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的良好习惯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的良好习惯

凉堇年♀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的良好习惯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的良好习惯

王 珏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分校)

我国着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对于这句话有不少人提出异议,他们认为:“不教”怎么行呢?学生什么都不懂,送到学校里来就是靠教师手把手教嘛。教师不教,学生如何学会知识呢?在他们看来,学生都是些懵懂的孩子,让他们自己学习知识怎么可能?其实他们并没有领悟“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用不着“教”,教师教学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会学习,教师不“教”而“教”,学生“学”而会“学”,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受用一辈子。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这是现代教师所应树立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追求。

经常品德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下面学生无动于衷时,都会责怪学生不配合,不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甚至感到很委屈:怎么就感染不了你们呢?为什么无动于衷?学生为什么漠视?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先从自身出发去思考。

品德教学要切实体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教学理念,可以在因材施教、创设情境、角色体验、实践明理等方面进行探索,最终使学生离开老师,离开课堂能自主学习、成长,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因材施教,学法指导

因材施教的“材”,我个人认为包含两层意思,这个“材”既指教学的对象——学生,又指教学的内容——教材。教师要在这两个“材”上深入钻研,尊重学生的主体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还要充分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乐学、会学。

例如,《人种有不同》一课的教学,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种观,只注意人种的外观形态,对白种人的蓝眼睛、高鼻梁、金黄色的头发很喜欢。但对黑种人的黑皮肤不能接受,甚至觉得讨厌。如何将树立正确的人种观这一思想教育目标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社会知识教学之中,而不是用简单的说教进行强制性的灌输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把社会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因材施教,进行学法引导,让学生自己通过在对三大人种的深入认识,逐渐修正自己的人种观。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师可以重组教材资料,将第二课时的内容——了解黑、白、黄三大人种的杰出人物与认识三大人种的不同之处整合到一起,形成从分布地域、、人口数量、体质形态、气候环境、杰出人物五个方面去全面了解各人种的教学设计。教学时,学生通过观光、读书、分析数据、资料认识各人种的不同之处,教师在旁边巧妙引导学生认识黑、白、黄三大人种形成的不同外表形态与当地气候环境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三大人种杰出代表资料交流中,逐渐认识到各人种的共同特点——都能积极地适应环境,都为改造环境而努力,都有创造辉煌文明成果的杰出人物,都为人类进步做了杰出贡献。这样,没有一句说教,学生在教师学法指导的引领下,通过自己对三大人种深层次的了解中,就能自动调整自己的人种观。教学时有一个女孩子,一开始觉得黑色人种的黑皮肤很恶心,但在了解了黑皮肤是由于适应当地环境的结果后,感慨地说:“黑皮肤很有用,黑皮肤很可爱。”当她进一步了解到黑色人种为人类做出过杰出的成就后,从内心由衷地认识到了黑色人种的优秀。教师精思妙想的因材施教,实现了“教”而教,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真正学会了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时,在感知了有那么多劳动者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景:没有了这些劳动者,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医生,很多病人就得不到医治。”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园艺工人的辛勤劳动,我们就欣赏不到美丽的景色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老师,我们就学不到知识了。”学生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假设,畅所欲言之余也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劳动者是多么重要。在这样的情境中,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学生就可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升。

创设类似真实生活情境,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不仅使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而且大大提高了品德课的实效性,学生能实实在在地自主学习。

三、角色体验,内化觉悟

学生的品德发展不是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的过程,而是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的。教师的讲解再精彩,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各样的角色体验中去,才能真正领悟知识,锻炼能力,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在体验中学习、成长。

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小品:家境不错的小丽看到同学们都流行穿名牌,觉得自己如果不穿的话很没面子。她就向父母提出也想买一双名牌运动鞋。爸爸对其进行勤俭教育,但她很不以为然,认为爸爸思想陈旧,跟不上时代潮流。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由于小品中的角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接近,所以大家讨论非常激烈。同学们通过讨论,最后认识到:节俭生活,不是要过苦日子,也不是不消费,而是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学生的成长需要自身的体验,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得到的东西,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和学。

四、实践明理,知行统一

品德教学受学科本身特点的影响不能只满足于课堂教学,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切实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

现在不少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不少家长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孩子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逐步养成了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他们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知道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每天都在辛勤地劳动,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课外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帮学校的清洁工叔叔阿姨打扫卫生,到社区街道为孤寡老人送中午饭等等,有意识地让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活动起到明理导行的效果,也实现了“学”而会学的目标。

教育的意义和目的,绝不是把传统道德和前人知识强制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必须是自觉的、发展的、创造的”,教师只有真正把“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学生才能成为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推动社会进步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