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39分)
一、(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楔子(xiē) 症结(zhēng) 友谊(yì) 繁文缛节(rù)
B.伺机(sì) 刹那(shà) 骤雨 (zhòu) 着即施行(zhuó)
C.罗绮(qí) 寒蜩(tiáo) 忖度(duó) 前合后偃(yǎn)
D.千骑(jì) 半晌(shǎng) 棕榈(lǚ) 质疑问难(n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因缘 昨宵 家俱 拾人牙慧 B.箫鼓 暮霭 账目 走头无路
C.战粟 冥冥 贤惠 冠冕堂皇 D.博取 蛾眉 敲诈 披枷带锁
3.下列成语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有报道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80多个城市先后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许多中小城市居然当仁不让,不遗余力打造“百万人口大城市”。
B.在一个秋色迷离的傍晚,诗人罗隐泊舟秦淮,目击眼前衰景,白云苍狗的尘寰之感涌上心头,他写下这首吊古悲今的伤心之诗。
C.在许许多多朴实平凡的芸芸众生中,有不少人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但在危难时刻会默默地为社会、为他人尽一己之力。
D.“汉字听写大会”虽然没有明星和绚烂的舞台,但在中央十套播出仅数期便成功登堂入室,成为中央一套黄金档节目。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时间真如行云流水,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望着镜中两鬓的白发,他不由得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B. 在关键问题上,领导干部应该能够控制全局,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能只是敲边鼓,说一些不疼不痒的空话、套话。
C. 文化传统观念既然可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动,就必然会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D. 旅居海外多年的老同学回国前与他联系,要来看他,他却因故不能接待,只好谢绝了,这真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戏剧种类繁多,除国粹京剧外,还有山东的吕剧、柳子戏、上海的沪剧、越剧,河南的豫剧,安徽的黄梅戏等地方剧种。
B. 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风沙”的地方。(《汉书•匈奴传》)
C. 宋瓷特殊的美质,汲取自儒道释等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艺术门类,皆可从陶瓷装饰画中觅得踪迹。
D. 《红楼梦》开篇就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那种寻觅读者中之“知音”的意味呼之欲出。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新落成的高铁车站的配套设施较以前的普通车站有了明显改善,高清大屏幕24小时不间断地提醒旅客警惕防骗防盗。
B. 针对某些国家在南海肆意侵犯我国领土主权,严重损害我国利益,我们没有理由继续忍让,必要的时候必须亮剑!
C. 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分赴东北三省等地,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的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对于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的建议。
D. 环保部要求各地加大空气质量信息发布力度,主动满足公众需要,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尽可能降低空气污染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闲时读书,汉字为友。每当我面对眼底并肩为伍、列队成阵的汉字,点撇钩捺间, ;平平仄仄中, ;方方正正里, 透出纸背。
①民族的端庄、民族的品格、民族的性情
②犹见民族五千年的风霜
③犹闻东方古国洪钟大吕的流韵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能言善变
B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熟悉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离开
D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鄙贱:见识浅薄
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宣言 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B.臣所以去 亲戚 而事君者
C.吾 所以 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 而君畏匿之,恐惧 殊甚
10.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 相如功大——徒 以 吾两人在也
B.相如闻,不肯 与 会——不欲 与 廉颇争列
C. 相如廷斥之,辱 其 群臣——今两虎共斗,其 势不俱生
D.且 相如素贱人—— 且 庸人尚羞之
三、(9分,每小题3分)
唐子畏墓志并铭 [明] 祝允明
子畏死,余为歌诗,往哭之恸。将葬,其弟子重请为铭。子畏,余肺腑友,微子重且铭之。
子畏性绝颖利,度越千士。世所谓颖者,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髫中科第,一日四海惊称之。子畏不然,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其中屹屹①,有一日千里气。不或友一人,余访之再,亦不答。一旦,以诗二章投余,杰特之志铮然。余亦报以诗,劝其少加弘舒,言万物转高转细,未闻华峰可建都聚②。惟天极峻且无外,故为万物宗。子畏始肯可,久乃大契,然一意望古豪杰,殊不屑事场屋③。
其父德广,贾业而士行,将用子畏起家,致举业,归教子畏,子畏不得违父旨。德广常语人,此儿必成名,殆难成家乎?父没,子畏犹落落。一日,余谓之曰:“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若必从己愿,便可褫襕幞④,烧科策。今徒籍名泮庐,目不接其册子,则取舍奈何?”子畏曰:“诺。明年当大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勿售,一掷之耳。”即墐户⑤绝交往,亦不觅时辈讲习,取前所治毛氏诗,与所谓四书者,繙讨⑥拟议,祗⑦求合时义。戊午,试应天府,录为第一人。己未,往会试。时傍郡有富子,亦已举于乡,师慕子畏,载与俱北。既入试,二场后,有仇富子者,抨于朝,言与主司有私,并连子畏。诏驰敕礼闱,令此主司不得阅卷,亟捕富子及子畏付诏狱,逮主司出,同讯于廷,富子既承,子畏不复辩,与同罚,黜掾于浙藩,归而不往。或劝少贬,异时亦不失一命。子畏大笑,竟不行。放浪形迹,翩翩远游。扁舟独迈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蹔⑧归,将复踏四方,得疾,久少愈,稍治旧绪⑨。
其奇趣时发,或寄于画,下笔辄追唐宋名匠。既复为人请乞,烦杂不休,遂亦不及精谛。且已四方慕之,无贵贱富贫,日诣门征索文词、诗画。子畏随应之,而不必尽所至,大率兴寄遐邈,不以一时毁誉重轻为取舍。 (节选自《明代散文选》)
【注释】①屹屹:高耸出群的样子。②都聚:都市。③场屋:指科举考试的考场。④褫(chǐ):剥夺。襕(lán)幞(fú):襕衫和幞头。襕衫为古代士人之物,明时为秀才举人的公服,幞头是士人所戴的帽子。⑤墐(jìn)户:用泥土涂塞门窗。这里谓紧闭家门。⑥繙(fān)讨:反复研讨。⑦祗:只。⑧蹔:同“暂”。⑨旧绪:旧业。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没,子畏犹落落 落落:大方的样子
B.取前所治毛氏诗 治:研究
C.逮主司出,同讯于廷 逮:等到
D.大率兴寄遐邈 率:大概,大略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数岁能为科举文字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 子畏不然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 其父德广,贾业而士行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D.不以一时毁誉重轻为取舍 亦足以畅叙幽情
13.下列语句中,全都表明唐子畏“个性卓异”的一项是:( )
①殊不屑事场屋 ②褫襕幞,烧科策
③若勿售,一掷之耳 ④抨于朝,言与主司有私
⑤不复辩,与同罚 ⑥放浪形迹,翩翩远游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第Ⅱ卷(共111分)
四、(28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4分)
译文:
(2)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勿售,一掷之耳。(4分)
译文:
(3)且已四方慕之,无贵贱富贫,日诣门征索文词、诗画。(4分)
译文:
1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1).此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4分)
(2)“等闲”是什么意思?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通过此诗表达什的情感。(4分)
16.古文默写(每空1分, 共10分)
(1) ,谈笑间, 。
(苏轼《赤壁怀古》)
(2) ,尽西风, ?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3)元嘉草草, , 。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佳节又重阳, , 。
(李清照《醉花阴》)
(5)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五、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6-19题。(21分)
奇 遇
莫 言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我说:“三大爷,何必呢?”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
17.小说第二段对高密特有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请分析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答:
18.“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一结局在前文均有暗示,结合文本内容,请试作分析。(5分)
答:
19.对于文中的“奇遇”,有人认为寄寓了作者的一种批判和愿望。请结合文章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2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通过秋夜“我”一个人穿行在庄稼地里的趣味性的描绘,处处彰显出一种文学的品味、速写和张力。
B.“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一句独立成段,是想着重交代“我”当时无惧无畏的心理,所谓“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C.赵三大爷死了也要还债这一情节,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位长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D.小说构造了一个独特的客观存在的世界,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和现代社会融为一体。
E.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前面路上没碰到鬼,进村的时候反而碰到赵三大爷,“奇遇”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
七、(6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熟语有“先声夺人”“敢为天下先”“先下手为强”……强调的是“先”的优势;然而熟语又有“后发先至”“后来居上”“后发制人”……强调的则是“后”的优势。
一“先”一“后”,可以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与思考。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A(B.刹chà C.绮qǐ D.榈lǘ)
2.D(A.家具 B.走投无路 C.战栗)
3.B 【解析:白云苍狗: 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A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找,不退让。句中用为贬义,不妥。C 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现也指众多的平常人。与“许许多多”“朴实平凡”重复。D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4.C(C项用“既然”才能与下文的“就”构成上下句因果关系,用“从而”才能表现上下句间顺承关系;A项“行云流水”比喻自由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声等;B项“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D项“拒人于千里之外”形容人态度傲慢,不愿意和别人接近。)
5. D(A项“柳子戏”后的顿号改为逗号;B将括号移到后引号的后面;C项省略号多余,应该去掉。)
6. D(A. 不合逻辑,“警惕防骗防盗”把意思说反了;B. 成分残缺,在“利益”后加上“的行径”;C. 介词使用不当,把“对于”改为“关于”;语序不当,应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
7.D 8. B 9.D 10.C
11.A 【解析:落落:不在意的样子。】
12.A【解析:为:动词,写 ,创作。B然:代词,这样∕连词,表转折,但、但是。C而:连词,却,表转折∕连词,就、或不译。表承接D以:介词,因为∕介词,用来。】
13.C【②是作者的假设;④是仇富家子者所为。】
14.(1)“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所以”、“亲戚”、“事”、“徒”)
(2)我试着舍弃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事,如果没有中举(考中),我就抛弃它。(4分“捐”“为”“售”及句意2分)
(3)并且四方之士仰慕他,无论贵贱贫富,每天到他家索要文词诗画。(4分 “四方”“无”“诣”及语意2分)
15.(1)虚实相生。诗先用 “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实写自己离家时的豪迈和潇洒; 后用“灯前一觉” “江南梦”虚写所做的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此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寄寓自己的惆怅。
(2)“等闲”是指轻易、不放在心上。在与家人作别时能挥一挥衣袖就走,说明他离家时是满怀着希望和信心的,但是这些都是曾经的事。现在会梦回江南,醒来后却惆怅,说明作者通过此诗表达他在现实中碰壁后的忧愁、孤独与寂寞。
16题略
17.【答案】⑴写出了家乡月夜的'宁静幽美,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⑵以声衬静,写出了月夜的沉寂、冷清,渲染了阴森的气氛(3)为下文写“我”的恐惧害怕作铺垫。(每一点2分)
18.【答案】:(写到其中任意4点有分析即5分)
①“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一个“闪”字写出了赵三大爷的特殊身份。
②“穿得齐齐整整,离 我三五步处站住了。”迷信里讲,死人阴气重,不敢与活人阳气相接。
③“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只有鬼魂才能未卜先知。
④“我的钱不能用。”那是冥钱,阳间当然不能用。
⑤“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冰冷”一词也暗示了赵三大爷已成鬼魂。
⑥“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惊讶”一词也可知赵三大爷已成鬼魂。
⑦“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可见父亲内心的疑惧,暗示了赵三大爷已成鬼魂。
19.【答案】(1)通过赵三大爷死后还债这一情节,赞扬了赵三大爷的高尚品德,让人悟出天地间尚存着一种真情与至性。(2)作者采用了或者说模仿了《聊斋志异》中的构思与写法。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心怀鬼胎,其害甚于 鬼的人的批判;寄寓了作者希望人人都能与人为善的愿望。
(3)联系现实:(侧重于对现实社会中违背道德行为的批判)(每一点2分)
20.B,D【解析B:我一直都很害怕,D:构造的是一个主观感觉的世界】
译文:
唐子畏去世,我写了挽歌,前往哭得非常悲痛。将安葬时,他的弟子再次请求我给他写墓志铭。唐子畏,是我的知心朋友,没有他的弟子重请我,我也将会给他写墓志铭。
唐子畏天生非常聪明,大大超过一般的读书人。社会上所说的聪明人,几岁就能写科举应试之文,童年就能中科举,一天之内就能让天下人惊异而称赏他。唐子畏不是这样,他幼年读书,不认识家门外的街道,内心志向高远,好像有马一日能行千里的气象。他不喜结交任何人,我曾经拜访过他两次,也不回访(我)。后来的某一天,他拿着两首诗给我,卓异之志鲜明。我也拿诗回赠他,并勉励他稍加拓展胸怀,说到世间万物总要向高深细致发展,没有听说高大的山峰能建在都市之中。只是天是很高且不排斥外物的,所以能成为万物之根本。唐子畏开始认可,时间长了就和我在感情上非常投合,然而他一心仰慕古之豪杰,一点儿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
他的父 亲唐德广,从事商业却有读书人的品行,想依靠唐子畏兴盛家业,走仕途,回家教导唐子畏,唐子畏没法违逆父亲的意图。唐德广常常对人说,这孩子一定能成就美名,大概难以成就家业啊!父亲去世,唐子畏依旧不在意科举。一天,我对他说:“你如果要成就父亲的遗愿,应该姑且从事当前的事业(指科举);若一定顺从自己的心愿,就可脱去学宫服,烧掉那些科举书籍。现在白白地留名于学宫,眼睛不看那些书册,你到底如何选择呢?”唐子畏说:“好。明年,按理就是乡试之年,我试着舍弃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事,如果没有中举,我就抛弃它。”他就紧闭家门,谢绝与人来往,也不寻找当时人来请教讨论,只是找来先前学习过的毛诗和所说的“四书”,反复研讨琢磨,只求合乎时文之意。戊午年,前往参加乡试,被录取为第一名,己未年,前往参加会试。当时邻郡有一个富家子,也已经通过乡试,他仰慕唐子畏,同车一起参加会试。参加会试,二场之后,有人与富家子有仇,到朝廷控告,揭发他与主考官有勾结,并牵连了唐子畏。皇帝下诏,很快传到礼部主持的考场,命令被揭发的主考官不得阅卷,紧急捉拿富家子和唐子畏,并把他们关在诏狱。等到主司被捕,一同被朝廷审讯,富家子已经认罪,唐子畏也不再辩驳,与他一同受罚,被贬到江浙一带做掾吏,唐子畏没有赴职而是回了家。有人劝他稍微委屈自己,将来还会有任命的机会。唐子畏大笑,最后也没有赴任。放任自我,到远 方游玩。驾一叶扁舟,独自登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山,到东南一带观海,泛游洞庭、彭蠡。中间回归故里,后又漂泊四方,颇为自得。很久才稍微有好转,重操旧有学业。
他奇趣时有勃发,有时寄情于画,下笔总是追求唐宋名匠的风韵。受人请托以后,烦杂不断,于是画作也不求精神。并且四方之士仰慕他,无论贵贱贫富,每天到他家索要文词诗画。唐子畏总是随意应允他们。他对画不一定追求尽善尽美,大概他寄情深远,不因一时毁誉轻重而决定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