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学会学习
往日由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学会学习
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学会学习文/蔡荣花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层次地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口说理提问,动手书写操作,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做数学”当中都能得到发展。关键词:自由表达;动手操作;说理提问;板演新课程改革给数学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也给全体数学教师带来了挑战。那么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应把什么留给学生呢?教育学家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现在的教就是为了学生今后的自学。这就需要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重视认知目标的完成、能力的训练、情感意志、态度观念以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层次地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信心、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学会学习。一、为学生创设自由表达的空间新课标中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有许多教师对所授知识,尤其是遇到重难点时,生怕学生有所闪失,总是一讲再讲,以为这样反复强调,学生就能牢固掌握,就会忘不掉。教师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其实那样做,是缺少对学生心理的一种顾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就是毕业以后很多年,学校里教的东西渐渐忘了,还有一些东西是忘不掉的,忘不掉的东西才是教育。”课堂中缺少了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才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厌烦与倦怠。对于学生来说,不易忘记的应是在愉快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经过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经验。所以,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开拓学生“说”的空间。例如,一年级《时分的认识》的教学,现在的一年级学生从小就见过各种钟表,钟表的认识应该是建立在学生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只是缺乏系统地归纳与整理性的学习。如果课上教师还是从老一套的教学方式出发,拿着一面钟从钟面形状、数字、时针、分针滔滔不绝地介绍着,我想学生肯定是不爱听也不想听,心中都会想:老师,你说的我都知道了。把你说的时间让给学生,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以“小朋友们,对于钟表这个朋友,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用你带来的钟与你的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一年级那些爱说爱表现的孩子定会给你意想不到的结果,作为老师,只需在学生交流表达时适时地给予引导、梳理、质疑、纠错,一堂课也许会有些闹哄哄,可学生快乐,学生爱学。在自由表达中学生将生活经验中认知不足的知识得以补充、延伸,何乐而不为呢?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尝试着改变过去的“滔滔不绝”。例如,复习旧知时,变老师“倒片子”为学生独立整合;探索新知时,让学生猜、议、评,教师在关键处、疑惑处、转折处再加以点拨;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中有人能回答的,尽量让学生来回答,教师不包办代替;巩固、小结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梳理归纳,畅谈学习心得;作业与试卷评讲时,尽量让学生自己思错、评错、纠错。实践告诉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把握得好,精讲比多讲收到的效果确实要强。二、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空间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的演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固然重要,但教师在教学时,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把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设计成学生探究的实践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一课的教学,一些教师只是用课件播放不规则物体在透明容器中上升或下降时的画面,或在讲台上自己自编自导地演示一番,然后得出结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容器底面积乘水上升的高度(或水下降的高度),这样的教学学生只能是生搬硬套公式化计算,学生的创新意识直接被抹杀,注重学生去经历数学思想与活动体验过程这一重要教学目标只流于形式。将可行性测量方案留给学生去设计、去创新,课前做好充分的学具准备,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在课中用准备好的用具,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践体检,在直观的操作中感受“等积变形”思想及方法的应用,这才是行之有效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又如,教学“圆锥的认识”时,有位教师教学“圆锥体体积”,先让学生分组实验,给各学习小组学生提供的学具不一,特别安排几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一组是等底不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一组是等高不等底的圆柱与圆锥,一组是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在实验后让学生各组互换使用并比较学具的特点,发现问题所在。一堂课后,学生对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3倍关系印象极深。在实践应用中极少出现计算圆锥体积漏乘三分之一的现象。记得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说得好:“我听见了,我忘记了,我看见了,也忘记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www.ixbw.com)让学生主动进行实验就必然开放了课堂,形成张扬学生个性的氛围,就能展示出学生不同的体验和困惑,真正形成学生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切身体验。三、为学生创设提问的空间“问题”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课堂质疑在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新课标对四基要求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如何激励学生,调动他们敢于也乐于提问题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如,在上《利息》这一课时,我先创设了淘气存款与取款的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咦,淘气一年后取出的钱怎么多了呢?这多出的钱怎么计算得来的?同样多的钱怎样存利息会更多呢?”看,学生提问真到位!个个直指知识要点。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老师,书上讲存款既利国又利民,我认为只利民不利国,因为国家派银行替我们保管钱,不但没有收保管费,反而贴利息给我们,这哪儿是利国呢?”这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与这节课要学习的利息计算没有多大联系,实际这一问题与利息的意义相关,对理解利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先肯定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课本、敢于提问的精神,接着我就拿这个问题反过来问学生:“这是怎么回事呢?银行只办理存款业务吗?存储与借贷的钱都用在哪了呢?”让学生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并适时通过课件补充了相关知识,解答一些疑惑,课后学生对利息、利率的意义了然于心。因此,要想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就要努力让学生有“胆”敢问,减少课中“对不对?”“是不是?”这样一类徒劳提问的时间,给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四、为学生创设板演的空间板书是教师运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和图表来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对于准确地表达和理解知识、加深记忆、使知识结构系统化,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着积极的作用。很多教师认为讲台与板书应是教师独领风骚的领域,其实这一理解是错误的,在数学课上,学生板演也是学生展示自我、自主学习的一种交流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能被老师请上台板演,哪怕只计算一小题也是无上光荣的,而对于坐在下面的学生,此时最想做的就是发现上台同学的错误,只要一有同学被请上台,其余同学将会积极思考问题,以稍快的速度,较为准确地答题,来与台上同学比较,发现问题,还会小声地与同桌交流意见。因此,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板演的重要性。很多情况下,教师少写而让学生多写,并学会尊重学生的板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在一次省课题年会中有幸聆听了名师吴正宪的一堂课《搭配中的学问》,吴正宪老师给学生多次创设了板演的机会,学生中有用线段图的,有画各种实物图的等。直观上,板书乱七八糟,打乱甚至挤掉了老师的板书设计,可吴老师并没有擦掉这些,而是很欣赏地用红笔把学生的“杰作”圈起来,让台下学生质疑,板演学生在讲台上说出自己学习思考的过程,一堂课下来效果极佳。学生板演调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和展示的欲望,讲台成为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展台。黑板是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创意的一种保护,对学生的一份真诚,表明他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是从心底里做起的,而这一切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同样一个思考题,在不同班级由教师和一个优秀学生分别讲和书写步骤,到单元考试时这道题的正确率是学生讲的班级比教师讲的班级高,这说明了学生是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讲的,而教师是从成人认知角度出发,讲的重点不一样(或许还有学生对学生讲的新鲜感吧)而导致这样的结果。提供黑板与时间由学生去板演,虽然他们的字迹不够工整,图形不够美观,但那才是他们自己的东西,感兴趣的东西。对于学生板演结果的对错,由其他学生去判断、去订正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作为教师,在给学生创设板演的机会的同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调控有节,做到因“材”而用,因“课”而用,因“人”而用。这样才能发挥板演的真正作用,否则就是流于形式,画蛇添足了。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是为了达到教而不教的终极目标。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口说理提问,动手书写操作,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做数学”当中都能得到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大干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