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究

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究

浅殇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究

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究

杨毅敏

摘要: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应该积极探索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途径和形式,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和荣誉感。

关键词:“八荣八耻” 高等学校荣辱观

胡锦涛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非标准鲜明,价值导向明确,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化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快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在第一时间把荣辱观教育引入课堂,使“八荣八耻”成为高校广大师生的基本行为准则,既是人才健康成长、奋发有为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现实课题。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意义

胡锦涛特别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既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少年的关怀和期望,又指出了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分清正确与谬误、文明与愚昧、真善美与假恶丑。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让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承继和弘扬先进文化,避免受不良文化的侵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社会的每个部分都是和谐的,而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内在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和谐教育。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现实出发,调控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使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打造和谐社会的基石。高等教育要使大学生通过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能力的发展,具有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人与刍然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和谐社会要求教育必须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就是和谐教育的目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追求。因此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教育。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应该坚持的原则

坚持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根植于党领导人民奋斗的时代实践,将道德信念的历史性、现实性与时代性融为一体,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生命力。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需要健全创新机制,通过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校园风气,用优良的道德原则澄清观念,营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和道德规范。

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地位特殊,责任重大,作用明显,要在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让他们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

坚持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统一。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大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起来,做到层层推进、整体衔接,突出重点,区分层次,突破强制灌输的陈旧套路,探索适合于不同群体与个人的启发式教育方式,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务求真情实感,努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坚持整体性与系统性的统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个方面是有机的整体,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整体规划,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与各学科的学习有机结合。同时,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按照系统性教育的要求,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出现道德教育的真空地带。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基本途径

荣辱观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要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教学规划,科学设计相关的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凸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真正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成为学生行为准则和习惯,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惯穿于育人全过程。通过政治理论课直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将荣辱观教育列入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学课、思想道德修养课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教育,使他们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价值,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引导他们自觉养成仁爱意识;通过形势与政策课、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课进行中国国情教育、国际形势和民族忧患意识教育,使他们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奉献的光荣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法律基础课程学习,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和法律观念,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校纪校规。

荣辱观教育要校园文化相结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载体,在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极其重要的载体,依托这个载体,高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能够更加实实在在和富有成效地开展起来;校园文化也是高校荣辱观教育极其有效的一种途径,通过这种途径,高校荣辱观教育能够更好地拓宽教育渠道,使学生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有效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教育;校园文化还是高校荣辱观教育极其重要的一个实践条件,利用这个条件,高校荣辱观教育更加符合知情意行发展的教育规律,真正收到教育人、塑造人的品德的功效。

校园文化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大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抵制低级趣味。要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大学生在校园就能从老师、同学身上感受到激励、尊重和友爱,从班级中感受到和谐与温暖,从校园人文中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荣辱观教育要与师德建设紧密结合。

大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场所,师生互动,共同营造着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大学精神。师德和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效果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教师育人,关键在教师,育人为本,关键也在教师。大学最宝贵的是大楼、大师、大爱,对教师而言,除以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对学生有大爱。德国第斯多惠说过,老师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义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因此在进行荣辱观教育,需要首先在教师中树立荣辱观,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优良的思想作风带动引导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

建设和发展先进和谐的高等教育就要旗帜鲜明地推崇正确的荣辱观,以教化手段提升民族的道德水准,使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形成知荣知耻、自尊、自爱、自省、自律的良好风气,使道德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量。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当我们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新的社会现象、新的发展任务时,就必须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实现方式。今天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正是党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而提出的关于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重要理论。这一道德建设的新思想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创新意义,又与以前党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理论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党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一贯思想。因此,在高校的各种奖励政策和措施中要惯彻“八荣八耻”的价值导向和基本要求,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培育和树立一批师德方面的先进典型,发挥教师身边师德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和任用要严格把关,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只有这样,才能以崇高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去正确地对大学生开展荣辱观教育。

结语

高校教师要坚持用“八荣八耻”来潜移人,默化人,塑造人,做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引领高校建设的一面旗帜,激励我们奔向新的精神境地,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06,9

【2】王义堂.“八荣八耻”是非明【J】,人民日报2006-03-07

【3】光明日报评论员,牢固树众社会主义荣辱观【N】.光明日报,2006-03-07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