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途径
悦缘由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途径
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途径口张字 肖凤翔摘 要: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生活面临挑战、心理承受煎熬成为他们前进的障碍。职业教育的平民性和公益性使救助他们成为可能。通过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及相关机构提供职业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其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促使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生存境遇;救助途径作者简介:张宇(1987-),女,河南渑池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肖凤翔(1955-),男,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0)34-0031-0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一个由“80后”“90后”等年轻人组成的特殊群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来指称这一特殊群体。在全国2亿多外出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到60%以上。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上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很大差别。但同样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境遇却更令人担忧,救助他们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境遇生存境遇即人类生活的整体境况和遭遇.包括生活状态,精神,心理等因素。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境遇是有效救助他们的前提和基础.从其生活状况及心理状况来分析或许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一)生活面临挑战1.居所不定。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大导致居无定所,这与其自身特征密切相关。首先,就业期望值高与职业技能水平低的不相适应造成他们继续寻求新的目标和方向。其次,物质和精神的高要求与现有的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实现迁移机会少相差甚远使他们选择继续漂泊。第三,自身的工作耐力低、适应性较差与职业期望之间的不相符使他们只能选择“寻求下一个城市”。有数据显示,他们中流动次数为两次及以上的占到83.1%.流动频率为一年及以上的仅占2.7%.这有力地证明了这个群体“吉普赛人”式的“漂泊”的生活轨迹。2.生活拮据。近几年农民工工资有所增长但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据调查,2008年农民工工资平均每月1156元.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平均每月1016元,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依然较低。由于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及价值观都以城市为坐标——注重生存质量.即不仅要提高物质生活质量,同时也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这样剩余的工资就难以支撑其成长性技能的获得.他们只能从事低收入的工作。另外,他们的就业岗位缺乏稳定性,经常会遭遇摩擦性失业,且失业期限无法预料。因此,他们依旧要面临生活拮据的困境。3.情感孤独。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他们中未婚的比例高达77.2%.处于18-30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恋爱择偶的黄金时段。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受城市新思想、新观念的濡染他们已经开始立体、全面地考虑其择偶标准,重视感情的质量,对感情的期望较高。另一方面,他们窘迫的处境自然不会受到城市女性的青睐,同时在“梯度择偶”法则的效应下.一些同样来自农村“曾经的战友”的打工妹好高骛远,一致向“钱”看或一致向“城”看,致使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步人大龄青年的行列还是单身,家人着急,自己无奈。处于恋爱的季节,爱情是他们最需要的情感类型,却受到过多的抑制,因此,很难形成有效的压力分担机制、心灵创伤的消弭机制和生理压力的消解机制.致使他们在黄金般的年龄独自承受情感孤独。(二)心理承受煎熬1.职业期望高与职业声望低引起的心理落差。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各种职业所做的主观评价,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最早提出。中国社会学学者李春玲在其理论的影响下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当前中国社会.决定人们声望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教育、收入、权力、就业单位性质以及是否从事受歧视的职业。新生代农民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平均为9.75年,大多从事城市人不愿做的高强度、收入低甚至有身体危害的建筑业与制造业之类的工作。这给他们带来的不是收入水平的提高亦不是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是来自外界的歧视和排斥。他们曾是家人的骄傲.有着极高的职业期望却遭遇较低的职业声望,这极易造成他们的心理落差,影响健康心理的形成。2.对城市的向往与市民的排斥引起的心理冲突。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受到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的报刊、广播和影视的影响,接受了多元化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对城市生活产生极大的认同感。但却受到城市人的漠视甚至歧视。城市人认为他们素质低,不讲卫生.所从事的工作“低级”等这都深深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对城市文化的强烈渴望与城市人强烈的排斥使他们产生较强的心理冲突,导致他们自卑情绪激增。3.家庭的温暖与城市的孤独无助形成的反差引起心理封闭。新生代农民工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大多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从小受到来自家庭的百般宠爱,衣食无忧。他们进入城市后,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一切事务都需要自己处理,缺少感情上的依赖与寄托.这就容易引起他们对家庭温暖的怀念。同时,受所从事工作的性质的影响,他们经常会产生委屈和不满情绪,这种情愫无人诉说便容易引起他们孤独无助的心理。家庭的温暖和城市的孤独无助形成的强烈反差造成他们心理封闭,影响健康性格、人格的形成。4.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引起的心理失衡。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是新生代农民工得到尊重和认可的前提.但现实中他们的各项权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首先,就业权受限制,许多企业和地方在户籍制度的影响下剥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权和自由择业权。其次,劳动报酬权受侵害,主要表现是同工不同酬和企业拖欠甚至拒付工资。第三,休息休假权得不到保障。农民工劳动超时十分普遍.29.6%的农民工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72.5%的农民工每周工作7天。四,劳动安全缺失。安全保护品及必要的安全培训缺失致使其职业发病率和工伤事故发生率增加。第五,社会保障权缺失。户籍制度的壁垒使他们不能享受同城市人相同的医疗、失业、住房、教育等社会保障。5.“非工非农”身份边缘化引起的自我认同危机。调查显示: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属于工人群体,定位为产业工人,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身份,他们对农民身份普遍没有认同感。而他们的工人身份却并没有得到城市人的认可。一是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存在.他们是工人角色但依旧属于农民身份.二是他们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且经济收入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把他们拒于城市之外。同时他们又不能退回农村成为合格的农民。首先,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准备和能力:其次,他们从小接触城市的大众文化不愿回到农村。于是,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背离使新生代农民工陷入了“非工非农”的自我认同困境。二、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价值和可行性(一)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价值首先,从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角度讲。物质上,职业教育可使其拥有一技之长,提升就业能力,从事科技含量较高、较体面的工作,从而提高其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不仅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也可帮助家庭分担经济压力:精神上,职业教育的救助可促进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有效处理工作、生活、感情中面临的挫折和困难。职业教育救助还满足了他们继续接受教育的愿望.提高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业务水平与技术技能,赢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其次,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可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促进各行各业顺利运转和经济高速发展: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心灵得到安慰,从而安心工作。近几年,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事件屡有发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罪犯有74.7%在犯罪前无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这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的救助可以缩小他们与城市人在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别,为顺利实现城市化打下基础。(二)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可行性首先.职业教育具有平民性决定其应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教育的范围。现代著名教育家陆费逵认为职业教育可以救国救贫.是“劳心”和“劳力”者的桥梁.可使他们具备谋生的技能与知识,还可以培养其高尚品格。同时中共中央领导人也多次提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对象不可选择,面向社会生产中的任何人——不论年龄、学历、性别、种族等。受普通教育选拔性与筛选性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文化水平和职业水平较低,其处境异常艰难。要改善当前的生存状况,他们必须通过教育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力。职业教育的平民性满足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愿望,有利于提高其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其次.职业教育具有公益性决定其必须救助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公益性体现在:从教育提供范围上看具有全体性,从教育结果看具有利益性。也就是说,一方面救助他们是职业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救助他们可以更好服务于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长,条件差,技术含量低,工资待遇低”,生活处境令人担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为他们服务。另外.他们可通过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技术技能,增加知识储量,提高综合素质,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从昨日“廉价的劳动力”发展成为受过良好资质培训的“明天的工作人员”。这样必然能够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经济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三、职业教育救助新生代农民工的途径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实施救助,职业教育必然要在与社会劳动力需求结构进行良性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使他们更好地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政府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1.新生代农民工输出地政府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新生代农民工输出地的职业培训应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其综合素质上。综合素质的提高能使他们以正确、健康、积极的方式处理城市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高综合素质应接受的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法律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减少侵权事件发生:安全教育,提高他们对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的警惕性.确保人身安全;职业道德教育,确保他们遵守职业规范,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提高职业操守以达到“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卑与困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通过综合素质教育促使他们更快适应城市生活.提高其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2.新生代农民工输入地政府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技术技能教育。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了解职业,认识自我,以利于他们对未来职业或现有职业做出准确客观的判断与定位。第一,认识自我。指导教师可通过谈话、观察、调查、访问等方式全面了解他们包括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对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之在择业中趋利避害,选择利于自我价值实现、满足自我需求的行业或岗位。第二,了解职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整理本地区的各种职业信息.供其在择业时参考。这些信息包括职业性质,工作环境,职业机会与范围,职业限制,为就业而提供的教育课程计划及课程的学习时限、费用等。这样,他们在择业时便会目标清晰明确,不至于“盲从”和“盲动”。政府提供的职业技能技术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动脑相结合”,采用工学合作、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践能力,促进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另外,激励他们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发现.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不仅提高其学习效率也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提高就业能力,更好地投身于城市建设中。(二)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应包括岗位及相关技能培训,职业文化培训和必要的心理指导。相关技能培训使他们能更快进入工作状态,适应工作岗位,提高工作效率。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与引导,能够增进他们对单位的职业文化认同,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及职业规范的自觉体认和自愿遵从,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职业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他们在从业初期阶段常常会因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产生心理问题.轻则会产生对人对事的厌恶情绪,重则会造成心理障碍。岗前培训对他们进行有效地心理指导有助于他们渡过“心理危机期”.树立其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在岗培训相对于岗前培训更强调“提高”和“增进”,因此不应停留在一般的职工培训上,而要着眼于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在进行在岗培训时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培训目标的设置、培训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培训时间的安排等以提高培训的效率和针对性。同时,在岗培训也应该对其进行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修养等方面的教育以增强其自身的创新性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三)职业院校或机构实施转岗和创业培训转岗和创业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是一个重大的人生选择,是他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重新规划。职业教育对这一群体的教育和培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对转岗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要为其自信心的树立、综合素质和相关技术技能的提高提供服务。他们选择转岗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所以职业教育应该帮他们树立自信.正确对待当前问题,合理有效地处理所面临的困难。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可以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应变的能力,增加成功的筹码。为他们所提供的课程,职业学校不仅要保证理论上的充实性,也要促进实践上的高效性.确保他们接受到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训,学到精湛的技术和娴熟的技能。通过提高其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及心理素质,不断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和城市适应力。2.创业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技能,更需要具有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交往协调能力等。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综合能力相对欠缺,增加了技术技能培训的难度。因此,首先,职业学校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创业途中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其次,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综合性和广博性,开阔其视野,增加其知识积淀。另外,国际劳工组织(ILO)可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SYB的创业培训,使其经过培训后能够增强创业意识:形成相对完善、合理的企业构想:对企业可能面临的市场环境有理性的认识且能够正确进行评估。据悉,劳动保障部和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实施3期,培训合格率在90%以上,创业成功率达到60%以上,为社会新创造就业岗位近200万个.平均一人创业带动近5人就业,显示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创业培训 “以一带多”的倍增效应可以帮助更多农民工改善其境遇,提高其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的特殊弱势群体,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职业教育的平民性、公益性使之有优势更有义务对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受我国的户籍制度和封建传统遗留下来的等级制度的深重影响.要从根本上救助他们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与援助。参考文献:[1]国务院研究室编,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4-5.[2][4]符平,唐有财,倒“U”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史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9,(12).[3][10]杨春华,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0,(4).[5]长子中.“农二代”的婚恋难题一情感缺失背后的制度困境[J].人民论坛,2010,(2).[6]彭茂清.新生代农民工对培训内容的新需求解读——基于社会学视角[J].职教论坛,2010,(1).[7]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和市民化[J].人口研究,2010,(2).[8]张志胜.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叨.求实,2007,(1).[9]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国民待遇和社会公正问题[EB/OL].http://www.chinareform.gov.cnlgbsalaryl2005-09/27/cotent_87139.htm.[11]中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服务网.全国创业培训经验交 流暨“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中国项目总结大会在京召开[E B/OLl.http://www.cettic.cn/shuanti/2009/1Oyears/con-tent/2008-04/09/content_1 84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