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小编特地准备了《沉思录》读后感600字,欢迎借鉴学习!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1
马克。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能够经过双眼看世界,可是有个死角就是自我,所以看清自我、与自我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我,与自我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我,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我进行告诫。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忙人们去过更加完美的生活。每个人都要对自我的同类友好,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如书中有一篇是这样说的:“有一种人,一旦做了好事,就当作是对别人天大的恩惠及在他的账簿上。还有一种人虽不至于如此,可在心里人就把别人当做受惠者,觉得人家欠他的情。第三种人呢,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我做了好事。这样的人就像一架葡萄藤结出的葡萄,并不因为自我的果实要求什么报酬。”
奥勒留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异常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期望别人指导的,不仅仅要使行为高贵,并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2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是一本记录自我与自我对话的书,也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感受一:修身养性,笑对人生。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正所谓知足常乐,不抱怨,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感受二:看清自我,常常反省。“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奥勒留说,“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我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不断膨胀的时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我为社会做了什么。
感受三:换位思考,学会谅解。《沉思录》强调,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所以,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或管理人员,我们待人处事还是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讲教条,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忙、相互促进,学会换位思考,让每一位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自发地产生回归感,自然而然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总之,《沉思录》中关于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观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的良药,因为简单所以欢乐。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3
《沉思录》是罗马国王马可.奥勒留的作品,他是世界上唯一的哲学皇帝,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王,这本书是他用一生的经历和心血写成的。仅仅两个月,我就看完了这本书,但我觉得,我并没有读完它,也没有完全理解,它很深,任何人都得用一生来品味这书中的道理,他不仅是一本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向导。
温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过有100遍了,天天都在读。”由此可见,这是一本永不过时的书,也是一本经典的书,翻开它,没有繁华的文字,只是一句句刻骨铭心的话语,仿佛书中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声。
“愤怒就是灵魂在摧残自身。”这是书中的一句话,读到这儿,我就在想,可不是吗?有时候,为了一点小事儿而生气,伤心又伤人,值得吗?于是,我又想起了一首小诗“笑”,是啊,很简单的道理,用笑去面对人生,即使愤怒,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呢?想到这,我就决定以后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乐观面对人生。
读完这本书后,我终于领悟到了哲理的力量是多么伟大,但是它却摸不着,也看不见,其实,我们的生活不就是处处充满着哲理吗?因此,这本书对我受益匪浅。生活不就是这样简单又复杂吗?乐观对待他的人,生命就是快乐而简单的,悲观对待他的人,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如果你快乐的去对待人生,对待生活,他就是完美的。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4
《沉思录》是一本书值得反复阅读斟酌的哲学书,表示第一遍没有读透太多,三分一是英文,快快略过。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书记载了他与自己的对话,书中记录了作者追求摆脱激情和欲望,希望获得冷静而达观的生活态度,阐述了理性与死亡的关系,同时要求人们常常自省,摒弃无用和琐碎的思想。作者直指自己的内心,像站在镜子面前完全地剖析自己,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净化心灵,洗去俗尘,它更让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你开始沉思,面对死亡,理性,激情和欲望,虔诚,仁爱,克制,品德,我在生活中是如何面对的?自己做的到底够不够好?可不可以做的更好?
书中总让我有熟悉的触动,会让我联想起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德经,释迦牟尼的佛教,笛卡尔的哲学,结合在一起,一边读一边做笔记。下面是我认为对我有影响的句子,滑下来。
不要介入马戏中的任何一派,也不要陷入角斗戏中的党争;从他那里我还学会了吃苦耐劳、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要干预他人的私事,不要听信诽谤之言。
不使自己忙碌于琐碎之事,不要相信术士巫师之言,驱除妖魔鬼怪之类的东西;学会了不挑拨离间,既不热衷也不畏惧争斗;学会了让人自由发言;学会了亲近哲学。
意志的自由,和目标的坚定不移;懂得了在任何时候都要依赖理性,而不去依赖其它任何东西
从文法家亚历山大那里,我学会了避免挑剔,不要苛责那些表达上有粗俗、欠文理和生造等毛病的人们
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一个人旋转着穿越一切,就像诗人所说的那样,打听地下的事情,臆测邻居内心的想法,而不懂得只要专注于自己内心的神并真诚地尊崇它就足够了。
人的一生只是一个时间点,物质处于一种流逝中,感知是迟钝的,整个身体的结构是容易腐烂的,灵魂是一个漩涡,命运是难以捉摸的,名声是不根据理性来判断的。总而言之,一切属于身体的东西只是一条溪流,一切属于灵魂的东西只是一个梦幻。生活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名声过后就会被遗忘。
不断地思索着命运分配给自己的一切,力求使自己的行为公平,坚信自己有一个好命运,因为一个人的命运会伴其一生,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
你是作为一个部分而存在的。你也将会消失在创造你的物质中;但是更准确地说,你将通过嬗变回归到繁衍原则中去。
真正美丽的事物并不需要任何附属品,除了法则、真理、仁爱以及谦逊。
做必要的事,做符合社会利益以及动物理性的事,并且还要像所要求的那样做。
所谓的做好人的生活就是要对于他从整体中分得的那一部分感到满足,还要对自身正义的行为以及仁爱的天性予以满足。
要在每一次遭遇烦恼的时候都运用这条原则,那就是,这烦恼并不是什么不幸,而高贵地承受这烦恼就是一大幸事。
《沉思录》读后感600字5
追求什么,就会失去什么。
你追求善,就会失去本性中的善,你追求恶,但你的本性是善,所以也会失去恶。我们要做的不是追求,而是回归。超越认知,圆融矛盾,回归本性。
以本性观照世界,以认知感受世界,在矛盾中浴火重生,在本性中得自在人生。
马可·奥勒留,也许是一个成功的皇帝,但却是一个不纯粹的哲学家。
本书有一个很好的开端,是吸引我读下去的原因,也是使我将其读完的理由之一。只是越到后面,其观点的自我矛盾之处越多,甚至有许多说不通的地方。
从书中可以看出奥勒留一直在逃避痛苦与烦恼,追求正直与善良。
这一点,也许并没有错,但作为一个哲学家却有些不正确。因为奥勒留一直在强调宿命,既然一切都是宿命的安排,神灵的旨意,又何必逃避?又何必追求?坦坦荡荡地接受这一切不是更好吗?
在书中后面部分的阐述中,我看到的更多是思想上的麻痹,而非思想上的升华。
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一种必然的法则——即变化,永恒不变的变化。用奥勒留的话说,那就是宇宙本性。
很显然,本书的主要观点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即以一种必然法则为出发点。
也正因为以“必然”,以宇宙本性为出发点,使得所有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使得人的思想变得无足轻重,乃至麻痹了又有何不可呢?
我个人是不赞同这种观点的,因为人之所以与花草树木不同,就在于人具有思想。如果思想被麻痹了,那人和石头又有何区别?
当然,我们确实需要认识宇宙本性,但我们大可不必从宇宙本性出发寻找解脱之道,我们大可以从自我出发,以本性照破事物表象,体察其本质,最终与自然法则和谐统一。
我们不需要追求什么,也不需要逃避什么,我们更不应该去制造矛盾事物,去分化事物。
我们要做的是,从一而始,从一而终,而中间就是我们认知、觉悟世界的过程。
我们能否回归本性,就看自身的觉悟。这种觉悟是超越认知的觉悟,以认知去觉悟,得到的是更多的矛盾,更多的分化,永远也不可能从一而终。
与其做个思想上的麻木者,不如做个思想上的豁达者。
对于一切事物,都不应默默忍受,而是从心出发,去主动顺应,去与之圆融和谐。
虽然,看到后面,个人不是很认同本书的观点,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反思之处,它依旧是一部有着深刻内涵的著作。
《沉思录》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