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茶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与新模式
高职茶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与新模式
高职茶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与新模式
王润贤,曹仁勇,吕梅,李园莉,汪国好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212400)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地方相关文件,围绕现代茶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推进政校行企的深度融合,以基地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涵,以示范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搭建农科教结合平台,强化教学与服务功能,建成了“五位”一体的茶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创建了“五化”实训模式。该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双员制”+“双分制”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完善了提升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茶艺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实现了实训基地的“造血”之梦。
关键词:茶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双员制”+“双分制”人才培养机制;“五化”实训模式;“五位”一体的功能
课题项目: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SXGC[2014]277)、镇江市科技局项目(NY2012028)
作者简介:王润贤(1963-),男,江苏扬州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学士,研究领域:茶学;曹仁勇(1972-),男,江苏盐城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领域:园林规划与设计。
教高[2006]16号文件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1]。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2]。因此,构建具有真实企业化育人环境的、生产实训功能完善的、与市场发展同步的、服务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并具有“造血”功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向和水准衡量的标准,也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经之路,更是对《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培养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的响应[3]。
正如“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4]。(www.ixbw.com)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江苏省茶产业现状及“十二五”发展思路》[5],围绕现代茶产业发展需求,发挥地域特色和优势,积极推进政校行企的深度融合,以文化为内涵,以示范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搭建农科教结合平台,强化教学与服务功能,赢得了地方政府无偿划拨土地1853亩,建成了集“实践教学、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和休闲旅游”五位一体的茶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江苏茶博园,创建了“实训场景真实化、实训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职业化、实训管理企业化、实训产品商品化”的五化实训模式,实施了“双员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双分制”考核保障机制(图1),解决了学生职业生涯适应能力低、创业能力差,实训基地投入成本高等问题,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和延伸茶产业链,带动了地方茶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
经过两年的实践与总结,提炼出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茶艺人才中的经验。
一、创新机制体制,校地共建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因此,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6]。由于高职院校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与运作上很难占据主导地位,严重影响着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因此,学院积极开展机制体制创新,以技术成果为载体,以人力资源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为手段,以服务“三农”致富百姓为业绩,赢得政府划拨一国有茶场,组建江苏茗苑茶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句容市嘉木乡村旅游有限公司两家校内企业,完成了1200亩生态茶园、4000平米茶叶加工车间的改造工程,并引进了茶叶大型清洁化加工流水线2套,完成了茶艺表演馆、茶史馆、制茶体验馆等建设工程,赢得了江苏茶博园这一茶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该基地则以满足学院师生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院鼓励师生深入开展教学实训和相关科研项目,2012年完成了江苏省茶叶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基地的实训、科研条件。还成了扬州大学茶学研究生培养基地、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科研基地。
依托该载体,2010年,学院成功承办了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2011年,教育部、农业部决定将学院作为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基地。2012年,学院与当地政府联合承办了中国茶叶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茶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并取得了圆满成功。由此可见,校地共建模式也成了茶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引领着当地茶业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教学实训基地运营的新模式。
二、完善保障措施,创建“五化”实训模式
(一)实施“双员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分制”实训考核保障机制
“双员制”(“学员+职员”)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作为学校的学员和企业的职员的“双重身份”,结合茶叶企业的季节性生产任务实施实践教学,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训任务与生产任务融合。“双分制”的考核管理模式:采用“学分+工分”的评价方式,将后者作为技能考核分及学生参与评奖、评优的条件,以提升实训效果;同时开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吃苦耐劳、学农爱农品质的养成教育,培育学生应职和岗位职业能力。
通过该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加突出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获证率100%、就业率100%。2010年,茶艺专业成为省级特色品牌专业;2012年,2010级茶艺班28名学生中,有9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学金,该班级也荣获“省级优秀班集体”。
(二)创建“实训场景真实化、实训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职业化、实训管理企业化、实训产品商品化”的五化实训教学模式
第一学期实施体验式实训,通过“实训场景真实化”,帮助学生系统地完成茶艺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训过程:茶园———茶树田间管理技术;制茶体验馆———茶叶加工工艺开发;制茶车间———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茶艺表演馆———茶艺表演、编创练习;茶史馆、茶文化长廊———茶文化熏陶。
第二至第五学期实施项目式实训,结合生产实际状况和岗位情况,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聘请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严格按照企业、科研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各项专业技能培训,将茶艺所有课程融汇贯通,帮助学生系统地完成职业化的技能培训。这种“实训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职业化”,让学生体验到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第六学期实施顶岗式实训,采用参与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管理和实际生产过程。引入“实训管理企业化”模式,让学生进入企业,在生产的各个岗位,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其专业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茶艺”这一主题,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开展创业实践,将个人的设计、技能以商品的形式呈现,实现“实训产品商品化”。“五化”实训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符合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个人发展规律,同时又为实训基地的灵活运行提供了保障。2012年,学院被遴选为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生产任务设计适合教学的实训项目和实施方案,为学生提供技术咨询;学生以公司化运作方式自主获取完成任务所需资料和信息、制定并研讨任务实施生产方案,进行生产演练,最后通过相互检查评估和教师点评实现学习迁移和职业能力的巩固和升华,提升了自主学习、市场营销、经营管理能力。
在“五化”实训教学模式的推动下,茶艺班的学生以社团的形式,进行省级献演10多次,如献演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国连锁店展销会等。其实训的茶叶产品先后获得“中茶杯”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江苏省“陆羽杯”特等奖4项,一等奖1项。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2010年学院的“挂县强农富民工程”获得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年来,发表相关高水平论文20多篇。
三、构建“五位”一体的功能,实现基地“造血”之梦
学院促进资源融合,努力实现实训基地的共赢发展:(1)将各实训任务与实际生产同步,学生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化的生产需求进行实训,实现实训产品的“商品化”;(2 )开放实训基地、实训项目,开发茶园休闲旅游功能,实现技能实训过程的“商品化”;(3 )鼓励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融入企业的生产管理、研发与推广过程,减少实训基地维护的成本投入,增强实训基地的“造血”功能等。
结合实训内容,三年来,基地年实现利润500多万元;并先后承担了二十多项市级以上项目,项目经费达1000多万元。2010年,学院被批准为“中级茶艺师职业资格鉴定点”,先后承办了江苏省茶园生产管理研讨会、江苏省茶产业技术创新座谈会、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手工茶制茶项目等,并完成了成立江苏省茶园复合栽培技术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个、江苏省茶业研究所1个。
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2012年,该基地被批准为“江苏省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并荣获了三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长三角城市群茶香文化体验之旅示范点”、“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成了江苏省茶叶科普基地和乡村旅游胜地。
校地共建的实训基地———江苏茶博园,通过及时转化科技成果,深入挖掘自身服务功能,开展对外业务,使得“实训教学”基地,又是“技能竞赛、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的社会服务场地和“休闲旅游”的场所,符合“集群理论”指导下的实训基地建设的“三结合”、“多方位”资源整合宏观设计原则[7],真正实现了实训基地“五位”一体的功能,不仅成为学生实习的场所、师生科研的平台、科研服务的窗口,还成了观光旅游的胜地,增强了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标准化的实训基地建设,离不开标准化的保障体系和完善的运营机制。学院在创新机制体制,赢得校地共建实训基地的同时,群策群力,积极开展有效资源的充分整合,最终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了学院的教育影响力,开创了现代实训基地运营的新模式,实现了实训基地“造血”之梦。
参考文献:
[1]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2]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
[3]教改[2013]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Z].
[4]胡勇,朱俊。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40-47.
[5]杨意成,张定。江苏省茶产业现状及“十二五”发展思路[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1,(4 ):28-31.
[6]沈音乐,陈华鹏“。 基于真实项目”的高职软件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职教论坛,2012,(9 ):78-82.
[7]李钰。集群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资源整合的有效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