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终止符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王子军 武国栋 赵金超 邵磊 张方 陈学明【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腔内技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11 年12月34例主髂动脉闭塞的患者行腔内技术治疗,共植入支架44枚。其中男28例,女6例;年龄42——79(平均58.3)岁。左侧髂动脉病变15例 ,右侧髂动脉病变12例,双侧髂动脉病变7例,包括累及腹主动脉末端2例。合并高血压30例,冠心病13例 ,糖尿病7例,脑血管病2例。术前均行CTA明确诊断。结果34例主髂动脉闭塞的患者共植入支架44枚,临床症状改善。术后34 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6个月,1 例再狭窄,狭窄率50%,缺血症状不明显,未治疗。结论应用腔内技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方法。【关键词】  主髂动脉闭塞;腔内技术;支架主髂动脉闭塞是血管外科常见的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腔内技术治疗主髂动脉病变有良好的疗效,已成为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本科自2005年1月—2011年12月共行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34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4例,男 28例,女6例;年龄42——79(平均年龄58.3)岁。左侧髂动脉病变15例 ,右侧髂动脉病变12例,双侧髂动脉病变7例,包括累及腹主动脉末端2例,同时合并下肢股浅、腘动脉、膝下病变 15例,所有病例均行CTA确诊。合并疾病包括高血压30例,冠心病13例 ,糖尿病7例,脑血管病2例。患者均有明显下肢动脉缺血症状,踝肱指数(ABI)平均为0.45±0.11.1.2治疗方法本组34例患者共41条肢体,均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行同侧股动脉穿刺20例,经对侧股动脉穿刺14例,经双侧股动脉穿刺7例,加用肱动脉穿刺2例,共植入支架44枚。累及腹主动脉末端的2例患者,应用对吻技术。2结果34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术后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ABI均有上升,平均为0.84±0.14.穿刺部位血肿3例,消化道出血1例,髂动脉破裂1例,应用球囊和支架治疗,均好转出院。3讨论主髂动脉是动脉硬化闭塞症最常累及的部位,腹主-股动脉人工血管搭桥为其标准术式。但随着腔内技术的进步,主髂动脉闭塞越来越多的应用腔内技术来治疗,部分TASC分级C级甚至D级的病变采用腔内技术进行治疗,也显示了良好的通畅率。3.1入路的选择入路的选择是成功的第一部。入路有同侧或对侧股动脉、肱动脉及联合应用。对于主髂动脉狭窄患者,可经同侧逆性穿刺;对于动脉闭塞的患者,可同侧或对侧股动脉、肱动脉及联合应用。闭塞病变同侧穿刺进入假腔的几率较大,如髂动脉起始部有部分未闭塞段,选择对侧股动脉、肱动脉入路易进入真腔[1].部分较难开通的患者,要双侧股动脉穿刺,从上下两个方向尝试开通。3.2开通的技巧主髂动脉闭塞的患者,同侧穿刺时,应用超声引导穿刺较好。成功后,应用J型超滑导丝和椎动脉导管配合,缓慢前进,随时推注造影剂确定导管前端位置,防止进入夹层。如果患侧髂总动脉起始段还有一段相对正常区域,选择对侧入路,应用翻山鞘以增加支撑力,再应用J型超滑导丝和椎动脉导管配合进行开通,较易进入真腔。3.3支架的选择及释放目前有多种髂动脉支架,包括裸支架和带膜支架,本组多数应有裸支架治疗。球扩支架定位较好,对于开口病变可应用;自膨式支架的释放应缓慢,可先释放1——2cm,再释放其余部分。对于应用对吻技术时,应双球囊同时扩张,同时释放支架[2].支架的释放可在路途的指引下释放。3.4髂动脉血栓的治疗对于部分病史较短,或球囊扩张后显影不佳的患者,可植入溶栓导管,应用溶栓药物治疗24——48h后,再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3],对于部分患者,可应用术中切开取栓,再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随着腔内技术的进步,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治疗显示了良好的通畅率,但是有些病变还需要应用标准的腹股动脉搭桥或解外途径手术治疗。【参考文献】1Powell RJ, Fillinger M, Walsh DB, et al. Predicting outcome of angioplasty and selective stenting of multisegment iliac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Vasc Surg, 2000,32:564-569.2Johnson KW.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outcome of aortoilianc and femoropopliteal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 angioplasty.Surg Clin North Am,1992,72: 843-850.3郭伟,符伟国。血管和腔内血管外科学精要。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0:379-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