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端午的鸭蛋》优质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优质教学设计

静谧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端午的鸭蛋》优质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的鸭蛋》优质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的鸭蛋》优质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体验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总结全文

(略)

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2.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端午的鸭蛋》优质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乐趣,这篇文章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情趣和底蕴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析精彩语句,学习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难点)。

3、学会感受平淡生活中蕴涵的乐趣,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学法

根据本课目标和文本特点,从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心品味,收到到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的效果,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批注的的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传统的三大节日吗?(端午、仲秋、春节)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不尽相同今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汪曾祺一起体验江苏高邮的端午节(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投影,简介作者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投影“读一读,写一写”让学生给生字注音,教师订正字词的读音、释义。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读课文,边勾画圈点出重要语句,出示思考题:

(1)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这里可以加以追问,引导学生分析出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准备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课文的内容:写了家乡端午的习俗;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留恋热爱之情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思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目标1、3)

我们在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研读赏析,这是讲读本文的难点,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品味语言

三、品读赏析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有3点: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有体现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体现这三个特点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赏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①“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教师以复习提问的方式指导赏析语句的方法:123赏析语句的方法:

1、分析句式特点或修辞手法及作用

2、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妙处

3、概括句子的含义

4、分析表达的情感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根据作者语言的三特点进行赏析,通过对语言的品读赏析,归纳语言特点:

1、口语色彩浓厚:(好用短句,时时穿插朴素的白话)2古汉语点缀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4淡淡的幽默

通过赏析,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的意蕴

(这个环节主要完成目标

2、意在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学会阅读欣赏)

四、拓展延伸

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童真童趣……那么,读了文章,你们会想到家乡的哪种风俗,留给你怎样的美好回忆?请模仿本文的情趣和语调,写一段话,介绍家乡的民俗(如过年发压岁钱,中秋吃月饼,丢沙包等)

设置这个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从身边平淡的生活和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增强对生活的感悟五、课堂小结:这篇民俗散文,以小小的鸭蛋为载体,承载着作者的童心童趣、对故乡的缅怀和对民俗的追念用闲适自由的笔墨,表达了对家乡的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这个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延伸的写作训练,整理成300字以上

2、“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这也说明我们传统文化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清谈谈你对保护传统文化财富的认识

(这个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端午的鸭蛋》优质教学设计 3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下面请同学们看三首古诗,猜猜看这些诗所描述的都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

幻灯显示1:看诗猜节日

二、简介作者

幻灯显示2:汪曾祺简介(请一位同学朗读)

三、师生合作读课文

教师读第一部分,请两位同学续读第二、三部分。

四、理清课文结构

1、提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内容。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给课文的第一段,第二、三段和第四、五段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同桌互相讨论)

幻灯显示3: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2、在介绍家乡端午的风俗时,作者主要介绍了哪几种风俗?

幻灯显示4: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3、其中详细介绍的是哪几种?为什么要详细介绍?

……由对“十二红”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写“家乡的鸭蛋”。行文挥洒自如,闲适中透着严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匠心。

五、精读课文第二、三段,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1、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幻灯显示5: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喜欢的句子,你能从字里行间品味出以上这些语言特色吗?)

2、学生再读课文第二、三两段。

六、简析课文第四、五段

家乡的鸭蛋不止是名气大,优点多,它同时也是构成家乡端午风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曾给许多孩子带来无限的乐趣。

提问:作者在写“端午的鸭蛋”时主要写了与鸭蛋有关的哪些趣事?

(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七、归纳本文主题

提问:从对端午风俗的回忆,对家乡、端午的'鸭蛋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依恋,以及对充满童趣的儿时生活的怀想。)

八、看新闻,谈感受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则与我们的课文有关的新闻。这则新闻在去年曾引起中国人的极大关注。

幻灯显示6:新闻

提问:读了这则新闻后你有什么感受?

九、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端午的鸭蛋》优质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

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端午的鸭蛋》优质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字词积累

四、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五、整体感知

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六、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2.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4、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七、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八、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九、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端午的鸭蛋》优质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框架,感知课文内容。

2、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4、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学习民俗文化,加深对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明确教学目标、重点。

2、简介端午节、作者。

二、学习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旨。

2、精读课文,把握脉络和主旨。

三、语言品析。

1、默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细心品味语言的.精妙并体会语言特点。(结合研讨与练习二)

2、四人小组交流,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3、明确作者的语言艺术风格。

四、拓展延伸。

1、有关端午的诗词。

2、发表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在次品味语言特点。

2、小作文:写一写自己过传统节日的点滴体验。

《端午的鸭蛋》优质教学设计 7

一、导入

1、由诗句和谜语来猜中国传统节日:

(分小组竞赛)

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⑶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⑷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2、用幻灯展示出端午的习俗照片:

(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写端午会选择写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产生对文本探索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紧紧扣住学生心中的疑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却偏偏写小小的一枚鸭蛋?

步骤一: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朗读。

步骤二:分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找寻问题的答案,并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人。并比赛哪个小组的讲解精彩﹑理解准确。

(步骤二中是实施分材教学的关键,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这个学习环节会出现分水岭,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小组长的引领。老师在聆听学生意见的同时要敏锐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思路不畅的学生及时的点拨和引导)

同学阅读讨论后能明确家乡鸭蛋的特点。

(过程中老师打出对切开的高邮鸭蛋横截面的写实图片,画面中清晰的显示了高邮咸鸭蛋有双黄、油多、质细、蛋黄呈红色的特点),整体感知中同学大致了解到作者对家乡的端午的鸭蛋难以忘怀的原因是由于在端午节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等活动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步骤三:小组代表发言,解答前面的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别的小组的发言,老师及时做现场点评。肯定理解正确的一面,并指出不足。

(经过三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从表层到深层含义的理解还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进入到深层次思考。)

步骤四:播放端午节的相关flash动画,结合观察身边的社会,比较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在如今社会迥异的处境。阅读老师发的另一篇辅助阅读材料“节日的联想”。

(汪曾祺的文章读来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饱含深情地一笔一笔写端午的种种乐趣,可是今天,有谁还把端午吃鸭蛋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端午节和许多别的传统佳节一样,节日意味渐淡,仿佛演绎为一种节日的符号了。它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已然完全淡化,远不如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那样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对传统的佳节还有几人有着幸福的期待?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他们对重视传统文化!至少要知道,端午节、端午的鸭蛋,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三、品味语言

别说鸭蛋都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

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引导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体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里行间有着淡淡的幽默。)

学生的发言老师可以及时做适当的点评。此环节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引导他们以最棒的语言讲出自己内心独特的个人体验,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四、梯度练习

查找出汪曾祺的《葡萄小令》阅读写读后感

模仿汪曾祺的语言风格,片段作文“家乡的小吃”

阅读“节日联想”后,仿写一篇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

《端午的鸭蛋》优质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4、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解读文本,品读语言。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一枚小小的咸鸭蛋,本是极普通、平凡的,可是在作家汪曾祺的眼中,却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新,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去品味这浓浓的家乡味道。(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

1、你掌握了吗?

(多媒体出示课后字词,请学生度,并解释“肃然起敬”的含义)

2、你知道多少

(多媒体出示作家资料)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文本,想想:散文写了哪些内容?

(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回答后,师生明确: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板书家乡、端午、鸭蛋这三个关键词)

2、各部分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⑴、家乡的端午——习俗丰

①、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生答后,师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②、对这些习俗的介绍,用笔是一样的吗?为什么这么介绍?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与外地风俗一样的略写,与别地风俗不同的详写;描写吃十二红,自然引出家乡的鸭蛋。

③、如果让你介绍我们家乡的风俗,你会介绍哪些?与作者家乡习俗比,谁更有趣味?

学生自由回答,体会现在风俗习惯逐渐淡漠的'现状。

⑵、家乡的鸭蛋——真有名

作者家乡高邮盛产鸭蛋,而且非常出名,作者是如何表现家乡鸭蛋的有名呢?请用“高邮的鸭蛋真________”说话,并用文中的语句加以佐证。

预设学生会回答:

①、高邮的鸭蛋真是声名远播。因为每逢提到高邮,大家都会肃然起敬的说:“你们那里出鸭蛋。”而且卖鸭蛋的,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鸭蛋”;

②、高邮的鸭蛋真是与众不同。因为这里出双黄鸭蛋,可以成批输出,使人惊奇不以;

③、高邮的鸭蛋历史真悠久。因为在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就介绍了高邮鸭蛋。

④、高邮的鸭蛋味道真好。因为它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入口细滑;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⑤、高邮的鸭蛋吃法真多样。因为它可以带壳切开吃、用筷子挖着吃、白口吃、还可以做成名菜;

⑥、高邮的鸭蛋颜色真美丽。因为有淡青色的壳、白的蛋白、红的蛋黄,颜色鲜艳美丽。

……

⑶、端午的鸭蛋——真好玩

①、在作者家乡的端午节,玩挂“鸭蛋络子”是最有趣的一件事了。请同学们读这部分内容,读出趣味来。

②、挂“鸭蛋络子”怎么玩?为什么好玩呢?

请学生回答后,师小结: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在端午这天,可谓是幸福、快乐的一天,鸭蛋既可以吃,又可以玩,还玩出了趣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四、深入探究,感悟品味

1、你觉得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怀有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请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并用热爱、赞美、自豪的语气读一读。

2、文章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文写家乡端午的习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3、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明确:

如:

⑴、“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一句一断,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

⑵、“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朴素的大白话,信口而出,自然而然,又有淡淡的幽默,使文章生活气息更浓厚,让人倍感亲切。

⑶、“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白嘴吃也可以”,用方言和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⑷、“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比!”“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倍添文章韵味。

小结:作家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五、拓展延伸,深刻反思

⑴、话佳节

请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⑵、深反思

(多媒体出示资料)看完以上资料,你对民俗有什么看法?从自身角度谈谈对传统节日的态度。

⑶、寄希望

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基的民族。从这些流传至今的民俗里,同学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愿每个同学都能从本节课中获得教益,从自身做起,珍视民俗传统。

六、布置作业,以我手写我情

用你的笔,对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美一番,写出自豪,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

《端午的鸭蛋》优质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感知课文内容体味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 能力目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 情感目标: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感知课文内容

体味文章蕴含的情感,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 预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搜集有关家乡端午节的习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端午习俗知多少?我想请同学来说一说家乡的习俗。

吃粽子,赛龙舟,有关屈原的故事,挂艾草菖蒲……

莆田有句俗话: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用五色线为孩子织结长网袋装熟蛋,织结小线袋装樟脑丸,缝黄布虎,绣八封图,裁新衣服等……

还有初五早,人们纷纷上野外,挖集“午时草”(即各种药草),如蛋早、慕香、野艾、鬼针草、一点红、木荷、龙牙草、积雪草、澎蜞菊、麦穗癀、稞叶……采集了一大筐,洗干净之后装入大锅烧“午时水”,以备全家人洗澡、清洁肌肤,消除疾病,再且百草百药,以药草蒸蛋,蛋吸入百味草中的药理性能后,人吃了“午时蛋”,能杀菌、消病、健身,又曰:“吃午时蛋能顶雷阵雨。”初五忙了大半天,午餐吃顿美味水面,随后洗澡。

这些习俗有些渐渐地被省掉了,没有几个人会说这些俗语,但是在老人家的口中,他们能用莆田话将其演绎地很美。今天我要带大家走进汪曾祺的家乡,领略一下他们家乡的端午。

二. 作者简介

汪曾祺,是个美文家,他的作品《受戒》、《大淖纪事》、《蒲桥集》,为读者所欢迎。这人还有“二美”之称,一个是美学家,还有一个则是“美食家”。

三. 研读与赏析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标序段序,疏解疑难生字词,请同学读一读生字,检查预习情况

腌门楣苋菜肃然起敬囊萤映雪

2. 同桌互动,理清文章脉络,思考交流: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自由作答)

教师点拨:找出中心句,即可很容易地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①一般习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②不确定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③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高邮络子的风俗

3. 研读“高邮鸭蛋”这一部分

a. 指名朗读,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高邮鸭蛋的特点

明确:①多为双黄蛋②质细而油多

b. 同桌互动讨论:作者写了高邮鸭蛋的特点,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①挑鸭蛋②吃鸭蛋③玩鸭蛋(结合学生的童年生活,体验童年时代的'乐趣)

四. 质疑探究

1. 作者为什么要在高邮的鸭蛋上大做文章呢?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各言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点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说自己不喜欢袁枚这个人,因为这人只会说,不会做,唯一能让他觉得亲切的是《腌蛋》,这里的蛋不是别的地方出产的,正是自己的家乡高邮出产的。

教师明确:作者对童年快乐的怀念,家乡的怀念,为家乡自豪。而高邮的鸭蛋给他的生活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情趣,更是人生意味。写对儿时生活的怀想,既是对故乡的热爱,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2. 小组讨论交流,根据课后练习题二,体味语言特色

明确:平淡而有味——(亲切自然)“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地方特色——“白嘴吃也可以”

淡淡的幽默——“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是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平淡有味给人以亲切自然,方言入文脱口而出,直率朴素,文言色彩典雅之美,幽默引人入胜。

五. 小结:

我们要学会发现生活,日常生活是富含情趣,富含人生意味的。生活不一定要惊涛骇浪,如果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的源头,那这样的生活也就赋予了平淡的诗意。现如今的社会,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因此,我们要发现简单的生活美,学会热爱我们的生活。

六. 布置作业

1. 思考文章的写作手法

2. 完成字词练习

七. 链接材料:老舍的《七律·端午》

七律·端午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附:板书设计

一般习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特点:多为双黄蛋、质细而油多

乐趣: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端午的鸭蛋》优质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3、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研讨、探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

2.搜集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老师:

准备磁带、幻灯片、生字词卡或者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以学生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引入新课学习。

2.介绍作者,让同学们互相展示收集的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2.解决生字词的音意:(出示生字词卡片):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莫名其妙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板书设计)

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

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5.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

①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②引用袁枚的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6.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7.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明确: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第二课时三、品位语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

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另外,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是如何体现的?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三、反思探究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明确: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3.作者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家乡的“咸鸭蛋”,有意义吗?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读了,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问题。让我们都来理解和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吧。

四、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1.假如你向大家推荐《端午的`鸭蛋》,请写一篇课文简介;

2.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

教学反思

精彩的导入是成功的开端。刚开始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端午图片,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就这样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有的介绍端午的起源,有的谈论各地端午的习俗,还有的漫话自己的生活感受……在轻松的对话氛围中,师生共同开启了愉悦的学习之旅。

随着对文本的深入了解,学生不仅了解了江苏高邮端午节的习俗,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和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深切眷恋,还感受到浓郁的节日气氛,深深的为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将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生活中,布置了读写结合的作业,阅读有关屈原的文献或以“端午”为话题,介绍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习的内容真正变成学生的自主需求时,学习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学生饶有兴趣的阅读了有关屈原的传记,朗诵屈原的诗歌,当面对困惑时,还会不经意的吟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外,学生还阅读了许多有关民俗的课外书籍,极大的开阔了阅读视野,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