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作文大全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作文800字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作文800字

毒盅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熊培云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与烂漫纯朴。他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理性发言,做着思维的训练,思想的加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自由在高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很励志,与许多“励志书”不同,这本书贵在传达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

所谓“励志书”,还是大学时的哥们儿刘涛提及的,这类书充满煞有介事的说教,引用些万能的老故事,表达些谁都会讲的观点,而其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剪刀+胶水+编造,号称成功学的什么什么教材,改变命运的什么什么,吹破天的虚,不过凑一帮人十天半个月加工出来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处》,发现跟看完《越狱》的感觉有些相似,原来,小强真的打不死;原来,所处逆境与麦克和安迪相比来说不算什么。

这本书好读的原因,除了思想积极、鼓舞人心外,还有一点是因为语言流畅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来的,而不是憋出来、挤出来的。

为什么有如此的见识,有如此的语言?看看内容就知道了,作者读了多少书,到过多少地方。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是不错的。如果难以行万里路,那就先读万卷书吧,不必担心成为“书呆子”,因为读书数量到不了那“骨灰”级别,所读的书也不会全像《九阴真经》或《葵花宝典》那样剑走偏锋。

假设选择的书足够“活”,即使不可能身临书的“自由市场”,起码不会有“计划经济”那么禁锢。今天,始皇大帝终究难以再一声令下“焚书坑儒”,况且网络时代,这个喧嚣的信息大集是一个观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处,书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题让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样在挪动一个数字的情况下,让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为10的上标,即10 2 。实际上,但从脑筋急转弯来说,做不出这道题并不能证明水平不行,这道题只是用来说明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方式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千方百计地解决好问题,除了乐观、积极,还得要动脑,有积极的行动,不能傻乐呵。

在选美小姐遍地生花、高富帅、白富美夺人眼球,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年代,《奋斗》与《士兵突击》的火爆不是偶然,丝的逆袭又有什么不可能?可以转换为生产力的,除了资本、土地、权力,还有知识、科技与思想。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

最近读了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一书。读罢此书,深深感受到熊培云把写作当成了推动时代进步的使命,并一点点地努力着。“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希冀让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更好的时代。

熊培云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与烂漫纯朴。他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理性发言,做着思维的训练,思想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他特别注重生活,他认为生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自由。“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大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由度,但是个体的内心也有一个小环境,它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对生命的体悟,对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让你获得足够的独立和自由,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正是这个热言时代有稀缺的,也是我们所需要汲取的时代养分和生活营养。

《自由在高处》如同阳光从高处照下,让我想起了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愿我们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我们都在尘世获得幸福,愿我们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3

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成器—易卜生。

我们有太多的自由,可以不去上课而不自知,可以不按时工作而不自责,行人的"中国式"过马路,可以在公共场所喷云吐雾,城市内各式违章建筑、"豆腐渣"工程也常见于报端,变通、"潜规则"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流行词汇。

同时,我们也在太多的不自由,学习的不自由,小学生放弃了快乐的童年,被一个个补习课外班压得呼吸不得,就业来自由,采访不自由,言论不自由,住房不自由,看病不自由,好象就是受了委屈也不自由,还要开胸验肺……

《自由在高处》从不同角度解雇分析了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诸多怪象,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与西文主流价值观念的差异,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活的价值及意义,国家与社会在存在,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集中营是用来做什么的,体制内的弱者面临的制度因素,"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卫兵不能进"体现着对个体主权的尊重和保护,二等于多少体现的观念改变,人是时间单位体现个人的创造价值,国界与自由全新意义等等。

回顾现实与理想,我们想得太多,学得太少,做得太少,调研实践得太少。对比西方价值观念,总强调意识形态差异,而相互学习、借鉴比太少。现阶段,无论东西文化、南北差异,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组织部分,都应主动学习,相互交流。

追寻思想的自由。现阶段,由于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束缚和差异,总是自觉不自觉得学习到的理论、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存在种.种现象相矛盾,也相交织,种.种规则、潜规则胜行于道,打破了人们既有传统观念和价值,需要学习更多的经济学、社会学、西方经典理论学来审视中国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和修正个人的价值认同,正确辨别正负是非,放飞个人自由思想。更要大胆地说出你的不高兴。

寻找选择的自由。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信中,多次提及选择的权利和智慧。正如李开复所说,"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不要一味地看到被选择,更应积极地面对新生活,适应新环境,当前我们每个人都面临被选择,从小学升初中,到大学被录取及面临就业,也许直至工作后岗位的多次调整都看似被动的过程,反思之中,不选择也一种选择,被选择也是你生活学习训练的结果之一。1、01^365=37、87,0、99^365=0、03、两者起点是如此接进而结果差距是如此之大,这恰恰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就随之改变。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创造一个激活自由的机制。目前中国从上至下都在开展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活动,目的是更好地弘张扬优良传统,提高工作效率,这些活动年年都在强调,隔几年都要搞运动,这也许是适应中国当今社会的实际。调整单位负责人,作风建设会随之改变,这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但要解决用调整负责人来改变作风,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及公平的、自由的环境,保障决策、执行、监督的顺畅运行。

Freedom、is、not、free。用你的勇气、拼搏及执着去争取更多的自由吧。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4

自由,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所高呼的口号;自由能使人释放出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带来一种拘束下所品味不到的快乐。因此,追求自由成为了人们所孜孜不倦并为之付出努力的事业,而“为自由而战!”则成为众多中外影视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台词……

罗兰夫人曾说“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熊培云也说,自由在高处。貌似现在的我们没有资格享受自由,那么她究竟在哪里?

我想,熊先生为我指明了自由的方向—《自由在高处》。

自由总是和约束、限制对应的。熊先生是一位文笔犀利的作家,这是我读完该书的第一印象,在书中,他以冷静、客观、尖锐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当下社会的伪自由,抨击了那些“自由”的行为,并呼吁我们去发现自由,深入思考,以体会自由之美。他讲到:“我们的‘正义'只在五米之内,而我们的‘自由'则在千里之外”。我在思考:我们中华民族十三亿儿女,若每个人的正义只不过是一个半径为五米的圆,则不足以将正义伸向这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倘若每个人的“自由”是一个半径过千里的圆,那么“自由之神”则可以覆盖整个银河系。可自由不是某个人、某个时期的自由,而是每个人心灵与思想的自由,我们有权利享受自由,同时有义务尊重他人的自由。

然而追求自由之路绝非坦途。几年过去了,我在自由路上已走了不少路程,可那自由却未曾闪耀出一点光芒。因为我发现在自己和他人的自由间我很难找到平衡点,在物质与精神的自由间我很难做出取舍。

我不禁开始失去了信心,也反思我所做的一切,难道自由就那么遥不可及吗?我陷入了沉思。这时,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响起“孩子,自由在高处!”

我恍然大悟:“自由在高不在远!”随即,我从书包取出《自由在高处》,以一种全新的心态去读她,品味她。自由在高处,所谓的“高”是道德的至高点,是率真地活出自我而又不丝毫地影响他人。

此次阅讫,熊先生又多了一种身份—思想家。他终于让我明白:自由并非因寄所托,放浪于形骸之外,而是精神、思想上的自由,她更是对于人性的解放与救赎。

拘束,它扼杀了人性,扭曲了真理。它通过竞争、奖励、攀比、划级分层的手段,使一个自由的灵魂心甘情愿地成为制度的奴隶,并为虎作伥,将魔爪伸向下一个纯洁的灵魂。

而自由,作为人性的救世主,她教会我们去宽恕、去爱、去欣赏;学会旷达、舍弃;学会救赎自我,更学会救赎他人。一时间,我想起了罗本岛上的曼德拉,看见了瓦尔登湖畔喂马劈柴的梭罗,闻见了肖申克监狱中泥土的气息,听见了集中营孩子的笑声,尝到了基督山伯爵那两行泪水的味道,摸到了柏林墙上东德人民期待自由的心……

自由之路,不是靠行走完成的,而是需要攀登来到达的,因为自由在高处!集中营不是用来杀人的,而是用来玩游戏的,因为自由就在我们的心中!

自由在高不在远,思想在深不在广!这既是熊先生教给我的,也是人性教给我的。

我们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却也在自由之中。去吧,去追求高处的自由!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

这是个匆忙的世界,我们总是在为心中的那些目标,为了前程而奔忙,封锁了心中的温情。生命如一列不回头的火车,我坐在窗边,窗外风呼啸而过,是否,下一站,就能看见久违的温情。

最近闲来读了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充满理性的思想有种穿透天空的力量,直抵我内心。印象最深的是那篇《为情侣求饶》。作者对大学校园里束缚学生表达人性美好情感的自由而感到不满,从而他呼吁社会、学校给年轻人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当我读到最后一句时,我的内心莫名升起一种异样的感觉——要多看看人性温情的一面。是啊,好像真的已经很久都没有回味人间温情了,日日匆忙的脚步已经堵住了温情最后一道入口。或许,是时候让心柔软一些了吧,让它相信这个世界仍有温情之所在。

那是刚来到德国旅游不久的一天,我站在火车站里顾自吃着蛋糕歇息。像是过了很久,两个高大的女子推着一辆轮椅出现在我的视线。他们也许是刚下了火车,缓缓地走向出口,一人推开出口的门,身子附在门上,竭力让另一人推着轮椅先通过,准备登上连接外面世界的一段台阶。这时,恰有一个男子迎面从台阶上下来,经过他们身边时,停下了脚步,用英语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那两名女子拒绝片刻,最终接受了男子的好意。接着,他们三人先小心翼翼地将轮椅上的人搀扶着让她站起来。那是一位年老的妇女,脸上深深浅浅布满了岁月的沟壑。然后那男子二话不说,将公文包向背后大幅度一甩,双手迅速抬起轮椅,大步流星地将它抬上台阶,放稳后,又蹭蹭蹭下了台阶,在确定不再需要帮助后与他们挥手示意再见,便又继续匆匆前行进入车站,转眼消失在疾速流动的人群中。

那一刻,我放下了手中的蛋糕,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一幕。那一刻,我的嘴巴,或许正张着,为了这异国他乡里目睹到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温情。那个男子,让我相信,无论生活的脚步有多匆忙,世界有多高速的旋转,我们仍可以做一个美好的使者,让身边的人看到人性温情的一面。他让我感受到了,来自一个国度,给予其中的国民表达内心温情的自由。

当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为如今社会上的“扶不扶”争论时,我却在另一片土地上找回了表达内心温情的勇气,即使那个人未曾谋面,也无法阻挡温情的脚步。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由,而我们,都遗忘并渴望这自由,太久太久了。

我所搭乘的火车,不知将又要驶向何处,但是我坚信,下一站,将是一个洋溢美好与自由的国度,下一站,即是温情。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