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金庸

灭队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你好,金庸

机灵圆滑的韦小宝,老实憨厚的郭靖,优柔寡断的张无忌……金庸的武侠小说,已成为多少人的回忆。而金庸的人生,又何尝不像一部武侠小说?是那样纵情肆意、才华毕露,又是那样充满坎坷,金庸又何时直言放弃?可敬、可叹也。

天生才子

金庸本名查良镛,出生于曾经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的浙江海宁查家,查氏宗祠还有康熙皇帝的亲笔题封:“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或许是受祖上影响,金庸从小便爱读书。得益于家中藏书颇丰,他八岁就看完了第一部武侠小说《荒江女侠》。他爱书成痴、废寝忘食,却并不呆板。要论他真正的处女作,不是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而是他与其他两位同学出题编写的试题精编,那本书畅销几省,赚到的第一桶金就足以把他供上大学,那年的他只有十五岁。

才气毕露,傲之江湖

金庸当上了《新晚报》的副刊编辑后不久,被总编辑邀请写武侠小说,于是金庸的武侠处女作《书剑恩仇录》问世,金庸至此走上了写武侠小说的道路,反响巨大,他将名字中的镛一分为二,得名“金庸”。

因为看不惯当时香港政界复杂的社会风气,金庸决定与同学一起出资,办了《明报》,为社会发声。

不说办报纸所需的钱,单是编写报纸的文章,就要耗费大量精力。当时金庸一边写小说,一边写社评,小说要写八九百字,社评要写一千多字,且要随时关注国际时讯。

是的,金庸为了办好《明报》付出了很多,他做的所有这些,只是单纯希望香港的社会风气能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与成就总是成正比的,在金庸的努力下,《明报》中的文章在众多报刊中独树一帜。

但报纸的这一路上也并非毫无坎坷。1962年,大陆由于之前发生了自然灾害,许多百姓忍饥挨饿,又因当时有一些谣言,致使百姓认为,只有逃亡香港,才能避免灾祸,于是偷渡香港的人一时人数众多,但到达香港后,他们无法安置,生活极度悲惨,因为某些原因,香港大多数报纸选择了沉默,完全无视逃港者的困境,而金庸了解情况后,派大量记者实地采访,给予移民人道关怀,也在明报的报道下,香港百姓纷纷捐款,成为救援主要力量。然而这一切对香港报业产生巨大冲击,《明报》被以《大公报》为首的五大“名门正派”的报纸“围剿”,金庸竟一度成为左派暗杀榜上第二名人物。

要对一样事物上心、用心,必定要有所失去,金庸为民发声,追求正义,必定也会遭到某些人的不满,但金庸终是没有放弃,他把家国之情融入小说中,才有了自己辉煌的创作生涯。

许多人也许都并不了解这些金庸背后的坎坷,只关注他取得的盛名,我想说的是,无论你出身于名门望族,还是普通百姓,在你成功的路上,必定要遇到坎坷,能否跨过坎坷,让坎坷助力成功,就像金庸那样,成为了很多人必修的武功秘籍。

你好,金庸,你好,金大侠。

标签:金庸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