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作文大全 >边城经典作品读书心得

边城经典作品读书心得

颜面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边城经典作品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边城》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与“淡淡的凄凉”。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边城经典作品读书心得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边城经典作品读书心得1

天气已经转凉,虽然没看到满地落叶,可是秋天好像已经来了。广州漫长的夏天刚刚过去,晚上迫不及待到户外欢送。风吹起来确实很舒服,干燥并且温度适宜。可是待得久了,慢慢也有点冷了的感觉。再之后,捂着衣服也觉得冷了。

沈先生笔下的湘西是清爽的,所有的东西都是那么的淳朴。在这种清爽的地方,有很多事情是此刻人们难以想象的:坐船能够不给钱却有人必须好给,并且还扔下就走;摆渡的有人给钱却不收,人家硬给了还不好意思买点茶啊烟啊回馈坐船者。而关于感情就更加不可思议了:唱两首好听的歌就能够让姑娘跟你远走高飞;水手和妓女的约定,居然也比现代的很多感情可信。就是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让生活在狂热都市中的我们,感觉到了一丝接一丝的凉爽。

天保的死当然不应当算是老人的错,只是凑巧老人暗示他应当怎样去求婚,而得不到结果的情景下出船淹死。当然我们不能肯定天保就是有心寻死。可是中国人对感情的含蓄,在极端压抑的情景下,总是变现出极端的行为。翠翠的父母更是一个例子,两人相爱了却不敢私奔,最终居然选择殉情,一开始我真的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之后想想,正是一种极端应对极端的表现。可见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清新单纯的感情故事,都不是咱过小日子的老百姓玩得起的。

家是温暖的港湾。如果没有辽阔的大海,明亮晶莹的水珠也很快会干涸;如果没有坚固的巢穴,羽毛再丰满的鸟儿也会立刻死去。翠翠也有一个家,一个不一样寻常的家。她的父母在她牙牙学语时便已经双双离她而去,她和她的具有乡村人典型性格的老祖父带着一条忠诚的大黄狗相依为命。三年的端午佳节、中秋良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慢慢成长着的翠翠,看到了一个告别童年、迈入青春的翠翠,看到了一个从无忧无虑到初涉烦恼的翠翠。在她的身边,生活着一群人们。

天保、傩送、老船夫、杨马兵……翠翠生活在茶峒,这是一个边远小镇。似乎与世隔绝,翠翠与老祖父在茶峒,似乎还有了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就是茶峒,有着几千家庭成员的茶峒。茶峒人是质朴敦厚的中国人的代表。在那个民风朴实的地方,生活着这样一群人。几十年来,老船夫默默地为东去西来,南来北往的人们用一根几十年的光阴已把他的手磨破的竹缆,摆渡到溪东,摆渡到溪西,在小溪两岸之间穿梭,在过渡人之间忙碌。这一条潺潺的小溪啊,见证了老船夫几十年来的辛劳。

让我们想象一下,在一处偏远的地方,有着这样一群人们。他们每一天都各行各业,忙碌中带着劳动得到的喜悦;他们互不猜疑、妒忌,和睦相处;他们互相之间没有秘密,一壶小酒,一碟花生米,谈笑风生,分享生活的喜悦,共诉人生的烦恼;他们直率、坦诚,会大声地诉说心中的不满,大但地表达内心的爱慕;他们尽力地去帮忙别人,别人也尽力地帮忙他们,并不是为了帮忙后的报酬或者是一声多谢,只是在人与人互相帮忙之中获得的欢乐。这样的生活难道不好吗这样的生活,应当就是陶渊明所说的世外桃源吧!边城,这茶峒小镇,不正是世外桃源吗甚至能够说是梦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吧。光阴飞逝,与小说中相比,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架架天桥高速纵横交错。街道繁华,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灯红酒绿。此刻当然不用再有一位老船夫拉着竹缆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摆渡了,也不用为翻了船,死了牛而悲痛了。平心而论,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今非昔比了。可是,失去的仅仅是这些吗这繁荣昌盛的城市真的是人间天堂吗可是,更令人痛心的是失去了那质朴的民风,那完美的氛围。在钢筋水泥构建的城市中,已经没有了那边远小镇中那木质结构房屋的古朴典雅了。

城市里的人们似乎变得像凝固的水泥一般一成不变,变得市侩。在城市生活中互相挤兑,人与人之间充斥着秘密。由于繁荣,所以有了利益冲突;由于繁荣,所以有了谄媚溜须。这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带来了飞黄腾达,斩去了质朴和睦。我们在一艘艘疾驰的快艇上看到了锦衣玉食的人们,在一条条渡船上看到了勤劳坦诚的人们,我们更应当上哪一条船呢其实读到最终,我们不禁会叹息,这样的边城,这样的纯洁小镇,还是会有无人可救的杯具发生。

正是这种坦诚和睦的心理,促使了杯具的发生。在城里,当两个人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时,他们能够毫不顾忌地采取各种手段,各种策略取胜,结果自然是“成者王侯败者寇”;但在边城,因为处处替他人着想,所以处处有顾虑,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时,往往一让再让,一忍再忍,最终都为失去梦想而失望哀恸,则会产生两个深深地恨着自我陷入无边苦海中的失落者。正是边城,促成了天保、傩送二兄弟的杯具,促成了翠翠的杯具,也促成了翠翠妈妈的杯具。凡事都有两面性。边城,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名词了。也许,生活中处处存在边城。也许,边城只是一个浮云一般的梦吧。

边城经典作品读书心得2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俱为女子,我却原本并不喜欢翠翠。

十四、五岁时第一次读《边城》,就不喜欢这个与自我差不多同龄的女子。十五岁时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皆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活脱脱就是一个自然之子,有着原始的善良和纯真的可爱,应惹来无数爱怜。

可那时的我却不喜欢,觉得这个女子的纯真过了份,这是她保护自我的盾牌,也是尖锐的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她的不谙世事,她的含蓄懵懂,全变成一条条致命的引线,引向最终的惨烈。记忆里永远挥之不去的仅有最终的悲哀结局,如同改编的同名电影里在昏黄温暖的色调下,却隐隐透出烟水空蒙的凄寒。

这是我一向都不懂的故事,也是我一向都不懂的世界。作者笔下的茶峒山城,只是一个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境小城,在故事里却仿佛真正成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安静角落。在那个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时代中,不管别处的人们如何不幸挣扎,生死存亡的恐慌感都似乎永远弥漫不到那里。热闹充满生气的小河街,妇人聚集的吊脚楼,负责摆渡的老船夫,在难却盛情的收下过客的一枚铜板后会转送一大把的烟草叶。在那里就连世俗最为不齿的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

她们能够为了生计接待四川商人,也能够把所有的眼泪欢乐牢牢地系在归期不定的水手身上,有着古代女子“拼将一生休,尽君一日欢”的勇气和无悔,“较之讲道德和廉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这样的水土和民风养育出的翠翠,有我想象中的淳朴,却没有意料内的勇敢。一如她的那段伤痛初恋,在那时的我看来可是是一个简约和克制导致的杯具。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三角故事,作者舍弃了传统的情节要素,没有门第之见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倒多了民主和放手。可那个女子还是没有把握住自我的幸福,只能回望那一川碧溪,带走自我的爱与期望。

那时的自我,并不理解这样的含蓄,也不喜欢翠翠的纯真善良毫无机心,当这些品质成为一个人性格的全部时,反倒失去了最基本的一点可爱。于是,我离开这个故事,忘记翠翠,忘记湘西清亮的白河,继续经历自我的青春岁月。

时隔两年,因缘际会下我再次翻开《边城》,只因为怀念起湘西瓦蓝的云天。故事里的翠翠在成长,已经走到了自我命运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固执地等待,等着那个年轻人回来一同去采最喜欢的虎耳草。故事外的我也在长大,走过豆蔻年华,面临着少年人走向成熟的蜕变。而当我怀着这样的心境再次去读这个早已熟悉的故事、读到最终的那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时,心底的那份惨然和惋惜尚在,却多了几许释然,并不再过多地执着于因那些巧合误会所导致的有情人未成眷属的收场。若说两年前这个故事让我感到的是温暖中透出凄寒,那么两年后我不仅仅感受到全篇无处不在的寂寞孤独,也更执著于其中几许温暖的色调,依旧昏黄,却足以照亮我的心房。

而两年后的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俱为女子,翠翠却真是异常的。她不应仅仅只是爷爷疼爱的对象、男子梦中的梦想,也是女孩子心中永难消逝的情结。再读时,我不再指责她的懦弱隐忍,而是喜欢她的活泼率真,也爱她的含蓄。因为这才是每个这样年纪的女孩子心中最纯真的一面,也是最真实的一面。

再品与翠翠有关的章节,我看到了两条线索推动着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最明显的一条自然是三年的端午节,这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第一年的端午节由翠翠的回忆带入,与茶峒山城一样,他与傩送的初遇仿佛也是静止于时光中的完美。黄永玉曾以此为题材作过木版画,画中的翠翠只一低首,回眸间却有不胜凉风的娇羞。这样的画面即使只是最简单的白色,也足以在人的心上幻化出万紫千红。即使之后有漫天花雨,在翠翠的印象里也没有那个端午所经历的事甜而美。第二年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在顺顺吊脚楼上避雨,那个场景在电影中拍得十分温馨祥和。天保一家送的大白鸭和尖角粽子,船总与爷爷间关于翠翠婚事若有若无的谈论,不仅仅再次体现了地方人情之美,也为下文情节发展供给了一个小小的契机。而到了第三年的端午,所有事纷踵而来,然后走向最终的终局。这三年的端午节对于翠翠的意义不言而遇,也是她感情最明显的体现地。

可是不一样于两年前一向认为的感情,再读时我却对那两个男子的感情产生了小小的质疑。也许是着墨不多的缘故,天保和傩送的感情仅体此刻一次又一次的求婚上。翠翠的纯真美丽,是区别于其他女子的异常,也正是这份异常吸引了他们。可从始至终我都觉得他们只是把翠翠当成一件最完美的东西那样细心翼翼地去追求,能够兄弟相争,能够唱一夜的山歌,可心底其实想要的在这一块纯澈的水晶之外,还是一个节俭持家的女子。但愿这只是我对男子的偏狭。

可是翠翠,在这时却真的初尝到感情的甜蜜,焕发出少女的光彩。她会在骂人后听到对方名号时“心里又吃惊又害羞”,沉默一个晚上,也会在爷爷提到嫁给天保时又羞又气地掐断话头。而在应对爷爷正式讲起求婚时的心念更是如电般瞬间即是百转千回,她的心会轻轻地跳动,会即使不知所措也装作从容地等待爷爷的决定。而当心上的事落空时,此刻的心理描述犹为精彩:“翠翠弄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我也俨然从容了许多”。她的惊愕和极度失望,以及妄图掩饰的心理过程,在看似随意的动作中暴露无遗。其后应对爷爷的泪水,她的心中又烦又乱,想哭又觉得没有理由哭。就是在这一刻我仿佛明白了过去一向都不理解的事,翠翠并非不愿去大胆争取大胆说出自我的感情,只是自身少女含蓄的性格,以及对爷爷的顾及使她不知所措,只能以不回应的方式来回应。看似不合情理,却恰恰是人之常情。

而这种人之常情,却恰恰是当年的自我所不懂的。所以很多路必须亲自走过,才能明白坎坷波折,很多故事仅有一读再读,才能体会个中情味。当读到另一条暗线时,才蓦地惊觉,翠翠走过的路,难道不就是自我曾感知过的一切。印象中全篇有四次将翠翠与“新娘”二字联系在一齐,有年少无知时扮做新娘的懵懂,也有情窦初开后追看花轿的好奇。她会欢喜会红脸,会爱听取茶峒歌声的缠绵,也会为一片云一颗星而孤独凝眸。看到那里,此刻的我会抬头微笑,无论上天赋予了女子多少种不一样的性格,在此刻的心绪纵横旖旎情思当皆如是。所以当全篇最终一次在爷爷的葬礼上出现“新嫁娘”这三个字时,才会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哀凉。梦起之处,梦终之时,翠翠就这样以痴痴站立的方式无声地回应了自我年少梦想的如此终结。应对至亲的离去,至爱的离开,此刻的翠翠有前所未有的真实感。若说前面的娇羞含蓄引人怜惜,那么这时她的默然更贴近我的灵魂。

是谁说过,不哭过长夜,不能语人生。我想没有经历过青春的甜酸凉薄,大概也不能懂《边城》。就好像当年教师在课堂上一遍又一遍的强调边城的民风淳朴,边城的珍贵难寻,当时的自我却只是不以为然。作者的语言的确很美,平淡如水却自有芬芳,景物描述引人入胜,可是否就真的是独一无二此刻的我已经不会怀疑。应对尘世间铺天盖地的灰土,应对无处不在的窒息感,不再被细心翼翼保护着的自我,越发怀念起茶峒清澈见底的流水,桃杏花里耀眼的紫花布,温柔的黄昏带着薄薄的凄凉。那样的世界,在素淡中自有明澈的光辉,质朴中自有蕴藉隽永之致,只能存在于过往,存在于梦中,存在于记忆,一去就永不再得。所以怎能忘记那山,那人,那只黄狗,那个和我一样大的女孩,她的身上有我最想抓住的洁净和自由,她的故乡是我穷尽一生也到达不了的远方。应对似乎再找不回的完美,心如何不念,如何不消瘦

同样应对找不回的过往,作者选择用笔将其记录下来。而对于那些猜测的目光,他曾说过:很多人看我的书近似买椟还珠,你们欣赏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后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欣赏我文字的朴实,那背后蕴藏的悲痛也忽视了。我不明白自我是否也是一个买椟还珠的人,对于《边城》这样一个故事我只愿单纯地随心而读,不愿加之以所谓深刻的挖掘的目光。我读到了背后的热情和悲痛,却还是想许给自我一个期望。只是语序的不一样,但又未尝不能够是作者留下的慈悲,那个在月下唱歌,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也许明天回来!”。

每个人心里也许都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作者如是,翠翠如是,我也应如是。然后,我们都将余下的岁月留在了等待里,孤寂地等待。但即使等得眼已垂落、耳已闭锁又如何,毕竟似水的流年还在记忆里,以往的梦想还在心里,闭上双眼往昔的温暖还一息尚存。

既然一切都还在,来过就未曾离开,那么即使心已渐渐消瘦,也没有什么是不可释怀的。

边城经典作品读书心得3

原先读书也是要心境的。有时候,一本书能够拯救自我,比如在我最困惑的时候读到了与我心境一致的《逃离》。但有时候,即使一本大众眼中很值得一读的书,也不能吸引自我,比如这本《边城》。

《边城》这本书中,有许多篇,有些极爱。比如《边城》,是很喜欢的一篇,喜欢里面让人心静的乡间小景。比如《贵生》,喜欢里面很努力认真生活的贵生。比如《虎雏》,喜欢沈先生简简单单几句对话就让我了解了整个人物。还有一些,极厌恶。比如《逃的前一天》,开篇我就不喜欢,厌恶底层军队粗鄙的话语。比如《丈夫》,厌恶沈先生笔下的河边红灯小楼。

在序言中,沈先生说,这本书不是写给批评家、也不是写给大众的。我得承认,我属于大众一员,这本书,的确不贴合我的胃口。

首先,沈先生笔下,有太多描述河边红灯小楼,似乎在他那个时代的所有阶层的人物,都离不开这个。笔下的她们,观念似乎比此刻还要开放许多,我不禁时空错乱,再想是不是我太过传统!虽然沈先生都是为她们洗白的,比如她们的三观都是极为简单的,生活也是极为简单的。我理解这样的存在,可是读的过多了,总觉得有种对女性不尊重的感觉,理解无能。

河边红灯小楼中的女性是一种极端。乡间的小姑娘又是另一种极端。比如《边城》里的翠翠,过于矜持,过于懵懂,最终还是错失了自我的感情。当然这种矜持和懵懂很正常,毕竟翠翠是从小失了母亲、由祖父抚养长大的。在《三三》中,女主角三三也是一样的性格,不敢正视自我的感情。甚至在《贵生》里,由于贵生犹疑不决,眼睁睁看着自我喜欢的女人嫁进了围子,自我落得悲惨下场……淳朴乡风中塑造的人物性格,这样倒是很让人理解,可是在我读来,着实太让人太着急了。

沈先生的《边城》中,多喜欢用主人公的名字作为文章标题,描述人物的感情、亲情。但吸引我的多是乡间的风土人情,还有沈先生的语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虎雏》,没有任何的性格描述或是外貌描述,仅仅经过一些对话,就把人物塑造得很立体、很形象。

沈先生的文章风格很一致,读得多了,觉得有些没有味道。即使是最喜欢的一道菜,吃的多了,也会觉得有些腻了。何况我本身还不是很喜欢这道菜。所以在此略发表一些浅薄的想法,期望沈先生见谅。

边城经典作品读书心得4

沈从文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者,他的身上永远保存着最纯粹的那种乡土气息和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他的作品展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热爱都让人为之动容。《边城》是他的一篇关于翠翠和傩送感情故事的短文,也是一部沈从文对边城纯朴完美生活描述的合集。而在文集里《边城》这篇短文的描述则更加细致。是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能够较为完整的体现出边城生活的全貌。

翠翠是渡河人的女儿,她的父母并没有带给她多少的爱,可是因为有一个善良的爷爷和这片好山好水的陪伴,她也活得顺遂自在、无忧无虑,是个天真完美的小女孩。可是傩送和他的哥哥天赐的出现打破了她的平静生活。两个十分优秀的适婚男孩子都对翠翠倾心,可是兜兜转转、误会的出现、还有浮朴的边城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使本该完美的生变得不那么顺其自然了。天赐因为翠翠喜欢的是傩送而选择出行游历却不慎离开了这个可爱的边城小镇。这就是杯具的开始了,傩送因为天赐的意外去世而对翠翠和她那个一心想要外孙女儿后半生在自我离开后有所依靠的爷爷产生了间隙。因为对翠翠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改变,这个改变让本来能够找到如意郎君的翠翠的后半生可能没有了一个好的依靠。这时爷爷着急了,他由开始的主导地位变得劣势了,他担忧着翠翠的后半生,然而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在一个风雨夜里,翠翠的爷爷去世了。翠翠变得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傩送也没有回来。

“到终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了……”这是《边城》这篇文章最让人无奈和感到绝望的,也是这个完美边城生活的一种杯具,因为来自这儿的纯朴人们的感情太过真挚导致了最终傩送的矛盾。

《龙朱》这篇短文被修改到《边城》里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选择,因为《龙朱》也很能体现出沈从文的写作特点和存在于他脑海里的观念。龙朱这个很完美的男子也会世间周围人的爱戴和敬畏下不敢亲近喜欢上一个美丽的女孩子,并为之喜为之愁。这些少数民族的形象在沈从文的笔下是那么的美丽,是上帝的宠儿,他们美得让人尊敬爱重。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让人喜爱让人向往,可是此刻的边城却因为人们的欲望变得不那么纯粹,这样的差距也让人感到失望。

边城经典作品读书心得5

连日的阴雨,心境本就有些郁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随之侵袭而来。不想陷入一种空洞与无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让自我温热和活力起来。然后端坐在电脑前,慢慢地阅读起数日前朋友推荐的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初读,许是习惯性的读小说的方式,急切的想寻读里面的人物或情节,故对于小说开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不进去,可渐渐的,一幅曼妙的风情画卷随着文字徐徐展开,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丽的世外桃园。翠翠就是在这样一个淳朴、天然、优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自然之女。

就是这样一个懵懂、娇憨、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美女孩,却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开始就已结束了的绵长而忧伤的爱。也许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难道这就是宿命么?“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故事的结尾以这样的反问戛然而止,让人唏嘘不已。掩卷,脑海中似乎浮现翠翠灯下托腮喃喃自语的神情:“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她的纠结让人生生的心疼起来:这漫长的日子她是否能够靠着那个初见时的甜美回忆安然度过呢?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使人惊艳的文字了,这惊艳不是华丽。而是不染尘世的纯美感情遭压抑带给人的一种柔软、一种怜惜,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命运不解的扣问。不由感慨有时男子怎样竟有比女子还极致的细腻,沈从文先生如何知晓那样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子那么隐微的心理,难道真如他所说:“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女子?”

有时间,有适宜的心境,再读《边城》!

边城经典作品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