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乡关何处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
“许多年来,我问过无数人的故乡何在,大多都不知所云。故乡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而我,若干年来却像一个遗老,总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了一段乡愁。”——野夫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有一句很富诗情画意的话:“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于是,我开始在野夫的文字中细细体味乡愁的内涵。
读野夫的《乡关何处》,正是在无数人为了春节回家团聚匆匆返乡之时。故乡,依旧是那些人牵肠挂肚的地方。而至于我们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不知故乡为何物,也不知自己的家庭和家人有着怎样的故事。
时代在发展,同样也在变得轻浮。越来越多的人在外打拼,有着太多不适应,便会下意识地选择回头,感叹往日的美好,开始了集体的怀旧。“怀旧”本应是沉重的,可如今却变成了现代人止步不前的借口,一味地向往过去的美好,这样的生活根本是虚无缥缈的。而野夫,毫无疑问也是这“怀旧大军”中的一员,只是在他的回忆中,几乎找不到我们所谙熟的幸福的光景。隐于文字中的母亲、外婆、大伯、幺叔……无一例外都在宿命的安排下经历坎坷与苦痛。从野夫的这一曲挽歌中,或许让我们这些听惯赞歌的现代人,能够将浮躁的心放下,直面历史和过去,直面故乡和人生。
《南方周末》中有这样一段应景的话:“故乡永远是略带凄凉的记忆。那里是我们牙牙学语并卷入沧桑人生的地方。我们会在每一个春节后,如候鸟迁徙至谋生之地,但故乡是埋葬先人骸骨的田野,是存留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耀的地方。”倘若没有故乡,野夫笔下的故人和故事无处安放,现代人心灵失去了慰藉与安全感。
野夫的文字有着一种魔力,他用理性的叙述,再现当时的苦痛,抒情寥寥无几,却比大量的抒情更具有震撼力。野夫内心的痛,不是曾经经历的那些苦痛,而是今不如昔的最真切的痛感。
有故乡的人是幸运的,尽管回想起往事有多么难以承受,有多么不堪,尽管故乡已经物是人非。但是回到故乡,一定能够想起你离开故乡外出打拼的初心,能够记得你的家族不断前行留下的足迹。在这一点上,野夫是幸运的,他还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可能只是个凄凉的僻壤,但只要他愿意,便可以尽情地怀想,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仍有个可以自我慰藉的故乡。
对于在城市里长大的我们来说,此刻故乡就是个遥不可及的词汇,空洞且迷茫。我们的童年回忆是城市承载的,我们还未离开家乡外出打拼。我们不会懂得故乡对于一个积极的现代人来说的重要性。但是,野夫用文字告诉我,故乡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它折射出的是历史,反映出的是成长。虽然我们还无法体会故乡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种怎样的存在,但是我们可以走向过去,问问我们的父辈、祖辈曾经的故事,和野夫一样,直面过去,直面历史。
我们不妨都把心沉静下来,追溯过往的经历和苦痛,找寻最真实的根基。当有人问起“乡关何处”时,能够脱口而出,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