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

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

妄臣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通用7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 篇1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含义及区别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宗旨,以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办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是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同时也是教育事业本身发展的需求。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

1.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同。“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强调的是选择功能。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发展人,强调的是发展功能。

2.教育检测标准不同。“应试教育”重知识,以考试分数决定质量的高低、教学的优劣、办学的'好坏。而素质教育却是在重基础的同时,注重能力,强调全面提高素质,强调的是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教育过程不同。“应试教育”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无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而素质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去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4.教育方法和内容不同。“应试教育”是以“应考”为出发点和落足点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兼顾人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现自我价值,体验自我力量,磨炼自身意志,发挥各自的特长,以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实现转轨的突破口,笔者认为应从提高教师素质入手,使每个人的素质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逐步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那么,要实现这个“转变”,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素质:①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即热爱事业,献身教育,热爱孩子,精心育人,严于律己,为人师表。②有端正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的育人观,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儿童健康成长。③有优良的文化素质,即有丰富的知识,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及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底。

三、深化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素质的提高必须从小抓起,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这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基础。

首先是教学模式的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改革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提出的“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我们可取的。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想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必须做到两个“变”:第一,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感兴趣的是“怎样学会”,而不是“学会了什么”。第二,变教书为主为育人为主。要想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如何学会学习,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

再次是教学评价标准的改革。现在无论是评价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分”而定,论分排辈。而分数主要代表的是知识量,因而导致了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接班人,最好的途径是进行改革教学。综上所述,深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加强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 篇2

全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是国家提高全国人民文化水平素养的重要措施,而其中的核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又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小学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学生身心潜能,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小学教育中的数学又是所有科目中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的教授又是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的重中之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正是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在课程的讲授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认真思考并着手解决的。

一、培养创新精神

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大多是以分数论英雄,存在着注重知识教育,轻视能力素质教育;重视结论、结果,轻视过程;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品德培养;重视课堂教育,轻视课外教育;重视讲解,轻视学习;重视“学会”,轻视“会学”,培养学生的过程与目标十分固化,不仅很难使学生提升自身能力,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将其原本的创造力、想象力消磨掉,影响其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随着这种基础教育模式的多年应用,从教育管理层政策的制定、教育实施者具体的教学措施的选择以及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观念、学习方法都已经逐渐形成烙印。小学数学的教育改革首要提出的就是创新意识,教师所做的不应是机械地、固化地将课本或是试卷内容讲解给学生,而是要作为一个引导者,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问题提出的同时,不应只是把方法或是步骤教给学生,而是在具体方法的传授中,从多个方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地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在每一步的解决过程中层层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解决问题,这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充分发挥其自身创造和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小学数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课程学习的最基本的学科之一。对基础数学的学习、掌握和利用是我们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由于小学数学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其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不仅未来的中学乃至大学课程学习都是建立在小学数学的知识和学生培养的对数学及理工类学科的思维、学习方式上的,甚至生活、工作中数学知识也是具有广泛的实用性的;小学数学教给学生的并不只是书本的内容,更是由于数学科目其自身具有的严密逻辑性能够培养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其智力开发以及今后的深层次课程学习又是大有裨益的;小学数学的教材、课程制定都是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通过书本上形象的图文讲解,再结合教师的言传身教,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教育的一个过程;数学科目的学习不仅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更是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个综合训练过程,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智力水平、理解能力、动口和书面表达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素质教育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一)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

学生所能展现出的智力水平不会是统一高度的,因此课堂内外统一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并不是适用于每个学生的,但所有智力发育正常的学生都是能学好小学数学课程知识的,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课程的坚定信念,这是进行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根本保证。另外,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承认这个客观差异,并针对这个客观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个人的情感、心理因素等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运用可以成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内在动力。智力因素和其他因素的综合调节过程才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决定因素。我们所追求的是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对学生智力开发、知识传授之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心理、情商水平的提高,做一个拥有高综合能力的人。

(二)重视培养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某些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并不是教师授课的主要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学习技能,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转变观念,从“学会”到“会学”,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真正掌握学习技能,培养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书本上和课堂上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这些知识不仅滞后而且远远不够,更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是要靠学生自己来掌握的。因此教师要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问题的解决过程和解决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三)落实活动课程,发展数学能力

学习并不只是在课堂上面对面的讲授过程,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上还要充分利用活动课程,注重两者的结合。课堂外的活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是在正常课堂外设置活动课堂,主要是提供一个环境来让学生练习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对课堂的知识加以拓展;第二可以对学生的生活娱乐加以指引,让学生在生活、游戏等多方面利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养成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良好习惯。小学数学活动课程以及课外的交流互动过程,可以由教师对其加以指导制定,发展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发展技能、掌握方法为主要目的。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学习兴趣和提升能力,才是未来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 篇3

基础教育改革对小学教师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实现,需要对师范教育进行合理改革。本文从新世纪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入手,对新世纪小学教师素质与师范教育改革的对策进行研究和分析。

实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目标的影响因素之一是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小学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基础环节。为了促进该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充分了解我国小学教师素质的基础上,利用有效的措施提升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

一、新世纪小学教师的素质

从整体角度来讲,新世纪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新世纪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基本素质之一。这种素质是指,小学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相关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作为自身行为和思想的遵守对象。新世纪小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中主要包含学生方面的道德、学生家长方面的道德以及教育事业方面的道[1]。

2.思想政治素质。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新世纪小学教师应该具有爱国之情和共产主义信念。其中共产主义信念的作用是保证小学教师具有正确的三观。爱国之情能够培养小学教师产生乐于奉献、团结等优良品格。

3.能力素质。在能力素质方面,新世纪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将新世纪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看成是一种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创新能力的合理利用提升教学质量。与其他教师相比,拥有良好专业能力的小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沟通、教学组织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2)小学教师的基础能力。就新世纪小学教师而言,其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主要包含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记忆能力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需要通过适宜基础能力的应用或多种基础能力的混合应用高质量完成教学活动。

4.科学文化素质。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新世纪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主要包含以下三种:第一,相应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是小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第二,心理以及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当小学教师拥有这类知识之后,能够科学地完成学生产生相关问题的处理。第三,专业学科知识。与其他两种知识相比,可以将这种知识看成是新世纪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体现[2]。

二、新世纪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

新世纪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大专师范学校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培养时间为五年,其是从初中生开始的。其培养要求为:要求师范生掌握全面的小学教育理论、具有强烈的爱国、爱党精神等。

2.中等师范学校培养模式。中等师范学校对师范生的培养为三年制,其课程设置主要包含心理学、教育学、各学科教材教法等内容。

3.本科小学教育培养模式。相对于以上两种培养模式而言,本科小学教育培养模式更加正式,其对师范生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三、师范教育改革的有效对策

实现师范教育改革目的的有效对策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对师范教育培养观念进行调整。从本质来看,调整师范教育培养观念是实现改革目的的主要对策之一。我国师范教育的培养观念主要包含专才教育观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等。为了促进师范生的'良性发展,师范教育应该对自身的专才教育观进行调整。这种观念不利于师范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师范教育应该将培养观念调整为宽口径的综合化观念。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而言,应该将其调整为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在这种教育观念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除此之外,还应该将教学方式调整为探究式、启发式等有效教学方式[3]。

2.对师范生的课程进行调整。师范生的课程是实现师范教育改革目的的重要调整对象之一。师范生的课程是由专业课和专业课组成的。其中,专业课占师范生所有课程的比例约为32%,公共课占所有课程的比例约为68%。在这两种课程中,教育课程的总课时为15%。从整体角度来讲,我国目前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主要表现为实践课程数量较多、理论课程数量较少、师范性较差等特点。对此,应该在注重师范教育课程学术性与师范性、科学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基础上,对师范生的课程进行合理调整,进而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的的有效实现[4]。

3.对师范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师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扩展师范生思维能的基础上,使得他们获得相应技能和知识,且综合素质也会发生提升。就上述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而言,师范生的主动学习会对目标实现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师范生学习方式的调整。当师范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突出之后,教师应该对师范生的主体意识进行合理强化。在这种背景中,师范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学习会促进最终学习效果的提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学需求等因素的变化对小学教师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升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了保证小学教育质量,需要应用调整师范教育培养观念、课程以及师范生学习方式等对策的应用,实现师范教育改革目的。

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 篇4

摘要:素质教育是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在我国推行多年,取得了良好成效。受以往教育观念的影响,初中教学方式、教育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素质能力的发展,妨碍了初中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初中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促进初中教育事业稳健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教育改革;改革路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下,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我国教育的改革。初中教育对我国整体教育事业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实行初中素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素质教育视角分析了初中教育的改革路径,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特征进行了概述,对当前我国初中素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我国初中素质教育改革的措施建议。

一、素质教育理念简介

素质教育指在对学生目前发展水平准确判断其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利用教育、环境等措施对学生起到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知识不断内化,促进其各项技能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素质教育目的即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审美素质、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初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初中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提倡通过对教学形式内容等手段综合运用,使学生的道德品质、思维能力、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发展,使之成为新世纪“四有”青年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承认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杜绝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素质教育包括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及审美素质等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综合利用先天禀赋,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最终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初中素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培育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教育。学校素质教育要适应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要求,要处理好应试与学生素养提升的关系,处理好传承与创新间的关系。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应与时俱进,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的作用愈加重要。

国际上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要求。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对学生素养提升与人才考评间的关系。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要取消考试制度,考试是检查评价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实施素质教育要发挥考试对教学的评判与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以素养提升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

学校素质教育实践要将原有教育体制中的优良传统继续传承发扬,关注符合时代要求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创新,推行学校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发展,充分调动教育者的主动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素质教育对象面向全体,不受学生个人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尊重学生间存在的个体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不同时代影响下,人们对素质能力的要求不同,素质教育是在改革实践中的动态过程,使素质教育在不断发展中逐渐走向全面化的教学格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注重方式方法与内容的时代性,不断创新教育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改革路径,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初中素质教育改革现状

初中素质教育改革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领导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配合,使得我国初中素质教育改革取得巨大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但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初中素质教育改革的道路仍是坎坷崎岖,在全面初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当前我国初中素质教育改革中,仍存在一些违背素质教育理念的问题。

初中教学观念陈旧,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受以往教育思想影响严重,部分教师仍将自身视为教学中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影响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学生在落后的教学模式下只得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在初中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了社会及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未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导致部分学生因缺乏家庭社会教育产生不良思想与失德行为,影响了其健康成长与素质能力的发展。初中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为根本,以德育为灵魂,学校德育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缺乏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短板。

初中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培养创新人才与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与协调发展。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必须将素质教育提高到民族的兴衰存亡的高度认识。当前我国初中教育中素质教育仍未得到全面深入的贯彻落实,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发展不足。推进初中素质教育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工作重点[1]。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推进,以往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初中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原有的教学模式仅将课堂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未认识到互动教学等方法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锻炼。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受长期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教师将教学重点内容局限于应对考试,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受到阻碍。与升学无关的课程不被重视,学生的素质能力缺乏锻炼提升的机会。初中素质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关系到国家的兴旺与民族的未来。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当前我国初中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存在,各基层学校在素质教育改革工作中推行难度较大,投入力度不足。一些学校急功近利,仍以升学率作为考评教育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准,在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中出现喊口号、举大旗、摆空架子等形式化现象。与考试课程无关的科目不予重视,借用节假日大兴补课,在素质教育评估制度建设方面不够完善健全,形式主义的做法使得素质教育改革沦为初中教育改革的幌子,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毫无益处,对教育发展不利

。推进初中素质教育改革要求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而一些学校对副课重视不足,导致学生素质能力发展失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科学文化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但学校因功障目,导致人文素质教育推行受阻,离开人文素质的引导,初中素质教育改革就缺乏时代精神的依据。

三、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措施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使初中教育改革不断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纠正教师以自我为主体的错误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学活动的实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开展。使教师树立为培养学生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加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素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基础条件,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友爱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学生的成长成才方面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适应素质教育改革需要的教学环境,切实保障初中教育改革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断进步。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应将校园软硬件及制度环境建设等放在重点突出位置,加强对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校风文化,制定各种适应素质教育开展的制度,为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2]。对学生实施教育的目的是使其各项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初中素质教育改革中必须对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中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教育资源,针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合理调整课程结构,适度改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及水平分别开展基础性、拓展型课程的分层教学。

拓宽教学内容领域,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素质教育改革需合理的资源配置,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初中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必须逐渐改变学校间办学条件不均衡的现象,增加政府投入,全面强化初中素质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为素质教育改革推进营造公平健康的环境。

互联网时代,新时代要求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能力多元化。我国初中应试教育弊端制约着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推进初中素质教育改革是加快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客观需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推进初中素质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深刻领会人的科学发展理念精神实质,加大素质教育投入建设力度,切实有效落实贯彻党的教育指导方针政策,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 篇5

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断地创新,人们必须不停地学习,各类社会组织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变,人们的素质必须不断地提高。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使人才素质更加优化。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积极改革生物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一、积极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生物科技的每一次进展和重大突破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果。我国断肢再植的成功、牛胰岛素的合成、针刺麻醉的采用、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克隆技术的应用、脑白金的研制等,充分说明了创新思维的重大价值。因此,我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伟大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多思善想的良好习惯,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合成有机物,它是目前人类所利用的一切食品的来源”时,有学生就提出:“为什么人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如果是课改前,我会说:“人体细胞属于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这一次我却对发问的学生大加赞赏,说:“你的'问题很有创意,现在科学家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希望用转基因技术让动物细胞也产生叶绿体。如果真成功了,大家可以想想,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生思维的“阀门”一下被打开了,课堂一下“热闹”起来。我又及时引导学生,让他们设想一下:能不能创办一个模拟光合作用制造“粮食”和其他有机物的“化工厂”?各种各样的设想就在创新思维中出现了。

二、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生物教学

生物学的内容本身丰富多彩,如果利用传统的粉笔、黑板、书本、语言“四位一体”的灌输式教学,很难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可以充分地做到这一点。信息技术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容易使学生入境,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和渴望探究的欲望。如在血液循环的教学中,我先通过动画演示血液流动的情景,使学生了解在动物体内流动与经过的各个器官的名称,给学生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图设计成一个类似迷宫的路线游戏图,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例如扮演红细胞,学生就会思考如何完成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任务。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学生的思维、想像、探索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最佳时机是学生最想与人交流、最需要向外部力量寻求帮助的时候。比如,当自己不能独立完成,需要别人帮忙完成的时候,学生就很乐意一对一相互观察、交流,向对方汇报结果。有时学生的思路不开阔或遇到有争议的问题,需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的时候,运用合作学习效果较佳。还有遇到需要完成的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协作时,学生也很自然地希望能分组合作。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时,有一个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要用到干湿温度计,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学校的干湿温度计的数量比较少),而且要求早、中、晚不同的时间分别测量裸地、草丛、灌木丛的温度和湿度,占用的时间比较多。这个活动对于科学技能的培养非常重要,如果指定少数同学参与,其他同学就得不到锻炼。“怎么办?”我让学生讨论,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我的设想一致:分小组合作完成。这说明学生自己认识到这时候需要分工协作,自发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接着,师生共同设计活动方案,最后把各小组的实验结果汇总起来,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次活动调动了集体的智慧,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参与,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感受到个人和集体的力量,认识到合作有时是必须的,充分体会到合作的优势,感受到合作的意义,享受到合作成功的喜悦。

四、积极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我克服各种困难,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精心安排,让学生做好每一个生物实验。学校的条件差、设备缺,我就自己制作一些简易的实验器材,利用学校周围举手可得的材料开展生物实验。如镊子不够,我就带领学生用粗铁丝锤磨;没有盖玻片,就用透明塑料片代替;没有解剖剪和解剖刀,就自己买小剪刀和双面刀片;没有解剖盘,就用硬质泡沫板代替;显微镜不够,就把班上学生分组轮流做实验。所以,教材中的各种实验和探究活动学生都能亲身体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足够的训练。

五、积极采用知识竞赛法进行生物教学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知识竞赛让学生较量,不仅可以使他们取长补短,还可以燃起他们心中求知的欲望。如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时,我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进行知识竞赛。我把准备好的复习题进行了编号,然后让学生抽签决定参赛的题目,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每个人的机会只有一次;答对的记10分,答错的记0分。所有学生既兴奋又认真,都想为本组夺得宝贵的10分。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他们积极、认真地回答每一个问题,通过激烈的角逐,按总分的高低产生了一个冠军组。获得冠军的小组欢呼着,其他小组表现得很不服气,并表示:下次一定要获胜。课后,我看见许多学生在自觉地复习生物,为下次竞赛做准备。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以上是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些改革,我衷心希望能向同行学到更多、更好、更先进的教学方法去教育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 篇6

一、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

任何一门科学课程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首先,加强化学知识的积累。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化学知识同其他各门自然学科的知识一样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结晶,它由许多科技术语、定义概念、原则原理、发展规律等组成。它不仅是人类不断探索的结晶和世代积累的宝贵遗产,而且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着核心的作用。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多读多记课文,尤其在刚接触化学的初中阶段,甚至可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名称、概念、符号、方程式、定义、原理等,这些既是化学学习起步的基础,也是科学素养培养的基础。没有这些化学方面的科学知识就根本不可能有化学这个领域的科学素养以及科学能力。其次,加强学生细心观察、探究思维等习惯的培养。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无论是听课还是实验,都要注意让学生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注意对事物进行系统、周密和精确的观察,只有这种有目的、有准备、有组织的观察,才能使学生从自然现象中获得有意义的材料,并进一步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某种意义上说,观察能力的高低就标志着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探究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探究思维是借助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的思维方式,他强调严密的逻辑性,是一种通过已知求得未知的创新思维。这是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素养的生理基础和智力基础。

在化学课上解答许多计算类应用题都会用到这种思维方式,只要教师悉心引导,启发思路,唤醒探究意识,学生的这种创新思维就会在润物无声中逐渐形成。再次,加强对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作风等方面的培养。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除了注意率先垂范,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还要学会借助榜样的力量。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天生就具有模仿性,社会上人们的大部分行为是有意或无意的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榜样就像一面镜子,可以使人不断地对照、检查、修饰自己,从而实现人格的自我塑造与完善。在校的学生更是如此,一个好的榜样具有内在的感染、激励、号召、启迪、警醒、示范等力量。在世界化学发展史上,曾经涌现出一大批态度严谨、情感浓厚、意志顽强、为科学献身的化学家,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波兰化学家居里夫人、瑞典化学家琼斯·柏齐利乌斯等等,他们杰出的贡献以及他们对化学的热情、执著和献身的精神曾经感染者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投身化学事业。在这些光彩照人的榜样身上发生的许多故事,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好材料。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适时注意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增强他们对化学事业的情感,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工作意志,树立他们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加强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及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

首先,投身化学事业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高校招生中许多化学专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相当苛刻,尤其是对眼睛是否色盲的要求。健全的身体才能保证有健全的五官感觉,敏锐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身体感觉在化学实验和化学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一个人即使拥有渊博的化学知识,但若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五官感觉也无法很好地从事化学工作。化学课除了课堂教学,还有许多实验、实习、工厂见习等,实验的'准备和善后、教具的制作、工厂见习时的劳动都需要在付出脑力的同时付出体力,这恰是一个锻炼身体的好机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不放过劳动锻炼的机会,既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增强了实际工作的劳动技能,又为自己练出一副好身板。其次,化学工作尤其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由于化学实验及化工生产经常需要使用易燃、易爆、有毒和强腐蚀性试剂,容易引起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因此,从事化学工作总是与危险相伴。无论是教学还是工作,“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是根本的原则。安全意识既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也是良好劳动技能的基础。作为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或工厂实习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和知识内容,不失时机地渗透安全教育的内容,要求学生安全意识时刻在心中长鸣,从而培养他们身处危险而心境从容的良好心理状态,塑造他们既敢于面对危险,又具有献身精神,胆大心细,科学规范的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三、加强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审美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与内容给受教育者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化学教学与审美教育越走越近。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除了教师的仪表风度、板书的工整规范、声音的柔和甜美、讲解的科学严密等,跟化学有关的审美对象更是无处不在:实验室的各种各样的仪器造型及其摆放,五颜六色的化学物质;实验过程中正确、规范、有序、熟练的操作;实验反应中诸如色彩缤纷、烟雾缭绕等神奇景象;实验之后生成晶体的巧夺天工等等。教师应该按照美的规律组织化学课堂教学,将化学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将化学教学过程转化为美的表现,从化学知识的特点出发,教会学生站在美的角度学习知识,用审美的态度去对待化学产品、实验过程和化学工作环境。教师可以借助各种不同的条件,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美的世界,并使它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发现美、感受美,从而使化学教育浸润于美感之中,使美的心灵陶醉并健康成长,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审美素质的人。

四、小结

总之,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仅结合教学实际谈了自己的浅见。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广大化学教师作更深层次的探索。

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 篇7

【摘要】国家近年来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为学生学习减轻负担。与此同时,国家也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小学语文来说,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素质教育呢?本文从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出发,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谈谈如何开展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学习目标;教学策略

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语文就相当于整个语文学科学习的地基,小学语文知识掌握透彻了,地基稳固,才能为初中高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上到大城市的学校,下到农村的学校,都在积极地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而语文学科的学习又非常注重感受和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更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本文在简要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来谈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

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新课改以后,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首先,要先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很多人容易断章取义,认为素质教育是只关注学生素质教育,而不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这个误区一定要纠正过来。注重素质教育,并不代表不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而且要求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关注学生的身心和整体素质的发展。

二、从学生角度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开展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学生和教师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谈素质教育的开展,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一)转变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学生要转变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的过程,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必须以自愿和主动为前提。学生主动学习了,才能真正从心底里爱上学习,爱上语文。语文属于文学的一部分,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学生学习的东西是最基础最简单的。很多孩子在咿呀学语阶段就会背诵唐诗名篇,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草》等,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语文学科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即使是最初级的小学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东西也比较多,小学低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层次要求又不一样。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汉字却成了学生苦恼的事情,如多音字的辨析。汉字繁多,偏旁部首不一样,甚至多一笔少一笔意思都有可能截然不同。学生只有学习态度端正,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学好语文学科。

(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培养兴趣爱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培养兴趣爱好。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对于很多事物都有尝试的勇气。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如有些人喜欢读书,有些人喜欢唱歌,都可以和学生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因为语文本来就是需要学习语言和文字的,尤其是小学阶段更为基础和重要。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互相监督,看看谁的字写得最工整干净。

三、从教师角度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开展

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教师也是分不开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情感依赖性强,可塑性强,容易引导。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一)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叶圣陶曾经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信心,用爱心引导学生,用耐心教导学生,用信心激励学生。教师也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虽然学生年纪比较小,但是学生和教师都是平等的,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不管是学习成绩好的,还是基础比较薄弱的,教师都要平等对待,而且,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学习。正如李商隐所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于小学生,要用自己的时间和耐心来教导他们。在《我最好的老师》一课中,作者回忆了他最好的老师是如何教会学生懂得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的。除了父母和亲人之外,老师是学生最亲近的人。一日为师,终生为师,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

(二)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知识素养。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小学生比较爱动,爱思考,喜欢课外活动。因此,在学习完古诗以后,教师可以开展一个古诗接龙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知识、掌握知识。如《窃读记》中的林海音,没钱买书,就在书店偷偷看书,她的好学好读精神是值得每个学生学习的。而且在今天这个生活条件,几乎都能买得起书,学生要学会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发现更深刻的世界。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时举办读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写出自己的读书感受和体会,教师可以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读后感,让学生自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这样做,同样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语

素质教育不是一个假大空的口号,它需要真真切切地落实到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中的每一步,学生和教师的心里要有一杆标尺,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学生需要转变学习态度,教师需要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学生和教师要一起努力,齐心协力,从语文学科开始,引领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也像素质教育看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