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学“忽视”,提高教学质量
沉苍由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警惕教学“忽视”,提高教学质量
警惕教学“忽视”,提高教学质量文/王孝芳摘 要:鉴于当前初中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课堂效果甚微的现象,教师认为,根源在于平时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学上的“忽视”,需要教师警惕这些“忽视”,从而得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词:数学活动;直觉思维;生活经验;教材阅读;循序渐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作为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为什么大家关注这个问题呢?这与课程改革有关,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学生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了,动起来了,但实际效果并不都十分理想。我也看到不少课堂教学追求独特新颖的教学特色,虽然在某些程度上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效果不佳。我也曾试图在课堂教学中改革过,但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概念、公式、定理等,讲了许多遍,学生还是不能完全正确地应用,甚至也听到学生这样说:“老师你一讲我就懂,可自己做题时又什么都不会。”为此,我深入调查,究其原因发现根源在于平时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学上的“忽视”,需要我们警惕这些“忽视”,从而得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一、警惕忽视学生的数学活动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都有一个数学活动,它通常是引导学生应用本章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然而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一种是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只想结束新授知识,忽视教材中的数学活动,或视而不见,或粗略带过,认为搞不搞对学生的学业没有什么影响,题海战术、丰富训练才是数学教学的法宝;另一种是数学活动课内容虽然存在,但由于没有具体的活动方案,不知道如何科学设计,逮到什么搞什么,脱离了课本,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增加了这些数学活动课内容,是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是很喜欢这些数学活动的。比如,在第二章《有理数》中,发现让学生一味去做有理数混合运算题,学生感到乏味又疲惫,突然最后来一个“算24”的活动,课堂上可采取比赛性质的游戏活动,学生顿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课堂上学生思维变得活跃,甚至争论激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巩固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可喜的是,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后还玩起了“算24”游戏,由此可见,这个活动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影响之大。因此,教师不能忽视数学活动,要透彻地分析活动中的问题,合理设计这节活动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引导、耐心辅助,让学生的思维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多个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也清晰明了,教师最终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二、警惕忽视学生的直觉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人们对各种事件作出判断与猜想离不开直觉,甚至可以说直觉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数学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是人们对生活现象与世界运行的秩序直觉的体现,再以数学的形式将思考的理性过程格式化。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直觉。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天真活泼,对新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强,表现欲强,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逻辑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时就要靠学生的直觉思维。这在几何证明过程中就能充分体现。在初中一年级开始接触几何时,学生往往凭自己的直觉去发现几何图形的特点,这就要鼓励学生凭直觉勇敢地去探索,然后将思考结果过程化,即得出证明。如果教师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把证明过程过分地严格化、程序化,学生只是见到一具僵硬的逻辑外壳,直觉的光环被掩盖住了,而把成功往往归功于逻辑的功劳,对自己的直觉反而不觉得。学生的内在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得不到思维的真正乐趣。《中国青年报》曾报道:“约30%的初中生学习了平面几何推理之后,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数学教育者的重视与反思。笛卡儿曾说过:“在数学推理中的每一步,直觉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就好似我们平时打篮球,要靠球感一样,在快速运动中来不及去作逻辑判断,动作只是下意识的,而下意识的动作正是在平时训练产生的一种直觉。”可见,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是离不开直觉思维的培养,课堂上“跟着感觉走”这句话蕴涵着直觉思维的萌芽,还有诸如:数形结合、归纳猜想等,也对渗透直觉思维的发展大有裨益。三、警惕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我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有了自我的基础、经验后,才能激起学习兴趣,继而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运用数学知识去研究、去思考,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产生源于生活。有一些应用题中,经常会碰到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例如“用方程解决问题”中有这样一例题:一件夹克衫按成本提高50%标价,再以8折出售,结果获利28元。这件夹克衫的成本是多少元?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下子摆在学生面前,学生肯定无从着手,正确率很低,即使老师列出方程,学生还是难于接受。原因在于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生活经验。弄清成本、利润、售价、折扣率等经济方面概念的含义是正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因此,课堂上先要给学生灌输这些知识。不妨在此之前先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可以这样一问:如果一件衣服的进价(即成本)为100元,然后你把它以120元的价格售给别人,那么你能获得多少利润呢?同学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20元。”借此,继续问:“这20元是怎么算得的呢?”大家的回答:“120-100=20元。”由此,学生就能得出:利润=售价-进价(即成本)。关于问题中还出现“标价”两字,可以向学生这样解释:定价就是商品的标价,如果一件衣服成本为100元,现要以20%的利润标价,然后再打九折出售,那么它的标价就是100×(1+20%)=120元,售价就是120×0.9=108元,最后获得利润108-100=8元。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成本、定价、售价及利润这些名词含义后,再让学生去列出上述问题的方程,正确率肯定提高许多。类似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数学问题还有许多,如,银行利率问题、工程问题等。在这类问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是否有这些生活经验,要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深入问题、解决问题。四、警惕忽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初中数学教材的阅读是初中学生学好数学的一项基本功,这些数学阅读过程能帮助学生对数学语言符号(文字、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形成灵活的语言转化能力,进一步使学生适应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抽象化等特点。根据我平时的调查了解到,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没有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直到解答习题遇到困难时才翻阅例题,期末复习时也不会全面阅读教材,平时能反复钻研教材的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导致学生解题格式不规范,甚至连最基本的公式也没掌握。如还有学生会出现(a+b)2=a2+b2这样的错误。如果在学习这些公式时,教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钻研教材,学生完全懂得(a+b)2=a2+2ab+b2的道理,加上反复的练习巩固,是不会出现这类错误的。因此,要经常教育学生重视对课本的阅读与钻研,讲清它在提高学习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上,一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甚至钻研教材,最好还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教师提问疑难,再通过举例、复述、解释有关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必要时还可让学生当堂朗读有关定义、定理及重要语句,同时应通过回答、板演等活动检查学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情况,最后教师再总结概括。此外,在单元复习或期末复习前,更应组织学生系统地复习课本,这时对学生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要指导学生对有关联的概念、定义、定理等进行对比分析和概括,真正达到复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整式的加减”这一节内容时,课堂上先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认真阅读教材,同时思考这样问题:(1)整式的加减实质是哪两个知识的应用?(2)认真钻研教材上的例题,它们给我们计算整式的加减时提出了哪些注意点。如果学生能够靠自己去发现新授知识的重难点,再加上老师适当的指导,必定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五、警惕忽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循序渐进性要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就是先要把概念掌握好。教师如果忽视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概念,不能把握准概念,不能灵活运用概念,这就形成教学中的一个误区。教师要了解一下学生的基础知识,根据这些基本知识慢慢推导出相近似的知识点,使知识和知识之间能很好地衔接和过渡,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基本知识,解答万变不离其宗的试题,从而适应学生学习特点,循序地、阶段性地进行概念教学,把握好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切圆和外接圆的过程中,先从最特殊的正三角形讲起,推导出解题方法,然后到等腰三角形,最后推出一般三角形的解题方法。如果一开始就从一般三角形讲起,学生肯定会不好理解,但是从特殊的正三角形开始,可以运用的特殊量比较多,就比较容易理解,再一步一步由特殊推导出一般,整个过程就特别明了、易懂。教学中的“忽视”是教学过程中频频发生的现象,以上只是本人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的几个“忽视”的一些看法,当然可能还存在其他许多“忽视”,但只要我们能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去发现“忽视”,然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警惕“忽视”,这在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