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创新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创新
自从上个世界80年代末期正式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到9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21世纪后,又提出构建“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创新成果精彩纷呈。基础教育教学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课程教材的创新 全国共实施三套课程方案,即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北京部分区县实行《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实验方案》,上海市实施《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三种方案特点不一、各有所重,就总的方面来看,体现了以下指导思想:(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2)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3)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4)突破单—的课程结构,如北京市提出把课程分为基础性、工具性、实践性和自主性几类。(5)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地方和学校课程。课程改革的成果丰富多彩,可以表述为三种形态的成果:1.物质形态的成果,如校本课程教材、教案、教具、教学设计、活动设计、课堂教学实录、计算机课件、实验研究报告等;2.机制形态的成果,包括课堂教学机制、教学管理机制、特色教学机制等;3.决策形态的成果,课程改革实验的结果成为学校决策乃至上级行政部门决策的科学依据。
课堂教学创新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多方面的发展;注重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习内容注重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教学背景要求仿真的现实生活;教学媒体是多媒体;信息传递是多项交换。新课程充分体现出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做—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执行者。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是新课程发展的趋势,如何尽快促使教师实现课堂行为的变化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逐渐确立了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更多应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考试评价多元化 当前所进行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确立了新的指导思想:(1)关注人及其发展,而不是分数和分数的准确性;(2)体现尊重与关爱,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3)体现新的教育评价理念与精神;(4)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围绕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推动与保证课程改革的成功实施;结合最新的教育与评价研究成果,反映新的教育观与学习观。具体而盲,第一,在评价的目的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使评价成为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发展性功能。第二,在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方面:评价的内容除关注学业成就外,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评价的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在评价的方法和主体方面: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要重视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成长记录等)。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使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第四,在评价的过程与结果方面:评价过程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关键,教师要全面收集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改变评价过分注重等级、注重量化的做法。教师要客观、公正地描述学生的优势、进步与不足,为学生提出发展性建议,不能用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推行成绩评定的等级制和激励性评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教育教学研究化 重视教育教学科研蔚然成风,形成了“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良好格局,出现了大批科研型学校、科研型校长、科研骨干教师,给教育创新和学校改革提供了原动力。
办学体制的创新 近十年来,各地进行了“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不同形式的办学体制改革试验。这对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对加强基础薄弱学校的建设,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对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办学行为,治理乱收费,缓解择校的压力等,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仍需要进一步规范,克服体制转轨中的一些问题,减少负面影响。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促进了对现代学校制度的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不少专家和校长认为,现代学校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及其运行;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认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筑与文化环境;学校的政策支持;学校的智力支持;学校财政的运行;学校的发展策略;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及智能化程度。现代学校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和社区文化发展。这些思路和设想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