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鲁迅博物馆作文
参观鲁迅博物馆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观鲁迅博物馆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参观鲁迅博物馆作文1
自然体育课——鲁迅故居
这周二,赵老师告诉我们今天的自然体育课将上一堂语文课,只不过教学地点有所改变,是去鲁迅博物馆。大家都迫不及待,据说我们要在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了解鲁迅精神。
不久,我们就到达了博物馆。我们列好队,在赵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开始声情并茂地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终于可以进入展馆参观了!大家都在奔跑着寻找答案。我们三五成群地寻找答案,在展厅里跑来跑去,开动着自己的脑筋,凭借自己的真本事来找答案:有的人翻书;有的人看展板;有的人翻手册。我们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尽快完成练习题。同学们的这股认真劲儿,赢得了许多老师和家长的夸赞和围观。
做题时,大家都扎堆在一起,热情的讨论着关于鲁迅的简介。最有意思的就是画图部分啦,所有人都守在一块展板旁,细心地画着鲁迅故居的平面图,大家还开动着脑筋,思考着鲁迅故居里面树木的种类。最考验眼力的就是寻找在展板上的秘密信息啦,所有人都聚精会神地盯着展板上的信息,生怕漏掉一个字符,一心一意地阅读着展板上的内容。
叮咚!时间到了,大家匆匆忙忙地写完最后一题,再写好名字,急忙交给刘老师,赶紧跑到大厅去集合。
最后我们绕过了展厅,参观了鲁迅的故居。故居是小四合院型的,中间的院子里有郁郁葱葱的树木,非常美。风轻轻的吹着我们,我们一起读了鲁迅最有名的一首诗《自嘲》。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希望我们也能像这首诗所说的一样,自信、乐观。更有无所畏惧、韧战到底的决心。不管形势怎样变幻,前途如何艰险,努力逆风前进。
参观鲁迅博物馆作文2
爸爸经常对我说,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让我多读鲁迅的书。但我对鲁迅并不太熟,所以我一直想了解鲁迅。
八月的一天,天气很晴朗,我央求妈妈带我去参观了鲁迅博物馆。通过参观,我知道了很多关于鲁迅的知识。鲁迅的真名叫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东昌坊口新太门。他的爸爸妈妈最初叫他周豫山,十八岁时才改名叫周树人。他有句名言,让我看后就牢牢地记住了它: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我还知道了他的故事。在鲁迅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生病了。因为家里的钱不够,他只能把家里的衣服当了,才有钱去买药。1898年5月,鲁迅来到南京上学,他上学十分刻苦,考试也考的很好。他把获得的金牌换成钱,买书看。1918年,他第一次创作了小说《狂人日记》,鲁迅是他自己想出的笔名。就这样,转眼间过了三十年,因为他努力学习、勤奋写作,他成了一个有名的作家,他写的《药》《野草》等许多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可惜的是,在1936年10月19日早晨5时25分时,鲁迅因病逝世。终年56岁。
看了鲁迅的故事后,我想到了一首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想,鲁迅不是和那些成功的人一样,他们的辉煌历程,不是用勤劳与汗水造就出来的吗?他们的人生之路,不就是从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吗?
去参观鲁迅博物馆的收获真是不小啊!
参观鲁迅博物馆作文3
去年暑假,我来到了鲁迅博物馆,这里没有华丽的建筑,也没有引人注目的红墙,却有无数人慕名而来。
走进鲁迅博物馆的大门,左侧有一灰墙小院,门旁刻着“鲁迅故居”几个苍劲的大字。迈进那窄窄的门,便看到了两棵枣树,这两棵枣树是鲁迅先生亲手种植的。在微风吹拂下枣树摇曳着,似乎让我看到了鲁迅先生的那铮铮铁骨。枣树前面有一排房子,中间的是鲁迅先生的会客厅兼藏书室。西房是厨房,北方有三间屋,正中间的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人称“老虎尾巴”,而鲁迅先生叫它“绿林书屋”。左侧是鲁迅夫人朱安的卧室,右侧是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透过明亮的`窗户,我看到了屋内的摆设,朴素的桌子,古老的油灯,老式的长衫、布鞋,一切都是那样的简单。看着看着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一个脸色黄带白,像个大病初愈的病人,胡须长的像隶体“一”字,但看起来却严肃倔强,只见他坐在书桌前,正在专注的写着……
直到妈妈叫我方才回过神来。走出小院来到了纪念大厅。这里展示着鲁迅先生生前写的日记、手稿、书籍……鲁迅生前收集的古代画像,墓志等石刻。看着眼前的一切,我深深的体会到了鲁迅先生那拳拳的爱国之心,他曾用自己的笔锋深深的刺向敌人的心脏,对劳动人民进步的青年则给与自己真诚的爱心,鲁迅先生想蜡烛一样用自己的光芒,引导中国人民走向希望。展览馆里平铺着曾盖在鲁迅先生遗体上的绸缎,雪白的绸缎上写着“民族魂”这个字。
参观完鲁迅博物馆我对鲁迅先生更加的尊敬了,被他的爱国之心深深的感动了。做为中国人,我们也有像鲁迅先生一样更加爱自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