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作文大全 >读《许三观卖血记》小说读后感

读《许三观卖血记》小说读后感

凉人心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读《许三观卖血记》小说读后感5篇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许三观卖血记》小说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读《许三观卖血记》小说读后感1

又是一个阴雨天,闲来无事,一口气读完了书架里的《许三观卖血记》,两天前花了四元买下了这本电子书。很久没读余华的书了,但他的作品总是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人不读到最后不罢休。文章笔调诙谐,荒诞,看着看着会不经意间笑起来,但同时又让人觉得心情沉重,戳中泪点。

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

相较于《活着》中,富贵悲惨的一生,许三观是幸运的。同样是小人物,但他一生的起起落落,都是跟卖血有关。

为了娶妻,为了抵债,为了款待队长,为了救一乐的命,为了让全家吃上一顿面条,为了生存,许三观一次又一次地走上了卖血的路。

卖血前抓一把盐,疯狂喝八碗水,说这样人身上的血就会变多了;卖血后,去店里,点上“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

三个孩子里,他最喜欢的是一乐。但偏偏,一乐不是他的亲生孩子。当一乐砸破了其他孩子的头时,许三观说,我不是他的父亲,你去找何小勇要钱吧。读后感.那时,我以为许三观是自私的。但他不过是刀子嘴豆腐心,他对于一乐的爱是无私的。当一乐患上了肝炎,他一路卖血,一路到上海。人们说,血要三个月才能卖一次,但他十天里卖了三次,并且差点因为卖血而死掉。跨越血缘的爱,人性本来便是温柔的啊。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又会去走卖血这条路呢?他又如何不害怕死亡呢?

万幸的是,结局是好的,故事没有照着我以为的悲剧去走,没有华丽的文字,但却是这种朴实感,真实,并且动人。

年迈时,当许三观因为想吃猪肝再次踏入那里的时候,别人却说,他的血老了,没有人会需要这样的血了。此刻的他哭的像个孩子,内心也崩溃了,因为他的血,救过命啊......

一本值得二刷的书,一篇零零散散的书评,写于这个雨天。

读《许三观卖血记》小说读后感2

《许三观卖血记》一书顾名思义是围绕卖血而展开的一系列事件。作者余华以五六十年代为背景讲述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许三观的繁琐的一生。这一生中,有喜悦、有磨难、有伤感也有无奈。正是这平凡的事件让我了解了父母一辈的不容易与对孩子无私的爱。

故事开始于许三观遇见根龙和阿方后而走上人生中的第一次卖血。他把第一次卖的血的35元娶了许玉兰,而这过程简单却令我觉得心酸又很现实。俗语言:身体发肤授之父母。又何况是自己的血呢?许三观的行为无不体现当时时代背景的萧条,人们为了生存的无奈。21世纪的今天,又何尝不是被物质牵连呢?在许三观时代是35元,在今天却是房子和车子!许三观遇到的苦难跟我们现实生活中所遇的苦难在性质上别无两样,同样有生活的压迫,同样有病痛的灾害。

故事高潮部分,也是最令我感动的部分。许三观有三个儿子,当他知道大儿子一乐不是自己亲生的时候,这件事让许三观痛苦而又纠结。因为一乐是许三观最喜欢的一个儿子,到头来却帮别人养儿子的乌龟。但是当一乐出事的时候,许三观又不惜生命一路卖血来挽救。天下父母都一样,宁愿自己受伤而不愿意孩子吃苦。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生病的日子,爸妈又是有多担心,多心急!只是一个小小感冒发烧,他们一晚上却睡不安,三番两次跑我房间。

到故事的结尾,许三观老了之后,生活渐安,终于想为自己卖一次血了,却被告知再也不能卖血去吃雄黄酒和二两猪肝儿后大哭于街头时被三个儿子们嫌弃丢脸这一幕时。突然发现自己和他三个儿子一样,都是不了解父母到底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其实他们不缺钱,缺少的是我们的陪伴与了解。年少时父母陪了我们上辈子,年老时也让我们陪他们下辈子吧!

《许三观卖血记》一书中,我看到了父母那辈生活的'心酸。那个时代的人活得很苦、很心酸,吃不饱、穿不暖,对于我来说这些是很难感受到的。对于现在的生活,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要懂得珍惜,活在一个这么美好的时代,有足够的饭给你吃,吃得好、穿得暖、住得好、医疗设备先进。父亲那辈很少吃饭,经常喝稀粥或者番薯。有时甚至连番薯都没得吃,只得把剩下的番薯皮给吃了。所以他们很珍惜食物,常常警戒我们不能浪费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我也看到了许三观精神。那种刚强、坚毅不拔、与不公命运做斗争的顽强毅力。他"坚毅地生存,固执地活着".从他的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你所面对的境遇是多么的糟糕,你也要继续生存下去,也要活出自己!

读《许三观卖血记》小说读后感3

夜深,我翻开了《许三观卖血记》,想到了《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多大段对话,或者称之为大段落式的对话式的叙述独白。其中的字话乍看平淡,有的还夹杂着方言。但多品几段,字里行间萦绕的却是一种宛若千斤重的沉重感,于是文字也竟穿透了书纸一般,把我抓进了作者刻画的那个生命一生都在挣扎的泥淖里,而我被迫思考什么是生活。

愚昧,野鄙,无知,三人成虎,但是,还在努力都活着。不幸,心酸,狼狈,桃色,癫狂,看似无意义又死守的坚持,不知会不会成为一个啼笑皆非的闹剧。经历这样苟且的人生,你会不会问“活着到底算什么?”如果说,这些便是生活呢?

对于书中角色而言,读者甚至作者都始终是旁观者。在阅读过程中我并未把自己带入某个角色里,但我的心又被书中的角色牵动着,时而叹惋,时而愤怒,或许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合上书,我想到了萧红在《生死场》中借那个漂亮却不幸地成了蛆虫温床的女人之口说下的“我要死了”的话中的咆哮之语,悲泣之语。

读罢,心中竟多是无语凝噎之感。

比起《活着》,这本书的语言多了种魔幻与雾里看花般的迷乱,却相似的都让我有种快餐似的不真实感。对角色多不理解和空洞虚假的感觉。而所谓生活,竟是作者对笔下人物恶意的堆砌苦难吗?在我看来《活着》中过多的苦难反而将福贵的形象塑造的过于空洞。

或许是我作为一个读者太强烈地被如此陌生又厚重的历史和个人所吸引,不自觉地想对许三观,对福贵再多了解一点,总希望能从书中发现再多一点细节来丰满他们,却在一口气深夜读完后怅然若失地发现,太平淡太平静的话语之下或许尽是心酸。

或许,许三观和福贵从来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人,而是历史与时代这些抽象观点在个体上的共性与典型的具现。换言之,窥一人而见时代,读时代而品人生才是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这一角度,似乎也能稍稍理解余华的文字的美丽与价值所在,也觉得具体而充实的人物固然好,却不足的承载人生这个主题的厚重。

而反思自己对于某些文学载体和形式上少见多怪式的偏见,是当下我从这部文学作品中得到的最真实的思维上的进步。

好书是有着让人废寝忘食的魅力的,翻开他们,除非翻到尾页,哪能轻易放下。又好像误入仙境,在其中畅游自在,这便是阅读的魅力吧。

读《许三观卖血记》小说读后感4

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平凡地工作,平凡地吃饭,平凡地睡觉。但在一些人面前,他们想用各种办法使自己高大起来,好来保护这些他们想要保护的人。

他们是父亲。

正如许三观。

许三观是个艰辛的人。”来一盘炒猪肝,来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这是许三观卖血后说的。他颤巍着迈进酒馆,扶着墙坐下,心里却高兴着。口袋里,是糊口的钱啊。许三观卖血,一辈子也不过几次,而我的父亲,起早贪黑了一生。他早早醒来,轻手轻脚下床,做早饭。天蒙蒙亮,沉寂着,他骑车出发了。后面载了昏昏欲睡的我。他中午坚持着接送我,只为了让我睡得更舒适些。这样,一天六趟,一年两干多趟,他从不叫苦。

许三观是个幽默的人。他用集市上的小吃,哄来了老婆许玉兰。“吃了我的东西,就是我的人了。“他对妻子这么说。“您女儿嫁给我,孩子还跟你们姓许,香火不会灭。”他对老丈人这么说。真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在我家,父亲是个老顽童。他眉飞色舞地讲笑话,不时引吭高歌,惊得路人侧目。苦难被他揉成球,丢进垃圾桶。父亲回到家,总是笑嘻嘻的,对我们说一天中他所见的趣事。

许三观亦是个慈爱的人。父亲爱孩子,正如许三观爱他的一乐、二乐、三乐。然而一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许三观撇下一乐,带着一家人去胜利面馆吃面条。只吃到红薯的一乐气得离家出走,许三观找回他,背着他往家走。一乐见了明晃晃的“胜利饭店”招牌,问道,爸爸,你是要带我去吃面吗?许三观摸了摸干瘪的口袋,沉思说,是的,儿子。父亲出差,记住了我爱吃的,捎了两盒回家。我喜得蹦跳,他的一颗父亲的心,化成一汪春水。父亲十分节俭,对我的要求却是尽力满足。他看我高兴,抿了嘴笑,很欣慰。

许三观是父亲,他是世上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父亲也是“许三观”。他们都是平凡的。他们或许贫穷,或许丑陋,或许愚笨。但在内心深处,他们都是无比高大的,威武的。他们大大地张开手臂,只因身后站了小小的你。

他们都很平凡。

也很伟大。

读《许三观卖血记》小说读后感5

余华是我喜欢的为数不多作者之一,他的每一本书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和动荡年岁的影响,他的小说无论是《活着》还是《兄弟》都无一例外地描写了革命,凸显出那个时代的残忍无情,他的笔触既有温情,也有冷漠,我最害怕的就是就是他文中描写的那种人物的悲惨境遇,每次我喜欢的人物会被余华先生无情铁手给写死,让我唏嘘不已,但这本书出我意料地给了主角一个好的结局。

过于震惊的我以至于在此书完结过后都还没有反应过来,甚至于以为自己阅览了盗版书籍,还去网上搜索了好几次。

余华擅长描写小人物和底层社会的现实,看着他们拼尽全力去生存与生活,这本书没有一个人物招人讨厌的,许三观的父爱和伟大,脉脉温情,就算知道了许玉兰出轨,在后期她被批斗时还是每天风雨无阻地给她送饭,偷偷把五花肉藏在大米饭下面,在外面脚站肿了给她倒开水烫脚,把饭菜捂被窝里保温;就算一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也仍然为他出头,把自己的命卖了也要为他治病,当我读到一乐因为区别对待离家出走被许三观找到,并且带他去吃面时,我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个男人生活在妻子为他戴绿帽的阴影下,被街坊邻里嘲笑了那么多年,仍然能那么温柔地对待那个本不该出生的生命,这多么难得,造化弄人,这个他最喜欢的孩子偏偏不是他的孩子,多么令人唏嘘。

按照余华先生的路数,一乐生病时我心里一跳,以为这是这个家庭命运的转折点,我甚至脑子里已经构思好许三观在去上海的路上身亡,一乐病不治身亡,二乐感冒加重也死了,三乐是个有智力障碍的孩子,许玉兰艰难地活着,或者是许玉兰被批斗死,一乐,二乐上山下乡的时候也死了。所以当我看到所有人都完好无缺的时候我才会那么震惊。

当然,虽然结尾路数稍微有些改变,但余华先生的文笔还是没得说的,一如既往地优秀,文字朴实无华却能给心灵极大的震撼,使人久久地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文章里面最广为人知的估计就是荒年岁月里许三多给家人们口述的红烧肉,清蒸鲫鱼和他的炒猪肝,在我还没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早有耳闻,那栩栩如生的描写和细致入微的刻画,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功力。

许三多一生中卖了许多次血,最后他想为自己卖一次,却被告知因为年老他的血液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被人所嘲笑却只是害怕自己再也无法在家有危险时拯救于水深火热之中,尽管儿子们已经长大,再也不需要他做些什么。

这对他来说,不知道算不算幸运。

读《许三观卖血记》小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