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作文大全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春节传统作文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春节传统作文

罪念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春节传统作文有哪些?“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很多人在外打拼一年,是为了春节回家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春节传统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春节传统作文(精选篇1)

【回家是最好的“年货”】

春节,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代表着阖家团聚、热闹喜庆、辞旧迎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置办年货则是春节的重要载体,是年前大街小巷最热闹的事,吃的、穿的、用的,平时舍不得买的,都能在年货里找到。老一辈的人常说,年货置办齐了,年才过得有滋味。

“回家过年”“年货”成为了近段时间的热门话题。回家过年是一种情感的回归,更是一种不变的情结,无论走得再远,过年总能把远在他乡的游子呼唤回家,无论路途再遥远、再坎坷,都挡不住回家的步伐。置办什么样的年货不在那么重要,因为在父母、爱人、孩子、朋友眼里,回家过年就是最好的“年货”。

你在外辛苦了一年,他们在家盼了一年,终于盼来了春节,盼来了你回家的日子。这两天,人民日报客户端推送了一则题为“不打招呼,爸妈看到你突然回家……看着看着就哭了”的消息,真的是看哭很多人。众多网友没有事先告知亲人回家的消息,当突然出现在家的时候,亲人表现各异,有的表情从惊讶到惊喜,有的丢下手中的锅铲来一个大大拥抱,有的兴奋到跳起尖叫、拍手、转圈,有的是失望变成希望的喜悦……此时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比是孩子得到了最喜欢的年货一样高兴、开心。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一点,笔者在基层工作时感触最为深刻,每年春节前的半个月左右开始,往日冷冷清清的集镇一下热闹起来,摆摊售卖的比以往两倍还多,商品琳琅满目、五花八门,赶集的人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老人孩子、青年壮年都多了起来,道路上各种悬挂外省市车牌的轿车川流不息,汽车客运站随处可见带着大包小包行李归家的打工者,村里人气一下子聚了起来,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喧喧嚷嚷,好像他们从未离开过一样,显得那么和谐自然。过去的一年不管挣到多少钱,工作上取得多大成就,又或是遇见怎样打击和挫折,回家过年是永恒不变化的目标,亲人朋友都期盼着这一天。

回家过年是为了见到许久未见的亲人,是为了见到儿时玩耍的伙伴,是对家的眷恋,是对故乡的思念,是一种难舍难分、如胶似漆的感情,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个人心中。

回家过年,动手给家人做一桌团圆饭。年夜饭是春节的重要环节,以往的年夜饭大多是父母大包大揽,回家过年的游子好比是“客人”一般坐享其成。试着亲自动手帮着做一桌团圆饭,哪怕只是帮着淘米摘菜,打打下手,这桌团圆宴一定比以往的都美味、都可口、都喜人,因为它饱含着一家人一年以来酸甜苦辣咸,体现着家真正的味道。

回家过年,扫墓祭奠先祖以慰逝者。回家过年除了陪伴在世的亲人,还应该祭奠已逝的先人。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现在过上的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前人打下的坚实基础。摆一桌祭奠的饭、上一盏坟前的灯、焚一把敬畏的香、作一个虔诚的揖、说一句心里的话,告诉他们现在的好日子越来越来美,国家越来越富强,民族越来越振兴,这盛世如他们所愿。

回家过年,陪父母看一场春晚。以前资源匮乏的年代,能看上电视都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对电视不再那么依赖,甚至每年的春晚都不再认真观看,但父母还保留着以往的习惯。吃完年夜饭,守在电视机面前,陪父母一起看春晚,多一份陪伴的时光、多一个共同的话题,一起感受国家的日益强大、生活的日新月异。

回家过年的路途可能是遥远的、曲折的、颠簸的,但回家的心情是喜悦的、兴奋的、高兴的。__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约30亿人次,这是世界最大的人口迁移,无论家再远,回家过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守和传承,是中国年特有的标志,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怀。

此时,回家过年的人正在路上前行,家里的人正在翘首期盼。愿这样的“年货”早日抵达,一路平安!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春节传统作文(精选篇2)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

有关于年的传说也很多。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常年身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类的性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逃往深山,以此躲避“年兽”的伤害。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颤栗,再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正是正月初一,人们回来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诉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起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纷纷换新衣,到亲友家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驱赶“年兽”的办法了。

现在中国过年都会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等等。贴“福”字,人们会故意倒贴在门、窗、家具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吃鱼,则象征年年有余。

在我的家乡,每到年末,每家每户都要祭祖,祭祖的前一天,大家都会把屋子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准备好祭祖所要的物品,而在除夕的当天,每家每户在大门两边贴对联和贴“福”字,一大家子人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年饭,象征团团圆圆。除夕晚上12点钟声敲响时,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正月初一,大人小孩都会穿上新衣服和新鞋子,普遍都会穿红色,寓意“象征新的一年新面貌和红红火火”,走亲访友拜大年。

过年是中国民间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我们要把民间传统传承下去!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春节传统作文(精选篇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个合家欢庆,喜气洋洋的日子里,我带大家去探寻一下家乡的年味吧!

年味,是洋溢在大街小巷中的人们那一张张笑脸!看!商场里,大家都忙着采购年货。这个在保健品柜台前细细询问的叔叔,一定是准备给家中老人买保健品,在他心里,父母的健康是他最朴实的愿望;那个在文具货架上精挑细选的阿姨,肯定是给她孩子买文具,她多么希望她的子女来年能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还有那正在为自已挑选漂亮衣服的姑娘、小伙儿,一定想把自己打扮一新,期待新年新气象。

年味,是飘荡在厨房里的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瞧!奶奶一大早就开始忙碌了,杀鸡,煎鱼,做蛋饺……忙得不亦乐乎,就为了年味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奶奶还特地为这一道道美味佳肴取了些吉祥如意的菜名:年年有余(鱼),四喜丸子(肉丸),甜甜蜜蜜(八宝饭)等。望着这一桌令人馋涎欲滴的团圆饭,我忙不迭地拿起筷子,左右开弓,狼吞虎咽。当然,在满足自己口腹之欲的同时,咱可不能忘了今天的大厨——奶奶,于是我满嘴含着菜,含糊不清地说:“奶奶,您辛苦啦!”惹来一家人开怀大笑。

年味,是绽放在夜空中那一束束璀璨的烟花。听!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连绵一片,此起彼伏。这一刻,过年的气氛被推向了高潮。天空是如此的热闹,好美啊!红的,黄的,绿的,紫的,各种颜色的烟花纵横交错,一瞬间点亮了整个星空,黑夜犹如白昼。如此美妙的夜空,只要看上一眼,就会叫人陶醉其中,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年味,但是团圆,喜庆一定是它不变的主旋律。我爱过年,更爱这一年中为了我不停忙碌的家人!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春节传统作文(精选篇4)

【谈谈过年这些“味儿”】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疫情防控“就地过年”的号召下,不少客居他乡的游子牵挂着家乡、牵挂着亲人,但愈发浓烈的“年味儿”依然如期席卷开来,为万众响应“就地过年”号召的团结和坚决披上了喜庆热闹的“新棉袄”。当下,__、__、__、__……一个个关键历史时刻的接踵而至,更使这个别样的春节更精彩、更有味儿。

新年伊始,“平平安安”的“年味儿”不能少。“平安”是“喜庆”的基础,年关将至,严守以疫情防控为代表的社会面安全“红线”更是刻不容缓。“要毫不放松抓好部队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好支援地方抗击疫情准备,巩固和发展我国疫情防控良好态势。”欢度春节和疫情防控的齐抓共管,是继疫情防控下恢复经济社会发展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挑战,能否接下挑战、把握局势,事关来年诸多重大历史节点能否有一个好起点、好开局,紧紧围绕中央疫情防控政策和部署,总结完善现有的疫情防控经验、合理统筹疫情防控人力物力,只有在党的领导和指挥下全民支持、全民参与、全民配合,年节时的疫情防控才能经受住年关人员流动量大、组织难度大的考验,形成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应急处突体制机制,将年下“平平安安”的“年味儿”由年节的“瑞雪之兆”,化为将来一整年的“风调雨顺”。

新年伊始,“和和美美”的“年味儿”不能少。“四海之内皆兄弟”,即使身在异地,这个年节也不会缺少“温暖”和“团聚”的主旋律。怀揣着“天下没有远方,人间皆是故乡”的胸襟,喝一杯没饮过的贺岁酒、吃一顿没尝过的年夜饭,“就地过年”便是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兄弟之情更深、姐妹之谊更厚的契机;化对远方老家的思念为对脚下“新家”的热爱,化对远方亲人的挂念为对眼前“近邻”的亲爱,“就地过年”就不是寄不达家书、泊不进港口、摆不上供果、跨不过海峡的乡愁,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唱响《爱我中华》的纵情高歌,是五十六族兄弟姐妹共饮长江水、同过中国年的举国欢庆。“家和万事兴”,在“就地过年”倡导下,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每多一分的和和美美,都将是中华儿女手拉手、心连心,其乐融融地为中华民族集中力量办大事打下的更加牢固的基础。

新年伊始,“热热闹闹”的“年味儿”不能少。从灯笼到对联、从瓜果到点心、从美酒到佳肴、从歌舞到小品,年节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是为了给热烈的氛围再“添一把火”,而“火”要烧得旺,最基础的物质保障必不可少。在贵阳市考察调研时查看了超市商品的价格,重点关注了生活必需品供应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循足迹,在春节这个万众瞩目的重要节点,切实做到民情必观、民意必问、民声必达,确保过年群众能打满“米袋子”、装满“菜篮子”、盛满“果盘子”来过好新年,就是亲力亲为地为春节这个“大篝火”抱薪添柴,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安心过年、热闹过年提最供坚强的保障,是将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火”,从春节烧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力棒”上、烧到“十四五”规划蓝图每个角落、烧到饱含科技与理念的冬奥场馆、烧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航程引路灯塔上而开拓的又一个振奋人心的起点。

不一样的年、不变的年味,万家灯火、喜乐欢庆之际,还当尝遍“年百味”,过好“中国年”!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春节传统作文(精选篇5)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大家欢聚一堂,一起吃着年夜饭,孩子们收到了长辈们的压岁钱,乐得欢蹦乱跳……

春节的来历十分有趣。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名叫“年”的怪物经常在正月初一来临的前个晚上出来吞食人畜,人们只好在年三十带着一家老少上山躲避。

有一年,一位老者来到了一个村庄,请求借宿一晚。这位老者年近九十,银白的头发在春风中随风飘动,花白的胡须散落在胸前垂到了地上。当时,人们正在收拾家当,带着家人,赶着家畜往山上躲,人喊马嘶,猪嚎犬吠,杂乱的声音混成一片,没有人愿意多留一会儿,更没有人搭理他。这时,东村大娘走了过来,老人便迎了上去,说:“老大娘,求求您,让我借宿一夜吧!我能帮你们除掉‘年’。”老大娘一听,面露喜悦,说:“老人家,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定要帮我们除掉“年”啊!”就这样,老者就留在东村大娘家等候“年”。

到了晚上,皎洁的月光温和地撒在大地上,村庄里格外宁静。突然,一阵怒吼打破了宁静。“年”掀起了百丈巨浪,气势汹汹地来到了村庄,到处肆掠。此时,白发老者气淡神闲,在门口挂起了红灯笼和贴上对联,当“年”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点燃了炮竹,“年”被鲜红的颜色和“噼里啪啦”的响声吓到屁滚尿流,灰溜溜地逃回大海去了。自此,每年一到春节,每家每户就贴上红色的对联和挂上红灯笼,还在除夕晚上点燃炮竹,“年”就再也没有出来过,大家合家欢喜,高高兴兴的过大年。

春节不仅有有趣的来历,还有传统的习俗。我就挑几个说说吧。

正月二十三,祭灶神。人们在家摆上桌案,献上甘甜的米酒,粘粘的关东糖和糖瓜,还有香脆可口的糍粑和芝麻糖,家家户户都在家里挂上写有祷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红布条,愿灶神上天庭作报告时多说几句好话。

正月二十七,逛花墟。市场上可热闹了,大大小小的铺子摆满了兰花、菊花、鸡冠花,金桔、四季桔、代代果,花朵竞相开放,桔子你挤我碰,似乎都急不可耐地供人们挑选。商人们拿着货物大声叫卖,游人来来往往,人山人海,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披落。拥挤的街道上,前脚挨着后脚,熙熙攘攘,吵吵闹闹,大家忙着挑选鲜花、年货,拥挤的街道顿时变成了一锅上下翻滚的热粥。

正月二十九,理家务。这是过年中最繁忙的一天,人们不管男女老少,一大清早,就忙着扫地、擦窗,剪窗花,贴春联,挂鞭炮,摆鲜花等等。

大年三十,吃团年饭。人们携家带口去亲戚朋友家拜年,一家老小高高兴兴地围在一起吃团年饭,小孩子收到了长辈们给的压岁钱,高高兴兴地玩起了放鞭炮、点烟花……

春节还有好多好多好吃的食物。

长寿面是男女老少新年里都爱吃的食物,寓意长命百岁,健健康康,寿比南山;鱼是团年饭里必不可少的,寓意年年有余(鱼),祈愿每年都能余下有钱……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每到春节我都会收到压岁钱,还会学到更多有关过年的习俗,更加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春节传统作文(精选篇6)

1月21日是汉族的春节,虽然我们不过年,但是周围的邻居热热闹闹的过年,我们看着也挺开心!我看到家家户户贴春联,外面放着漂亮的礼花。我还注意到大伙把“福”贴反了,问那些叔叔阿姨我才知道原来倒着贴是“福到”的意思。我还看到了好多有关马的窗花,做的可真漂亮啊!我还上网查了一些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春节传统作文(精选篇7)

【我的年味记忆】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如何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比如贴对联,贴年画、贴窗花、倒贴“福”字,守岁、爆竹、吃年夜饭、蒸年糕、打糍粑拜年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过年庆祝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团圆”始终是春节的主旋律。平时很难聚在一起的亲朋好友,可以在春节聚在一起,或交心谈心,或开怀畅饮,或征战牌坛,或以手机为伴自娱自乐。

工作以后,离家千里,每到年关,就会泛起浓浓的乡愁,诸多的年味记忆如同视频回放一样在脑海中屡屡呈现。想念儿时过年大雪纷纷,一群小脸冻得通红的小伙伴穿着新衣服吃着水果糖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滑雪,别提有多开心了。儿时腊八当天外婆都要做一大锅腊八粥,我们七八个小孩一人一碗站在院子里狼吞虎咽地就吃了起来。“二十三,过小年”,儿时外婆说这天要祭灶神,只依稀记得外婆要在厨房完成一个祭祀仪式,要摆一碗碗的好吃的,我们就等着祭祀完成后,可以分得碗里的肉、水果、花生等。“二十四,扫房子”,每年妈妈从这天就开始张罗着打扫屋内屋外、前庭后院的各个角落都不放过,我和弟弟也跟着一起打扫,妈妈说可以扫走晦气、霉运,开年走好运。“二十六,蒸花馍”,蒸花馍是豫西地区过年特有的风俗,花馍就是我们吃的馒头,只是造型上不同,栩栩如生、形态各异、香喷喷的花馍一出锅,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满是幸福的味道。“二十九,贴春联”,妈妈会自制胶水,就是用白面熬制成浆糊,做一大碗,可以把每个屋的对联都贴上。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做,现在想想还是觉得非常有年味。

贴完春联,一直到三十晚上吃年夜饭之前,妈妈总是在不停地忙碌着,准备各种各样的美食,以备新年待客所用。最让我魂牵梦绕的食物就是凉粉汤和饺子,凉粉汤又叫头脑汤,儿时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特有美食,我们老家当地的风俗,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都是凉粉汤,喝了浑身热乎乎的,感觉整个人都神清气爽,预示着新年平安健康的意思。喝了凉粉汤,就开始提着礼物到长辈家里拜年了,也叫走亲戚,小孩子过年最喜欢走亲戚,因为有压岁钱。以前物质资源匮乏,经济条件不好,所以平时很少能吃到饺子,只有过年家家户户才会舍得买点肉来包饺子,另外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这就是我的年味记忆,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很多特色美食不用等到过年才吃,但年味记忆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那种幸福才是我无法割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