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后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后反思

冷兮め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后反思三篇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六下语文第15课课文。下面是关于《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后反思三篇的内容,欢迎阅读!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后反思第一篇

《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我在备课时,想着重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朗读品味中,感受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感知描写方法,体会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在教学中,我试图通过: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让作家章武那么敬佩?这一问题贯穿始终,并抓住老人的外貌、动作、语言以及工作环境,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体会。力争让学生的情感和课文产生共鸣,最后,还要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留下不少缺憾,还有不少遗漏的环节。例如:

(1)教室教学不够投入,教学语言渲染力不够,所以,很多学生也没能融入到课文中去。

(2)对自己所设计的问题放不开,总是担心时间不够用,所以,造成了学生学习的个性没有凸显出来,例如,在老人和作者对话的朗读上。

(3)对最后写的训练要求范围太广,学生既要抓住语言、动作,又要抓住外貌、心里,所以,难度就比较大,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方面来写,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写作的发挥。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后反思第二篇

《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在天游峰扫路老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扫路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

本次是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首先谈话揭题,询问学生看到课题有什么疑问,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同时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揣摩。

等孩子们完成第一遍阅读,我出示了本课生字,指名读。接下来请孩子们自己说说有哪些字的发音和写法是要特别注意的。教师相机引导提醒孩子们注意一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

在第一课时中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和高”的教学也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描写天游峰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和一千八百多台阶的高。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最后练习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高大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本次教学存在着很多缺陷。一、生字词教学不够扎实。我觉得生字词教学方式略显单调了一些,难免让孩子们感觉枯燥乏味,将词语理解和字音字形教学放在一起,不利于孩子们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如果可以将对词语的理解放在课文教学中进行,可能会更好点。二、文章朗读不够。教学中,只安排了两次朗读,分别是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时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和再读课文时的默读。只有反复读文章才能体会文章的内涵,体会到天游峰的险峻,为第二课时体会老人的伟大和艰辛做好铺垫。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后反思第三篇

我上完了《天游峰的扫路人》,心里思绪万千。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教学时,我抓住天游峰的高与险的特点,让学生体会老人扫路的辛苦;通过三次对话描写,让学生朗读品位,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精神。

一、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与险。

环境描写可以展示人物所生活的特殊背景,烘托出人物具有的可贵品质。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读读课文,围绕“天游峰在哪儿,它是什么样的”用笔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这些句子,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天游峰的高而险,最后出示课件,学生看图片,进行有感情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二、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我与扫路人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然后针对“这是一个怎样的扫路人”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议议,各抒己见,从中感受这是一个开朗、豁达、热爱生活的老人。当学生感受不到位时,我适时点拨;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时,我顺势引导,从而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三、与作者对话——感受作者的写作手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整堂课上,我适时进行写法的指导,当学生交流到老人外貌的描写,如 “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词语中感受到这是一位身体健朗、和善可亲的老人时,告诉学生,作者刻画人物,外貌描写也是一中手段。当学生在谈到老人工作辛苦的时候,又引出了天游峰的两段景物描写,我又适时点拨,告诉学生这就是侧面烘托,对表现人物形象有烘托作用。

总的来说,整堂课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课堂效率有效性得到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