罗德在成长期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爱的滋养,也不知道如何去爱。所以在有了自己孩子戴维之后,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戴维遇到求职等成长问题时,不知如何提供帮助。戴维的自杀,更让他失去了所有做一个好父亲的机会,莫琳的抱怨加重了他的愧疚,更加重了心灵的创伤。在路途上他与想象中的戴维对话,对孩子般的跟随者给予最大的爱和附助,这些也慢慢帮助他走了阴影。
莫琳同样面临亲子问题,她的问题是在抱怨哈罗德爱不够的同时又太多的溺爱和母子粘连。这似乎是许多伟大母性天然的表现,觉得父爱不够就要用更多的母爱进行补偿,其实这根本不可能相互替代。尤其是在戴维死后,莫琳永远保持戴维卧室的样子,并每天和想象中的戴维对话,而疏远生活中真正的伴侣。因哈罗德的突然出走,她才彻底惊醒。
再次是同事的关系,哈罗德几乎没有同事中可以交流的朋友,因为工作的安排,他和奎妮经常一起外出,在车上慢慢聊开了,也多了彼此间的信任。在哈罗德醉酒闯祸之后,奎妮怕他失业造成家庭生活的困难,而主动替他承担责任。现代人的生活中,除了家人接触最多的就是周围的同事(可能每天清醒的时候和同事相处的时间还长于家人),协调互助的同事关系不仅带来心情的纾解,也最可能是遇到紧急情况时第一个救助者。虽然此后再无联系,哈罗德一直觉得欠了奎妮一个巨大的人情,所以在奎妮来信告别时,他觉得一封轻飘飘的回信实在不够,感恩促使了他的朝圣之旅,也在这次徒步中解决了许多困扰他一生的问题。
最后可能是与陌生人的关系。有时候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如哈罗德去寄信时碰到的加油站女孩提到的“信念”,让哈罗德突然决定要走去看望奎琳。如哈罗德路遇的众人,有的陪伴,有的支持,是善良的鼓励让他一步步坚定地向前。“一念成佛”,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工作中、生活中,给陌生人一些鼓励和支持呢?几句积极、贴心的话语对我们来说毫发未损,对他们也许是坚定他们人生的重要选择。
书名是《一个人的朝圣》,其实远方等待他的并不是上帝或者神灵,这个“圣”在自己被层层硬壳封闭的心中。远足是一种肉体的自我折磨,更是心灵的抽丝剥茧,把层层闭锁的溶解和释放。这种修行,哈罗德是等到了垂垂老矣让一封信来触发,当然,并不晚,他在有生之年有了回归和彻悟。但我们不一定要等,不一定要一个故事,也许一本书,几段话就是一个激励我们向心灵的圣地进发的理由。无需走过627英里,也不需要走坏那双帆船牌的平底鞋,打开心灵的防御,你就是在开始朝圣的旅程。让爱与行动来拯救一切。
2022一个人的朝圣小说读后感5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一本书是蕾秋.乔伊斯的《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讲的是退休老人哈罗德如何踏上徒步穿越英格兰去看望罹患癌症的朋友的故事。对于哈罗德来说,他希望通过这趟旅程让奎妮康复,同时也让自己得到救赎。这种“努力”似乎很可笑,但当我们感到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何尝不是希望出现一些奇迹,似乎把硬币丢准位置你的处境就会发生变化一样。朝着这样的目标,无任何准备的哈罗德凭借着自己年迈的双脚出发了。出发的时候,哈罗德生活糟透了,儿子的死亡带给他的家庭巨大的打击。他学会了酗酒,也因此惹了麻烦,却只能让朋友奎妮为自己背黑锅,而陷入绝望的妻子将儿子的死亡归咎于他,种种事情让他麻木地活着。夫妻之间产生了隔阂,失去了爱,生活也渐渐失去了意义。
刚开始工作的我,也处在一个瓶颈期,对未来的迷茫,对现在的各种压力及复杂人际关系的不满,困惑于诸多的选择。工作的忙碌让你无暇思考,也失去了更多自由的时间,期望着被人理解,可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孤独感。哈罗德在旅途中回忆、思考了少年时的经历,对儿子的悔恨,还有与妻子这二十多年来的隔阂。这一路,他经历了风雨,经历了病痛,目睹了大自然的美丽,获得了荣耀,又被人抛弃……他走出了原本的生活,获得了一生最不可思议的经历,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人,挽回了遗失很久的爱情。我也经历过独自一人的旅行,路途中你会遇到些有意思的人,听到些你闻所未闻的故事。我发现当一个人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远离了原本熟悉的生活,成为他人世界的一个过客,似乎旅途中的一花一草都有了新的意义。他只不过是重复着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的前面的动作,可这个动作需要多大的勇气来完成。最后主人公见到了奎妮,病痛的折磨已让她的脸庞扭曲,只能依稀分辨出往日的神情。哈罗德当然没能挽回奎妮的生命,可是他的内心得到了救赎。
哈罗德就像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自己,他的艰难旅途亦代表着我们的人生征程。人生,其实是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档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个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时光,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牵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人生而孤独,所以你需要不断磨练你的内心,同时也不必惧怕改变,尝试去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去构造新的自己,以新的姿态去面对生活。就像有人说的,即使是性格上的弱点也能带来振奋和救赎。就在那个夏天,我认识了一个朋友-哈罗德。在我迷茫的时刻,有了他安静而勇敢的陪伴,跟随他完成这趟不可能的旅程,慢慢的我也一步步靠近了真的自己。
《一个人的朝圣》是由蕾秋.乔伊斯关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和追问,作者通过描述一位65岁的退休老人哈罗德徒步旅行678公里横跨英国去看望友人奎尼,途中他经历了三次信仰危机,都一一化解最终实现自我的圆满和统一。小说获得了2013年欧洲头号畅销小说,为无数人的心灵带来启蒙和反省,也引领无数迷茫者随心而动,开始一段未知和新奇的旅途。通过这本书,笔者对于旅游的认识更加深刻,接下来将从三个方面展开描述:
人在自然中沉静和治愈,自然在人的思索中升华至神性。哈罗德独行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景色和自然气候,他从一开始内心的新奇和期待,到中期对景色的疲倦和乏味,到后期重新审视景色,获得治愈。在书中,有一处景色描写非常美丽动人,“远处柔软的草坪嫩绿色中透着一抹鹅黄色,小小的花朵在风中摇啊摇的点头低头,远处的小山头被光线刻画出美丽曲线,清晰却也朦胧,老人(哈罗德)拄着柳木拐杖稳稳的沿着公路向前走着,燕子和其他昆虫从他身边俯冲而过,苍鹰在高处盘旋,天地万物静籁无声,唯有脚步声扣动着读者的心弦,从出发的海风和海鸟的尖叫到后面的群山万壑,作者将老人的心绪通过自然景色展现出来,使得读者以上帝的视角在老人的内心情绪中翻滚,在他的回忆中存活,通过一条朝圣之路看透了哈罗德的过去和现在,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思考。在日常的琐事中,人们只会看到自己爱看的东西,往往容易陷入自怜自艾,但在旅行中,我们会将自己的视野范围下意识的扩大,找到自己日常忽略的心绪,解决自己未完成的困扰,倾听自己内心压抑的躁动和呼喊,从而获得内心的高远和澄明,而自然也在这种思索中脱离了一般的意义,获得了更高的评价和价值。
人与人的相处,就是一扇镜面,照亮内心,回归童真。哈罗德由于自己的旅行意外的出名以后,很多人追随他,这他觉得很不自在,身处众人之中,却觉得无比孤独,这一时期的哈罗德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排斥别人的进入,但当他陷入黑夜无法自拔的时候,也是这群人温暖了他,“有时候,我们可以很坚强,一个人走过很久黑暗的夜色,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很脆弱,一句话就足以让我们号啕大哭”。在路过的无数面孔中,哈罗德认清了原来是因为自己内心残存渴望被认可和崇拜的虚荣作祟,阻碍了他内心的平静,他最终放弃执念,投身于人情烟火中,这一次他不再期待被认可和肯定,率性自然,洒脱而为,获得了童真。
人与自我的对话,兜兜转转,回到原点。哈罗德在旅行中,看到大江大河远处流淌,看到万古的星光不变,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时间过去了,关于他的痕迹总会消失,在宇宙面前,人类的渺小让人绝望,这种清醒的认识是会让人觉得哀伤的。哈罗德不断叩问自我存在的意义,最终在岩石的缝隙中感叹到:“海浪依然前赴后继地投身于海岸,越推越高。带着这么大的能量,用尽精力,穿洋过海,载舟驶船,最后的结局就是成为她脚边的一团泡沫。”当我们能够意识到自身生命局限性的那一刻,本身就超脱了局限,获得了圆满。
外界充满了噪音和生活的艰辛,我们受制于恐惧和欲望,因此选择理性作为生存的利器,但是大多数真正美好和温暖的东西是需要感性的触角才能感知到的,旅行和读书就是提供了一种溶液,这种溶液可以让我们把感性的触角肆无忌惮的浸泡在这种溶液中,随着波浪起伏,获得身心的自由感和安全感,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可能才会接近所谓的“圆满”吧!
2022一个人的朝圣小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