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对味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赵艳艳,吴婷,魏阳,陈昱利,王立新

(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乐山614004)

摘要:为了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采用团体辅导的干预手段,降低其成瘾倾向,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筛选出30名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了包括初次相识、人生规划、时间管理、我与手机、自我管理、临别留念的6次团体辅导干预,并在结束后对其进行后测。结果显示30名被试前后测总分的平均分分别为56和42,被试前后测结果在四个维度和总分上的差异均显著,P<0.01。由此得出结论:团体辅导对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显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成瘾倾向。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团体辅导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310649001

通讯作者:王立新(1969-),男,重庆丰都人,乐山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负责人,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前言

1.手机成瘾。手机成瘾源于成瘾和行为成瘾的概念。所谓成瘾,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利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1]。而当下的研究者对于手机成瘾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所以不同学者对其做出了不同的定义。韩登亮等人将手机成瘾定义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2]。屠斌斌等提出手机成瘾的概念,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3]。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0.89%的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或上课时使用过手机,有46.58%的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或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经常不由自主地使用手机[4]。可见,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且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时间。

2.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以团体情境为平台给学生提供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心理帮助的一种形式,学生在团体人际相互作用下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接纳、发展自我,并学习新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从而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发展良好的人际适应,最终达到更完善的发展与成长。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专门开发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

3.研究目的。通过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于手机成瘾倾向较为严重的大学生进行干预,从审视自我到自信心、人际交往训练,再到职业规划,以及后期追踪调查,对实施干预的大学生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得出干预效果,并根据干预效果总结出对大学生手机成瘾者的原因探究和团体辅导干预的手段,希望通过干预,能对手机成瘾者有一定的帮助,希望他们认识到手机的正确使用方法,从而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下大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及生活,也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与交流,从而保证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社交活动正常。与此同时,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利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30名。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团体心理辅导。

3.研究工具。(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该量表具有16到测试题目,共分戒断症状(包含题目4、6、1、10、8、12)、突显行为(包含题目15、13、5、9)、社交抚慰(包含题目16、2、7)、心境改变(包含题目14、3、11) 四个维度。《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各因素之间以及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分别是0.24~0.61、0.55~0.89,而P值均小于0.01,且具有内部一致性。(2)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共进行六期团体心理辅导,分别为:①初次相识;②人生规划;③时间管理;④我与手机;⑤自我管理;⑥临别留念。

4.研究过程。①筛选被试:在某高校,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发放测试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共300份,根据量表测试得分情况进行初选。对初选者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细节进行说明,得到最终被试30名。②团体辅导的实施:依据团辅方案的主题和内容,安排每次的团辅时间。领导者与成员签订团体契约,认识彼此后逐步建立团辅关系,保证成员能够完成团辅任务。每次团辅在围绕团辅方案主题和内容进行的同时,也随时依据成员反应变化做细微调整。领导者带领团辅成员进行团辅时,观察员在旁协助领导者观察记录成员的状态变化,包括表情、语调语气和肢体语言等。每次团辅结束后,领导者与观察员交流分析团辅内容与成员表现,对当次团辅进行总结汇报。结合成员手机成瘾倾向的心理机制与在团辅中的实际表现,对下次团辅内容做出调整,并找出团辅中存在的不足,向指导老师请教意见,及时做出调整。③对被试的后测:团体心理辅导全部结束过一个星期后,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被试进行后测。

三、结果与分析1.数据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30名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被试在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四个维度上的前后测结果差异显著,并且总体上的前后测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数据结果表明,被试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之后,手机成瘾倾向有所改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干预是有效的。

2.分析。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的生活是悠闲的,因为并没有之前学生时代那样的紧张节奏,每周没有那么多的课程,可以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自由选择;但同样的,大学的人际关系也不想之前学生生涯的那样联系紧密,没有固定的班级教室,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同学们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而此时的手机则变为了一种替代品,一种人际关系缺失的补偿,手机的加入使得自己更加懒于加强自己的人际交往。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手机成瘾的倾向。通过“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团体干预”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手机成瘾倾向者进行干预,正是从其审视自我到自信心、人际交往训练,再到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帮助,经过六期的团体干预,使其在以上方面有所改善,近而降低其成瘾倾向。另外,参与本实验的所有乐山师范学院的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均为本人自愿,从心理上对自己提供了动力支持,增强了其想要改变的决心。戒断症状是指被试在没有使用手机情况下的一些负面情绪体验,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当中,成员之间彼此进行自己“成瘾症状”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了成员之间的了解,促成了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建立。在没有手机在身边的情况下,要求成员认真仔细地体会自己的情绪情感的反应和变化,使其能够正确地面对和适应这样的变化。突显行为是指被试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在其思维以及行为当中所占据的比重。

就突显行为的各因素来看,手机成瘾倾向的学生会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手机状态,当手机出现变化的时候,就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去完成当下正在进行的事情。更有甚者会出现手机在震动的幻觉,让身边的同学朋友都会认为其太过依赖手机。通过对自己短期的阶段目标以及长远人生目标的探索,让手机成瘾倾向的同学重新找到自己的动力所在,并且能够学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以减少手机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将关注的重心慢慢转移到自己设定的目标上来,有效地对抗手机对自己的干扰程度。社交抚慰是指手机在被试的人际交往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会觉得用手机与人交流可使自己更加自信、更加舒适,近而宁愿选择手机聊天而不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所有的成员都要遵守团体的规范,将自己的手机调成静音状态,并交到特定的位置由工作人员统一进行管理。这迫使团体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来完成团体任务。成员之间多种角度、多种方式的沟通,及时有效的反馈能够很大程度上地改善手机成瘾倾向的同学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学习到一些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技巧,让他们会愿意在团体活动之外的生活中去尝试和运用,近而增加自己现实的人际交往,不再像之前一样依赖于虚拟的手机聊天。心境改变是指被试因为对手机的使用而造成的情绪上的变化。团体活动的优势在于给成员提供了一个现实的环境,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可以得到及时的现实检验。当成员因为使用手机遇到功能受阻的情况时,会在其他成员那里发现问题的普遍性,在心理上减轻其因此而产生的负面的情绪反应。成员之间对问题解决办法的沟通和交流,同样可以缓解类似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同时加强了对于人际交往技巧的练习。

四、讨论

根据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作为网络成瘾干预的方法之一,团体咨询十分有效。从以往的干预研究的对象来看,无论是招募还是第三方推荐,皆为个体自愿,因而具有较高的内在改变动机和主动性,大大地增加了干预的成功率。本研究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被试进行测试,可以清楚看到被试在戒断症状(包含题目4、6、1、10、8、12)、突显行为(包含题目15、13、5、9)、社交抚慰(包含题目16、2、7)、心境改变(包含题目14、3、11)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则是根据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制定。有人认为,成瘾障碍的本质为个体的动机问题,而改变的动机则是个体能否成功改变的关键因素。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多是在时间管理、人际关系以及消极情绪体验方面存在些许问题,所以第一至第四期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主要围绕这三个主题进行,对被试在这几方面的能力与技巧进行训练。第五期、第六期的团体辅导方案则是以被试与手机使用之间的关系为主题,针对被试对手机的使用情况进行干预。在建立团体初期,团体成员之间较为陌生,又因为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在进行团体的时间安排上比较难以协调,但好在后面已经解决。所以,团体初期进行的并不十分顺利。团体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使用强制性的干预手段,在团体心理辅导规则允许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上接受成员自己的意愿,避免了成员脱落的现象的发生。由于成员想要改变手机成瘾倾向的动机比较强烈,积极配合团体领导者的引导,所以团体参与度很高。从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对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显著,但由于对被试结束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后测在期末考试结束后一周进行,不可计算或排除被试为期末复习考试而减少手机使用时间而产生干扰的因素。另外,本研究中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虽然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仍旧没有十分完善,而领导者为大三心理学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并不十分熟练,同样为研究带来了一定的误差。团体中的成员均表示曾经尝试过改变自己的手机成瘾倾向,但是缺少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很难对改变的行为进行坚持,最后因达不到目标而放弃改变。因此,本研究将自我管理以及改变方法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重心。通过对改变目标的确定、制定改变计划、自我行为监控、其他行为的替代以及应对态度改变的训练来帮助成员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现实情况,并且能够做到积极的自我管理。苏文亮等人曾针对网络成瘾提出观点,即当网络成瘾者从前意向期向行动期发展时,应更多采用行为策略,此观点同样可以适用于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当成员在团体之中习得方法之后,要求彼此之间进行监督,大大提高了监控的强度以及客观性,同时使得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仅利于团体的进行,更是增加了对成员的社会支持,降低了对孤独感的情绪体验。在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干预研究中,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其他干预方式的优势在于,团体成员可以在团体内部进行自我暴露,将自己关于使用手机与现实生活中体验的区别分享给其他的团体成员,并且能够把在团体内习得的方法和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不仅如此,团体心理辅导为成员提供了人际交往之间的环境与刺激,拓宽了成员的社会交往程度,同时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促进了成员的成长。同样的,在实施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为了整合所有团体成员的时间安排,将进行团体的时间由最初的一星期一次改为四天一次,为最后的测试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其次,尽管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但团体方案的制定仍不十分契合主题,影响整体的干预效果;最后,由于团体领导者的实践技能不熟练,对团体方案的贯彻并不十分完整,同样为测试结果带来误差。本研究并没有对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并且由于研究的样本数量有限,所以对于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干预情况的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索。在未来的研究中,除要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以及样本数量上进行改进外,还可在其他成瘾倾向的研究中对大学生实施不同性质的干预研究。

五、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对具有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的干预在效果显著,也就是说,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在一定水平上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进行干预,从而达到降低其成瘾性倾向。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在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四个维度上的干预均效果显著,即可以采用①初次相识;②人生规划;③时间管理;④我与手机;⑤自我管理;⑥临别留念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Burger,J. M.人格心理学[M].陈会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7

[3]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校报。 汉文综合版,2010,(4 ),48-50.

[4]周挥辉,党波涛,蒋永红。手机对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l,(6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