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力的分解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力的分解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力的分解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因此,力的分解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2:教学目标
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分力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作图并计算.
了解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
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和正交分解法.
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培养学生观察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3:教学重点,难点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2)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是(1)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2)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二 说教法和学法指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激学法,比较法,目标导学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及总结归纳等六种方法.对于学法指导主要是提供学生观察,思考,及尝试表达的机会.
三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了情景激学法.即创设了两个情境:其一,给学生演示细绳悬挂铁球并随着角度的增大而断掉的实验.其二,叫两名力气比较大的男生拔河,然后再成鲜明对比地找一名女生去拉绳子的中央结果却是一名弱小女子拉动了两个"大力士",我在课堂的引入部分设置这两个有趣的力分解现象,并不急于马上给学生解答.在课前设置这两个谜的目的是为了使课堂教学立即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在新课展开时,我主要采用了回忆,比较法.所谓回忆即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步骤.所谓比较即与力的合成进行比较,再加设计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加深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并引出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共识目标 质疑问难
我采用了目标导学法,即站在学生的角度针对本节内容的知识及重,难点提出了几个问题.使学生在本节课的前几分种就能够明确目标知道这节课是要去研究那些问题.以致于在听课过程中能够把握好重难点有的放矢.对于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把重点是放在这两个问题的探究上.即在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唯一解和在具体情况中怎样进行力的分解的问题.
3:联系实际 实践探索
由于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很少.这种先行理论后行验证的传统做法极大的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思想,采用了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尝试着对力的分解进行探索式教学.在这一部分我应用了演示实验法和分组讨论法.
对于第一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唯一解
首先:由我提出问题.
无条件限制时,力的分解是否有唯一解
已知两分力的方向,力的分解是否有唯一解
已知一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分解是否有唯一解
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学生让他们自选桌上的仪器进行实验探究.
一组学生让他们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理论探究.
两组学生探究结束之后各组分别找学生谈谈探究的体会,并对结论进行比较,师生一起总结.
对于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在具体情况中怎样进行力的分解 学生最难以把握的是力沿什么方向进行分解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层层创设情境让学生不断通过视觉和触觉去感知力的作用效果.
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塔吊的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做探究实验.即模仿塔吊设计一个简易的实验装置去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第一组:利用身边的器材细绳,铅笔.
第二组: 用圆规,钥匙串.
第三组:又分两人一组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器材进行探究.
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我在下面巡视并对实验设计进行指导.待实验探究结束之后每组请同学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感受.接着让全班同学利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拉力的作用效果.并选出各种不同的结论利用展示台展示给大家看,对各种不同结论逐一分析给学生听讲解错误了原因,正确的理由.
为了帮助学生强化依据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两分力的方向这一思想.在课堂上我又给学生演示课本上的一个实验装置(即通过在物体和挡板之间增加海棉来放大形变效果)让学生从视觉上去体会重力所产生的效果.
为了引出正交分解的概念,在教学中我仍然是抓住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举例分析.
先让学生将一本厚书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问学生有何感觉
接着再给学生演示实验.即在一端固定有钉子的长塑料板上用橡皮筋栓住一铁块让学生观察当塑料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逐渐增大的过程中,橡皮筋与塑料板有何变化
通过以上实验让学生从触觉和视觉两方面去感受斜面上重物所产生的效果.从而引出正交分解的概念.然后再通过课本上的例题定量地去分析重力所产生的两个效果.
(并强调垂直于斜面向下的分力并不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4:学有所得 开放探究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力的分解的应用.让学生意识到物理既源于生活而又走向生活.
为了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新知识,把枯燥的知识带到生活中去我又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去讨论.
公园的滑梯倾角为什么比较大
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很长的引桥
接着用多媒体展示实物给学生解释 劈的工作原理及拱桥的道理.再通过迷你实验室让学生去感受分力与夹角之间的关系.
最后呼应引入课题部分的两个谜.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知识储备可以自行揭开.
5:总结扩展 突出重点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具有唯一解的情况.
在具体情况中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分力的方向,然后再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两分力的大小.
6. 作业布置 开放练习
除了布置书面作业之外我还布置了一题开放探究题:要求学生设计一实验测量棉线的最大拉力.实验器材不限.但要求学生把实验设计的器材,步骤都写出来.
四 说板书设计
(一)分力 力的分解
1.分力
2.力的分解
3.有唯一解的力的分解
4.实际情况中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二)力的正交分解
(三)力的分解的应用
1.生活中力的分解的应用
2.分力与夹角的关系
五 说课程评价
本节课我尝试着采用了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层层创设情景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自己在课堂中只起设置情景,主持,激励和归纳总结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力的分解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本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分解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合成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设计流程图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视频播放)
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够容易把车拉动呢?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⑴复习力的合成,便于学生学习新课。 ⑵提出问题: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
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⑶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又如何呢?
这样设计是使学生明确已知一个力,如果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作出无数多个分力。
如果给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确定吗?
⑷探究Ⅰ(演示实验)
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
步骤一:倾角不变情况下,在小车上一大钩码,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
步骤二:在小车重力不变情况下,改变倾斜角,引导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用软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车重力压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显;用弹簧是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小车重力产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目的:让学生及时的应用知识。
⑸探究Ⅱ(分组实验)
设问:如图,大人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哪些效果?
[器材](每两个学生一套)台秤、木块(一侧面带羊眼)、夹有滑轮的支架各一个,钩码细线若干。
[步骤]
①把木块放在台秤上,如图,在实验记录表中第一行记录台秤的读数。
②用细绳一端与木块上的羊眼相连,另一端与钩码相连,并把绳子挂在支架上的滑轮上。保持滑轮的高度不变,增加绳上的钩码,在表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③保持钩码不变,改变滑轮的高度h,在表格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1 2 3 4 5 滑轮的高度 ── h1 h2 h3 h4 悬挂钩码的重力 ── 台秤的读数 竖直向上拉的效果力 ── 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明确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竖直向上拉物体的作用效果,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向前滑动。
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结论: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后,根据几何知识就能计算分力的大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⑹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①呼应新课引入(视频播放)
设问:为什么人从绳子中间拉车时更容易把车拉动呢? 为什么将绳子逐渐拉开时,绳子会断呢? ②动画演示。
设计意图: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同时使用动画演示,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⑺小结与作业 小结:
①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②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布置作业:70页的第2、第3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⑻板书设计:
①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②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③分力可以比合力大。
设计意图:把整节课的重点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一目了然。
力的分解说课稿3
1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是在前五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依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强化矢量运算法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只学习了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学生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了学生的认知断层,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是: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
2 教学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三维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②能力目标: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德育目标: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3 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验体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其指导思想是请“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从理论深入到实际。其操作策略是:①问题学生提。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②认知准备。注重学生认知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这堂课前的认知准备分两个层次,一是浅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如分力、力的分解概念等;二是深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击中要害,抓住关键。③学生体验、感受,形成直觉思维,能突破难点,同时留下深刻印象。④巧用评价,激活学生内动力。采用师生情感共鸣、配合默契、体验成功的内在激励方式,从深层、长久、公平的角度,请评价内化为学生内动力。
4 学法指导
①引导学生质疑。质疑在不好理解处,质疑在不好分析处,质疑在不好掌握处。②提供思维策略。用实际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③教给分析方法。实际效果分析法,等效代替法。
5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自主探索
①课前一天晚自习,引领学生学会预习,给足他们自主探索的时空,请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走进课堂,提高合作、探索学习的有效性。②提出问题(书面)教师汇集、列序。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里有一个钩码,可用一根细线提起,可用两根细线提起,哪种情况细线容易被拉断。演示用一根细线提起来,再把此细线穿过钩码,两端上提分开,细线断了。以此激活课堂。
3、共识目标,质疑问难
同学们预习后提出了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展示教学目标、展示经教师筛选、排序的问题,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4、循疑而进,问题解决
①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属表征问题,学生在书上勾画(多媒体展示)。
②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请学生回答:合力可等效代替两分力,那么两分力就可等效代替合力?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语言加工)。从而领会分力与合力的关系:等效代替不能共存。”
③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确定的解?
请学生画,同桌讨论,看教材上图1—29。引导学生总结: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两种情况有确定的解。(这不是重点,欲放即收,决不越俎代疱)。
④在具体问题中怎样进行力的分解?
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分解?实际效果怎样定?分力方向如何找?分力大小如何求?
例1 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请把F分解。
长胶板两端搁置,中间放一木块,用斜向上的力拖木块。运动一段位移,请学生观察此力的效果:长胶板弯曲程度减小,木块水平起动(可多媒体展示)。
讲清三个层面:①没有沿F的方向起动,说明没有沿F方向的效果,因为有两个效果,所以要分解。②胶板弯曲程度减小,即“垂直上提”和“水平起动”两个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③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接着计算求解(以上用动画展示,绝不在数学上花功夫)。
例2 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其重力产生的效果怎样?
先请学生把教材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觉?再请学生分析、作图、计算,教师巡视、纠编,找出做得好的通过实物展台请学生观看,作出评价。最后,实验验证:橡皮绳一端系方木块,另一端固定在倾斜的胶板上。
观察重力的效果。抬高胶板,使倾斜角增大,观察重力的两个效果的变化情况并与求解的分力表达式对照。请思考:斜面上的情况,重力一定沿斜面分解吗?怎样分解?如图2,把重力G分解为垂直档板的F1和垂直斜面的F2。
5、联系实际,实践探索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拖拉机拉耙来耙地,车辆上桥、下桥),深挖教材的编写规律。讨论: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小倾角?
6、回顾反思,学有所得
同学们,依据上例的解题过程,请你总结力的分解的方法:①根据实例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②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
7、思维策略,巩固训练
①如图3支架,绳子对O点的拉力产生什么效果。
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手伸直拿住竹杆的一端,另一端插在腰上,在手握处挂上适当重量(50N)的水桶,请他谈谈感受。同桌的同学,一人手叉腰,另一人使劲压,互相交换做,这种自我感受、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印象深刻。
教师展示分解过程,讲解分解方法。创设问题,不知ΔABO的角度,怎样计算分力大小呢?造成认知冲突,提出作图法求解,教师讲解此法,使本节课有整体建构。
②同学们,一根线和两根线悬挂同一砝码,两根线的张角较大时,易断!知道为什么吗?多媒体展示画好了的几幅力的分解力,可得出结论。
8、总结扩展,突出重点
①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②在具体情境中用实际效果去分解力;③分力的大小可计算、可作图。
9、作业布置,开放练习
①观察身边的力的分解实例;②书面作业。
力的分解说课稿4
高二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力的分解》是司南版必修1第五章"力与平衡”第2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在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来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为后面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做准备。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分力、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正交分解;力的分解的应用。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理解力的分解要以该力作用的实际效果为根据
3。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计算分力
4。掌握力的正交分解
5。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力的分解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教学的难点是:力的分解方法及其应用。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合成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并通过演示实验来强调力的分解应根据实际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给出实例。扩展到力的正交分解;通过作图法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应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演示实验、讨论法、归纳总结和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复习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分解的概念,强调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进而让学生探究力该怎样分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作图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利用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日常生活现象(手提箱子、两人提一桶水等)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进行复习力的合成等有关知识,并进行对比,引出分力与力的分解的概念。
2。新课教学:
通过引入,教师讲解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使学生对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力的分解中,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由一个已知力求它的分力,如果没有其他条件的限制,可以得到无数组解。通过一个迷你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指出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通过演示实验来进一步强调力的分解应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根据一个力实际产生的两个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是帮助他们掌握力的分解的关键。因此,要多举例(如图5—17),多演示来帮助学生强化这一思想。
选择力的正交分解作为实例,并结合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分析正交分解后的分力与原来的力的关系,并用三角函数表示出来。教师举例:用作图法进行力的分解,作图的原则与力的合成相同。学生作图,教师指导、分析,使学生更加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讲解课本87页的例题,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解,并结合平行四边形定则,注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理解本节的内容。
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力的分解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结合本节知识,让学生讨论、举例生活中有关力的分解的应用。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