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视角下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优化对策
目标管理视角下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优化对策
目标管理视角下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优化对策
周敏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研究所,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各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时普遍采取了顶岗实习这种教学手段,但是各高职院校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各种问题,最终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旨在针对当前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从目标管理的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关键词:目标管理;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
一、目标管理概述
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最先提出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方法,是以目标为导向,按照制定目标、实现目标和成果考评三个基本阶段来实施,先将组织的整体目标逐级分解为各部门及个人的分目标,实施过程中强调以人为中心,依靠自主管理,最后根据目标的实现程度来对每个成员进行考核。这种管理方式目前在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若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中加以应用,也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时间长,学生在校外,管理易“放羊”。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学生完成校内学习之后在毕业前半年多时间里,要到企业或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这是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并完成的教学环节。科学安排,认真组织顶岗实习能够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实现紧密结合,能够真正地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技能。但往往这一时期非常特殊,学生还要考虑后续找工作就业或者进一步提升学历等问题,非常容易造成学校和学生对顶岗实习放松了要求,比如一些学生思想上没有认识到顶岗实习属于一个教学环节,将顶岗实习视同就业前的试用期,直接影响了顶岗实习质量。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中有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学生的跟踪教育与管理,对于实习企业来说,有的企业提出很多实习学生没办法很快地适应工作状态,但是考虑到他们的学生身份,企业不便过多过严地进行管理,试图通过联系学校反映学生的实习情况,希望得到校方的帮助,但是很多学校认为将学生送到实习单位之后,管理的责任应由企业这方主要承担,这让很多企业感觉非常被动。有些学校思想上认为需要配合参与管理,但由于学生实习单位分散在外,鞭长莫及,还是无法实现有效管理。其实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会有安排指导教师,一个是学校的专任教师,一个是企业的技术能手,只不过是很多高职院校校内指导教师有等于无,虽有少量的学生反映有指导老师到实习点巡视,但也只是一种查岗式的走过场,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至于企业的技术能手,因为工作太忙,有工作任务,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时间跟实习学生沟通交流。整体上而言,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形同虚设,几乎为零。
2.顶岗实习教学目标不明确,质量难以保证。目标是一项任务在某段时间内完成结果的预期,它是活动效果的评价依据,是行动的方向。顶岗实习是高职教学的组成部分,因此其目的是培养人才,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活动时,制定的顶岗实习计划里都有实习目标一项的阐述,只不过都是些大而空的、难以测量的表述,比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训练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岗位相关专业技术知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等等,学生对于顶岗实习目标的认识也不清晰。
3.实习内容专业对口性及稳定性较差。通过顶岗实习除了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外,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行业的兴趣以及提高专业学习能力,实习中的工作内容与所学的专业吻合度越高,对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也就越明显,但是有一些企业虽然接收了顶岗实习学生,却担心实习生做不好工作,只为学生安排一些最基础的或者属于打杂性质的岗位甚至是和专业无关的岗位,比如说:助理、接待等,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顶岗实习的育人目标。
顶岗实习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环节,应该持续稳定地开展教育和学习工作,才能确保完成并达到目的。现在,顶岗实习的持续性由于政策明确规定至少要有半年时间得以落实,但是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稳定性不够,实习企业频繁更换,绝大多数专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了中途离岗或中途换岗的现象。
4.考核评价不具体,教学难以监控。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这是关系到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影响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顶岗实习作为一项必须的教学活动,和课程一样,应该有适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对实习结果进行评判,给予学生相应的成绩。现在各高职院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最终评价,是由指导教师直接根据学生实习单位评语、顶岗实习报告给分或等级,在指导老师本身没有很好地履行指导职责的情况下,主观因素占主导,评价缺乏客观性和实效性。
三、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优化对策———目标管理视角
1.制定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目标体系。目标是一切行动的导向,德兽克认为一个组织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要转化为目标,制定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初始阶段,是组织根据使命和某时期的任务制定总目标,然后逐层分解分别制定各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纵横联结的完整目标体系。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目标体系可分为以下五个层次:第一,顶岗实习管理总目标,即“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第二,按照顶岗实习的各个管理主体进行总目标的分解,顶岗实习中学校的管理目标大致分为专业培养目标、组织机构设置目标、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目标、实习基地建设目标、对口实习率目标、实习安全目标几项。第三,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目标,包括为学生提供实习信息目标、对学生实习指导的目标、对学生日常管理的目标、与企业及家长联系与沟通的目标和实习过程及结果评估的目标等;第四,实习企业管理目标,包括实习生培养目标、安全教育目标、实习考核的目标等;第五,学生自我管理目标,学生个人也是顶岗实习管理的一个重要实施主体,他们在实习中也必须建立自我管理目标,包括培养目标、安全目标和纪律目标等。上述五个方面目标中每一项又可以分解为具体的目标任务。
2.强化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顶岗实习管理总目标分解后,参与顶岗实习的各主体都要围绕目标尽职、尽责,努力实现各自目标。(1)政府层面。政府要加强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政府部门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强制性督促政府部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中,形成社会合力,政府部门还可制定相关的保障政策,对积极参与的实习单位进行鼓励和扶持,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发挥社会舆论作用,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2)高职院校层面。高职院校是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最重要的主体,责无旁贷地需要承担主要的管理职能,不能将管理和指导学生的责任完全丢给实习企业。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工作采取分级管理模式,各级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顶岗实习工作的管理、指导。学院成立顶岗实习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和协调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对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的监控,定期检查各院系的顶岗实习开展情况,对各系部顶岗实习工作进行评估,与实习单位进行沟通、协调,促使顶岗实习顺畅实施。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共同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活动。(3)企业层面。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企业需要转变观点,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育人对企业行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要尽量做到安排的实习岗位与高职学生所学专业内容相同或相近,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专业内容与实习岗位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再次,实习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使得学生已经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应用,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成长。若有条件合理地安排轮岗实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要落实顶岗实习企业指导教师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严格实施日常管理。(4)学生层面。自我管理是目标管理中倡导的主要管理方法,高职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也希望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顶岗实习与校内学习完全不同,需要面对非常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十分复杂的工作环境,对参与实习的学生来说,通过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情和信仰,加强学生对顶岗实习的了解,能够端正学生对专业、对行业、对企业、对岗位的认识,便能更主动自觉地投入实习、融入社会。
3.建立科学的顶岗实习管理考评体系。在顶岗实习管理考核体系中,多方参与评价是保证考核合理的重要方式,校、企、学生三方合作形成多元化考核与评价主体,校企双方要密切配合,共同参与评价,才能保证实习考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可组建由辅导员、校内实习指导老师、企业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此外,学生进行自评,通过实习日志、工作记录等方式来进行自我的反思,对实习目标的达成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上要注意以实习前设定的目标为判断依据从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业精神、创业意识以及科学的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也要注意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力求考评的准确和客观。在考核实施过程中要严格要求,避免形式化考核,可以通过答辩式考核或成果展示等方式来进行,从而使实习考核动态化,最后考核结果要体现差异性,并把这种差异和奖惩挂钩,从而避免考核的模糊性而降低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修养、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标管理视角出发,通过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目标体系、强化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顶岗实习考评体系,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友泉,谢美华,熊碧玲。目标管理: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科学之路[J].职教论坛,2014,(03):87.
[2]王琳。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