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何必等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人才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目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中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课程内容陈旧空泛、教学方式单一老套以及教育实践薄弱等问题。高师院校可以从明确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完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强化教育实习等方面,积极创新和改进教师教育。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问题与对策中图分类号:C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2-0101-02进入21世纪,国家正在逐步实现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改以来,改革和发展赋产教师教育以新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方法,同时,也明确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方向。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多年来,我国高师院校立足于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一、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长期以来,职前教师的培养只注重学术性,着力去培养“有学问”的教师,而忽视了教师职业的专门性和师范性。目前,各高师院校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学科知识为主,不论是从科目的设置,还是从各门课程的内容,都过分注重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偏重于按学科专业模式来培养教师;单纯强调学生对所任学科领域知识的系统掌握,忽视学生作为准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培养;只注重了“教什么”的问题,对“怎么教”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样一来,导致学生的专业培养口径过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和综合能力欠缺,致使培养出来的未来师资没有足够的教育专业素质,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多数高师院校的课程由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个模块构成。虽然在课程中也有选修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但份额配比在主体结构中极为有限。总体看,对于体现“教什么”的学科专业课比例约占总课时的70%~80%,而对于体现“如何教”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等教育类课程比例低于总课时的10%。加之教育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三个板块之间缺乏统一整合,致使学生对课程的价值取向失衡,学生重视的只是学科专业课程。这种不合理的结构,特别是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育专业课程比重过低,大大削弱了教师的教育专业训练,使职前教师教育特色不明显,不能适应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要求。3.课程内容陈旧空泛从课程内容上来看,无论是学科专业课程还是教育类课程,都没能很好地反映当今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师范生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了解甚少;理论课程过多,缺少可操作性课程,且内容繁杂,学生课程负担过重;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学生所掌握的只是一些公共知识,一些抽象、呆板的概念和原则,缺乏对实际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个体化的实践性知识的关注。此外,教育科研内容欠缺,也不能适应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以及研究型教师的发展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人教育理念要求中小学师资能为学生提供应有的人文科学知识,以保证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审美和人格的形成。但是,目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在人文科学知识内容的设置上仍显薄弱,师范生的人文素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4.教学方式单一老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在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不仅受他们的教育观念、工作动机和所处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和他们所受过的教育方式有关。目前,职前教师教育基本还是采取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灌输为主的培养方式,学生处在极其被动的地位。由于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手段单一,使学生对于新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缺少了解和体验,也缺少尝试。这样的教学难以培养师范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也使得师范生缺乏对新的教学方式的认识和体会。5.教育实践薄弱教育实习是为使师范生获得教育体验和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和提高其从事实际教育工作的能力,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师范生到教育的第一线进行观察、参与和实际练习的专业教育活动。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的教育实习存在着实习时间短、实习指导不力、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实习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育实习难以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和生成个体化的实践性知识;也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职业价值、认同职业规范、检验并生成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难以有效地提高未来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实践薄弱已成为教师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二、改进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对策1.明确培养目标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教育需要的合格的师资。这一培养目标,强调人才的高素质和广适性,具有宽口径、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人才特征。要实现这一目标,高师院校就要重新厘清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努力使教师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过于注重学术的狭窄定位;注重培养突出教育专业特色,树立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的意识,使所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都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够引领和推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2.优化课程结构基于上述课程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压缩学科专业课程比例,加大通识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比例,从而更好地体现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和教师发展的全面性。课程开设要反映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切实增加体现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如个体差异的处理、指导学生心理健康以及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等课程;同时,注重师范生的实践性课程的设置,注重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使其公共知识和个体知识实现完美结合,使师范生毕业走出校园后能很快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生力军。3.完善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注重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要引导学生认识学科前沿,帮助学生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同时,适当增加各种职业素质培养与训练的内容和材料,比如“三字一活”训练、双语训练、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学法训练、说课训练、现代教育技术训练等职业技能培训与实践。其次,应增加教育科研方法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教育科学研究。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以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为毕业后指导研究性学习和开展教学研究打下基础,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应成为研究者的新要求。再次,增设人文课程。开发具有民族性、传统性与本土性、现实性相统一的课程资源,汲取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外历史和现实的政治事件以及社会文明、科技动态、著名人物介绍等内容,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改进教学方法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开发课堂教学这一丰富的教育示范资源。应大力提倡和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使师范院校的课堂生动活泼起来,也使师范生对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有所体验;并重视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尽早接触基础教育实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手段改革中,要大力促进现代信息网络教育技术的使用,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促进学科课程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同时,积极开展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培训,建设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5.强化教育实习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重要的专业活动,作为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平台,应切实发挥其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当前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点人手加以改革:增加实习时间,同时增加学生见习的机会和时间,并将其分散到各个学期中进行;进一步拓展学生实习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习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建设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发展师范院校与中学的伙伴关系;充实教育实习教师的力量,加大实习指导的力度;提高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培养其实践性知识获取的意识以及主动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自觉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