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高二读书笔记800字5篇
两幕临终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要表达的正是被她称为穆斯林的回回民族,在前进中的巨大的变革,回回民族要想发展,要想享受现代文明的主张如爱情之上等等,作者看来必须抛弃伊斯兰的枷锁。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
第一次听说《穆斯林的葬礼》是从我的小学语文老师那里,她说是读了这本小说,让她爱上了文学,从而选择了中文系的专业。第一次读起这本书,是上初二的时候,翘了几节课,坐在学校的操场边,清凉的风吹过发梢和书页,一个下午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多少次在深夜里辗转反侧,直到夜近拂晓也无法入睡。
女作家笔下的故事总是柔肠百转的,是离不开爱情的主题的。书里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女性角色,青年时艰难撑起家业,中年后充满市井气息的壁儿;在战火中失去丈夫和儿子,一生老实勤恳的姑妈;纯洁无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韩新月;以及,追求爱的权利和人性自由的玉儿。
全书以回族家庭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玉器世家几代人在战乱中的变迁徐徐展开,讲述了一些即使在现今的时代也带有巨大争议的冲突:玉儿和姐夫韩子奇在英国相爱,并生下女儿;这个女儿韩新月又在燕京大学与自己的老师楚雁潮相爱;壁儿亲手养大自己的丈夫和妹妹所生的孩子,充满疼惜与矛盾;玉儿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小女儿,成全姐姐姐夫一家的平静,在年老时又返回北京,寻找到的只有女儿早已无常的消息。
有篇写金庸的文章说,金庸的书,只写了三个字,就是求不得。这三个字,用给这本书也是极为合适的,战乱的突袭,人生的错位,让故国、故园、故土都已面目全非,人生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漂若浮萍。人沉沦在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巨大悲恸中,被烽烟裹挟着向前奔走。即便独立坚强如玉儿、新月这样的新时代女性,个人的意志也在时代、爱情和生命面前显得无力;即使精明聪慧如韩子奇,因玉而成为响当当的人物,也因玉而成懦弱不堪的人物,守不住他一生的挚爱。人生百年匆匆而逝,恍如云烟,被生离死别折磨的痛彻心扉;只有那些古玉,代代相传,灼灼其华,或许这就是霍达想要传递给我们的吧。
无论是如玉儿一般为爱义无反顾,还是如壁儿般为现实磨砺成世俗的样子,结局都是那三个字求不得。或许也正是人生的无常,让真主的庇佑和精神力量显得更为可贵。这种与生俱来的信仰不仅仅是葬礼上的形式,是带着白帽子的男子,也是婚姻上无法逾越的束缚。它同命运一样,不经选择的降临,让个体在它面前显得短暂又渺小。信仰终究是什么又带给了他们什么这些问题已无从辩驳,因为人间本就是无法逃离的剧场。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2
我从小就是个书迷,几乎看遍了我所有能看到的书,但一向没有时间,也没有毅力去看完一本完完整整的小说。那一天,妹妹带来了一本厚厚的小说,说是专门为我借的。惊讶之余,我第一次细细打量了这样一本拿在手里仿佛有着浓厚岁月沧桑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精致的封面,引人入胜的介绍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静下心来,开始翻阅。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的文风那么贴合我的胃口,就好像一个赤脚走在遍布荆棘的荒路上的人突然穿上了一双舒服的鞋子,那种感觉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只能用心去体会。
书里的文字,就像一件件华美的羽衣,不仅仅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还经得起细细的推敲。它给我一种远离人间,像是在另一个世界的感觉。清新脱俗,华丽精致,既不庸俗,也不拖拉。这才是我一向想要阅读的作品啊!
书里的主人公韩子奇痴迷于玉,促使了他与梁君璧的婚姻,可是那是逆境中的自然结合,没有感情。可是在海外流浪十年之久让他与梁冰玉惺惺相惜,产生感情,最终生得一女,新月。而她,又是另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了。她始终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和自我相爱的人阴阳相隔,仅有一首《梁祝》永永远远的陪着楚雁潮,陪着他寂寞的心。
这是一个杯具,却充满着力量。也许是我还小,对于这本书的真正含义我理解得并不透彻,可是我无法否认对它的喜爱,它所表达的情感远远超出了文字本身,它的身上有着浓浓的民族气息,它的身上烙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成为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时代的记忆。
我用了四天的休息时间将它看完,才发觉自我已深深陷入了霍达用文字编织的世界里。那个似真似幻,欲语泪先流的世界,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神圣。直至此刻,那婉转千回的故事仍似历历在目,只要脑中一想起它,各种刻骨铭心的感情杯具便会蜂拥而至,要思考好久才能回味过来,心中早已不复平静。
指尖磨砂着精致的封面,我的嘴角却勾起了笑容,经典便是经典,只可永远在心中珍藏。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3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涓涓、如细雨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这是《穆斯林的葬礼》的结尾处,带着凄美,带着哀伤。
幸得这本书是在今年的六月,我的恩师在高考之后馈赠与我的,她美丽、温柔、善良,如春风般微笑着将她最喜欢的一本书送给了我,看着书的名字,我不禁将思绪沉浸于那个战争年代里穆斯林的世界。
我畅漾在这本书的世界里,跟随着穆斯林的脚步感受着身为教徒的他生活如此圣洁。在入夜微凉的盛夏雨夜里,我用心的聆听这50万字带来的哀伤,深夜星光璀璨,我存在于月与玉编制的意境里,让双眼去欣赏那奇特的建筑,让内心去沐浴那古老的民风,让左耳去聆听那钟摆撞击时的沉闷声响,让全身去感受这里凄美的一切。此刻我悄悄落笔,生怕打扰了那月光下刚刚合眼的猫头鹰,生怕不小心打碎这夏夜轻盈却也沉重的梦。
在这本独具匠心的书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情感,尖端的.笔锋向读者展现了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使读者领悟出这50多万字所阐述的内容之深刻,我目睹了一场场悲剧的发生,感受着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发生出的激烈碰撞,感受着爱情与生命在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的无奈与辛酸。故事情节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如山峦般突兀曲折,也如海洋般波涛汹涌。跌宕起伏的笔调下,却能发现故事铺叙的细腻、流畅,亦如山涧的清泉,在落日的余晖下细水长流,让人醉梦其中,流连忘返。
书中最恶劣的背景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十世纪初战争的硝烟依旧弥漫在这片土地上。在亚洲,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国这头初醒的雄狮。而在西欧也同样这般,西线、东线炮火连连,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此书上至二十世纪初,下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间线穿插较长,富有历史感,让读者的大脑格外充实。人物的活动范围甚广,从亚洲到西欧,使全书的人物的感情与真实历史上的时间与大事件融会贯通在一起,让人物更加真实形象更加饱满。我依旧不肯离开,依旧用心感受着穆斯林教徒在残酷的战争中作为生活上的小人物与宗教上的信仰者的血与泪。顿时不禁鼻子一酸,眼泪打湿了这一行行“鲜活”的白纸黑字。
当我合上这本巨著时,不禁的反问自己:“这仅仅是穆斯林的葬礼吗?”不,这更是爱情的葬礼。这一亘古永恒的主题成了贯穿这一故事的线,但作者始终用一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手法,让人深深的陷入这文字当中,我的心情便像落叶随风一样随着情节的起伏时起时落。我不禁想谈起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都有相同的感受,读过他们的感情,我们总认为他们在一起了,但好像又错过了,这段牵人心弦的感情。从师生到盟友再到灵魂密友,我咀嚼着二人的对白,内心如同又一阵风呼啸而过。为之感动着、愤怒着、伤心着。但却又羡慕两人之间的心有灵犀,也惋惜着他们对爱的茫然。
或许他们真的不懂这份爱与责任,乃至临近生命的尽头还只是那所谓的好感但却也依附着本能的喜好壮大了这份感情的高尚。
不幸的出身,抑郁的成长,痛苦的爱情,悲壮的离开;新月的悲剧也许恰恰是违背了时代的必然,但却是这部小说中最令人为之动容的、为之唏嘘的。
当我在这本书里游荡了一圈又一圈,那美丽而温婉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感然伫立,内心的沉重与悲痛令我久久不能释然。却也在这份虚无缥缈的感情里让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想必,这白纸黑字之中早已噙满了泪水。书合上了,是我对这部悲剧的默哀,对这伟大的爱情默哀。或许因为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也有了以脆弱的生命去对抗无奈的命运的勇气。最后奏一曲《梁祝》,为这穆斯林的葬礼祭奠——为这爱情的葬礼祭奠。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
早就听说《穆斯林的葬礼》这部著名长篇小说,一部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里面有最纯洁的梦想和最痛楚的命运。据香港《镜报》月刊报道,在中国青年最喜欢的二十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穆斯林的葬礼》排名第五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小说。然而在今天以前,我甚至不知道这本书有电影版和有声版。
在寒假中选择这本书,是出于对作者的崇拜,想知道是怎样奇巧的构思,怎样细腻的文笔,怎样的对于时事的巧解,才能够获得如此殊荣。当读书成为了一种习惯,似乎一片读后感就会随之产生。
(一)他们是改变中的穆斯林
三代人的命运,与玉的几度兴衰融合在一起,如果玉碎,那么人呢?
一生以制作玉器为生的手艺人——梁玉清,雕得一手的好玉,但是一生清贫。老实本分的他在呕心沥血三年,作品即将完成之日“无常(即常用的离世)”,临死前,没有留下一句话。
梁玉清今生唯一的弟子韩子奇,同样为玉痴狂,耗尽毕生精力收集玉器,并在危难时刻前往国外,只是希望爱好一生的玉可以免于毁灭。年少时,韩子奇是虔诚的穆斯林,希望可以跟随他的巴巴(在此处有长辈的意思)到达麦加朝圣。玉,改变了他的一生。看到玉的一刻,眼前缓缓流淌的一条河流,将他拖进了这个世界,如痴如醉。遂没有继续做穆斯林的各种朝拜。在临终时是半信半疑地念着“清真言”去世的。
韩新月是韩子奇的女儿,是新一代的穆斯林。她是中国较早的一批大学生,学习西语。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穆斯林这个民族的改变。没有排斥外教者,一心追求着心中的美好和神圣。虽命运无常,仍然保持着心中最纯净的爱,最执着的追求。新月在临终时则义无返顾地呼唤着她所爱的老师“楚潮”的名字去世。
作为少数民族的穆斯林,正在经历很多的改变。而文中三代人的命运和不同的追求与生活轨迹,正式在说明,穆斯林的上一代还在受着伊斯兰——这道宗教枷锁的控制,无法完全摆脱。而像新月这样的新一代穆斯林,面对自己向往的爱情时,更多的遵从了自己的心意,跨越了民族,宗教信仰的诸多束缚。
三代人临终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要表达的正是被她称为穆斯林的回回民族,在前进中的.巨大的变革,回回民族要想发展,要想享受现代文明如教育、爱情等等,在作者看来必须抛弃伊斯兰的枷锁。
(二)她是新一代的穆斯林
新月死了,没有完成她梦想中的学业,没有成为梦想中的翻译家,也没有和梦想中楚老师的在一起。她的死,在于一个这个民族的诸多的封建礼教,在于母亲的阻挠和限制,在于时代的枷锁。新月的死不在于疾病的凶险,更多的是礼教的束缚。
新月代表着希望和梦想,是所有美好的事物的代名词,作者霍达在她的身上寄托了很多的希望。她学习的是当时的冷门——英文,是新中国的希望;她热爱的是翻译,希望能够将中国的优秀作品译制成册,介绍到国外,比如鲁迅;她可能与汉人通婚,在当时的回回当时几乎不可能;在她的葬礼上,楚燕潮出现了,在为葬人“试坑”的时候,楚燕潮毫不犹豫的跳了下去,作为汉人,也是不符合传统的······可见,在新月身上,有了很多突破传统,走向现代化的东西。
(三)细节是作者的巧思
书分为十七个章节,玉与月穿插进行,两代人的命运在改变中渐渐有了眉目。而最后归于月魂,所有的真相:身世,命运,结局一一揭晓。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5
《穆斯林的葬礼》一书中以韩子奇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一两代人之间的故事情节展开,展示了人世间的冷暖、丑恶、亲情、观念等,启发人们去思考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韩子奇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的大写的“人”。人的心决不单单是解剖图画上的那颗有着什么左心房、右心房的心脏。
主人公韩子奇小时候是一个被师傅领养的孤儿,因害怕师傅拒绝自己编谎话说自己是徒。后因长相英俊有对瓷器有着特殊的喜爱被新月的祖父看重,手留在店里当员工。大小姐慢慢的喜欢上了韩子奇,很快的发生了一场变故,老爷子因不能按期做好客人所预购的瓷器被小人陷害,导致倾家荡产。韩子奇为了重整店里的事业,自愿当贼人店里的员工,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靠着新奇的技术打败了他人,重振店里的局面。韩子奇认为有责任管理产业,与大小姐成婚,不就有了儿子天星。本该幸福的生活下去,然而一场国家级别的战争不得不出国,二小姐从小就对这个名义上的姐夫存在依靠和爱意,偷偷地跟随韩子奇出国,两人慢慢的产生了爱情并有了新月。战争结束回国后,二小姐没有脸面见大姐再次离开了家出国。大小姐一直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对新月很不好,韩子奇用自己全部宠爱着女儿新月。
韩子奇是一个好父亲,经历了道德上的煎熬在妻子的冷言冷语中活着,到临死的时候终于说出了不是的事实。他的一生磨难重重,有责任感,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父亲。
天星从小就知道新月是自己小阿姨的女儿,一直用自己的全力疼爱着妹妹,第一个月的工资就给新月买了当时最流行的衣裙,支持者新月的一切选择,充分展示了一个哥哥对妹妹的无私的爱。大小姐同样也是一个悲剧的代表,经历了妹妹和丈夫的背叛,默默地经营着一个家庭,不希望新月重蹈她母亲的道路,坚决反对新月上英语学院就读。星月在学校慢慢的与自己的老师发生了恋情,遭受到了母亲的反对。新月从小就有心脏病,因父亲遭遇车祸又再次引发,导致失去了生命。她的老师也陷入了在他人看来不道德的师生恋,因新月的死而消沉。
新月是新生思想的代表,敢做敢爱,顶住世俗的舆论与自己的老师发生了恋情,体现了新思想新人生的追求路。坚守自己的观念,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实现理想、幸福。幸福掌握造自己的手中,要敢于去面对、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有责任,有担当,有悔过的心,有对他人的爱,有追求幸福的勇气,同时还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800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