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浅谈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育体现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这是晋宁县委、县政府的一贯主张。
近年来,晋宁县始终把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有限的财政资金向教育事业倾斜,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创造公平教育环境,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教育体系建设工程,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县教育事业逐步形成了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先后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两基工作先进单位”“教育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市级督导优秀县,这充分表明,晋宁教育事业跃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改善硬环境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已成为晋宁县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要。
为此,晋宁县把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列入政府办理的民生实事之中,一件件落实,一桩桩解决。从2007年起,相继投入5.5亿元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通过35所标准化学校建设、校安工程及教育技术装备提升,全县中小学校园生均占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指标达国家标准的学校比例达到92.9%,教学仪器设备达标率增加到95.8%,在标准化学校就读的学生占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95%。中小学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教学设备等指标均达到了国家办学标准。2012年以来,共投入2844万元改造23所薄弱学校食堂,并率先在全市开展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推进工作,优化学校布局。从2012年到2015年,县级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比重逐年提高,全县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稳定在4%以上。特别是2014年,全县投入教育经费达3.55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17.53%。充足的资金保障,为晋宁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双河民族中学是一所山区学校,以前校舍破旧,条件差、基础薄弱。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2011年投资建起了现代化标准化学校,配备了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阅览室、餐厅、标准化宿舍,为每位教师配备了办公电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014年,学校被命名为昆明市环境教育基地。
在晋宁的广大乡镇、农村,就数学校最漂亮、最气派。办学条件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偏远山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大幅改善,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使广大中小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公平、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健康、幸福地成长,让所有师生都能共享出彩的机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提升软实力 建一流教师队伍
百家齐争鸣,桃李竞先开。师资队伍是学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所在。
为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技术精、教学水平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晋宁制订出台了《晋宁县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实施办法》《晋宁县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等相关制度,进一步构建起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以培训再深造为抓手,开展“岗位技能大练兵”,全面提升教师综合业务素质;以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为平台,开展校本教研,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培养基地为载体,着力培养名教师、名校长,促进更多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数据显示,从2013年以来,开展继续教育培训2958科次,“国培计划”培训468人,教育管理培训92人,骨干教师培训32名,“一村一大学生”培训121人,新教师培训98名;创建省级数学学科名师工作室1个,成立数学、语文、英语等5个名师工作室;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1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0人,骨干教师76人;县级学科带头人43人,骨干教师107人。
同时,晋宁县还成立了“人才服务中心教育分中心”,全县教职工按人事管理权属进入教育分中心,推行教职工聘用制改革,把教职工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通过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教职工的绩效工资收入分配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并向一线教师、山区教师倾斜;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促使薄弱学校师资不断优化,促进师资力量合理流动,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校长聘任制、书记“公推直选”,选优配强学校领导班子,一大批能力强、素质高、教职工公认的中青年教师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呈现勃勃生机。教师队伍的成长,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让晋宁的教育内涵焕发出新的活力……
昆阳第一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长期以来,学校把建设一支业务精、能力强、技能硬、意识好的教师队伍作为立校之本,建立完善了一整套有利于教师队伍成长的规章制度,通过签订师德承诺书,开展“修师德、铸师魂”演讲比赛等活动,树立师表形象;以教改为切入点,强化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以“课赛”活动为载体,打造名师名课,搭建教师快速成长平台,使他们成为教书育人的行家里手。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晋宁办一流教育、育一流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晋宁建设教育强县提供了必要元素。
体现均等化 教育资源普惠于民
教育均等化,就是要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近年来,晋宁县不断健全完善学生关爱机制,深化招生制度改革,适度控制学校规模,全县小学由115所优化为27所,入学率保持在99.85%以上;初中由12所优化为8所,毛入学率由108.87%提升到112.61%。在健全完善学生关爱机制上,实施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工程,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2015年,随迁子女在小学就读人数达6330人,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了与城镇学生同等优惠和普惠政策,保障了进城务工子女同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16年,县级财政投入107.68万元,对1346名不符合享受营养餐的城镇户口学生纳入营养改善计划,使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享受到了营养餐政策。
晋城第一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相对较多,针对这种情况,为丰富校园文化,该校在抓好教学管理的同时,组织开展了舞蹈、手工、绘画、雕刻、泥塑、书法、篮球、足球、跳绳等各类兴趣小组活动,还创办了《芳草园》《雏苗圃》校园刊物,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项项惠民工程、一件件便民举措,不仅让晋宁教育发展的根基越来越稳,也让学生和家长们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延伸新内涵 教育管理彰显新特色
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宁县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根本目标,结合全县教育发展现状,在教育管理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相继制订出台10余个教育教学管理文件,推进学校管理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根据教学发展需要,积极推进“课改工程”,不断推陈出新开展课题研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保障教师队伍教育思想的统一性、课堂教学的先进性、教学方式的新颖性。各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优质课为重点,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教育教学管理延伸出了新内涵,彰显出了新特色。
晋宁三中始终遵循“教学高质量、人才高素质、办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办学思想,从大处着眼,向管理要质量、要凝聚力,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全体教职工拥有高尚的师德修养,较高的教学能力;从小处着手,要求教师标准达到什么要求,教学质量达到什么标准,德育达到什么高度,然后把这些要求和标准变成具体的措施,细化到每一步、每个过程,脚踏实地地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惠泽播春雨,桃李竞争妍。教育乃千秋大业,是晋宁赢得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光明之路。面对未来,晋宁教育人将以强烈的使命担当,百尺竿头,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谱写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