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硝酸》说课稿
高中化学《硝酸》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学《硝酸》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硝酸》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实验化学》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模块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选自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3课题2。本节课的主题是物质的鉴别,鉴别的对象是跟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盐(亚硝酸钠)和食盐,鉴别方法主要涉及被鉴物质的化学性质,且给学生从物理性质、组成与结构等角度探讨鉴别方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教材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根据物质的特性多角度设计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探究,感悟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对本课时教学我们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NaNo2和Nacl结构、组成与性质的差异,学会物质鉴别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NaNo2和Nacl的鉴别过程,培养学生设计、评价、操作、处理等实验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生活中如何防止误食亚硝酸钠中毒为载体,建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述目标的设置,我们在充分体现性质差异决定鉴别方法差异的同时,很好地注意了预设与生成、主体与主导、独立与合作、收敛与发散、理论与实际等关系的处理。
三、说过程
按照情境引课,情理结合,分合相辅,师生互动,学用一致,不断升华的总原则,从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组成与性质、不同组成与性质决定不同鉴别方法、不同鉴别方法呈现不同现象、不同鉴别方法需要作出合理选择为出发点,整节课的教学架构设置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呈现先行,寻找启迪”、“激发思维,拓展思路”、“搜索信息,明晰方向”、“设计方案,实验论证”、“创新优化,不断升华”等六个实施阶段。其主要教学内容与设计意图简述如下。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工业盐(亚硝酸钠)中毒事件的视频报道,提出“为何会出现这类严重的中毒事件?”的问题;通过NaNo2样品呈现和NaNo2用途说明,进一步提出“如何通过鉴别法来避免这类中毒现象发生?”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为学习背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所应关注的学习方向,使课堂迅速进入一种有序、高效的教学状态。把学习与研究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背景之中,这种“告知”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预设,能有效激发学习者为快速获得学习结果而规划系列的预期行为,并逐步将预期行为转化为实践行为,使实践行为与正确的学习结果相匹配。
【教学过程】问题1: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与NH4cl两种固体?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焰色反应法、气体法(与NaoH固体反应)、显色法(与石蕊试液反应)、显色法(与pH试纸接触)”等四种方案。
【设计意图】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可通过先给学习者呈现一个先行组织者而加以激活,其用意旨在为新呈现材料的学习提供一个观念的框架,这样有助于智慧技能的保持与迁移。
【教学过程】通过对Nacl与NH4cl两种固体鉴别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思考与整理出物质鉴别所应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差异、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差异、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差异等三方面。
【设计意图】在分析固体Nacl与NH4cl鉴别方法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物质鉴别的常用原理,完成学生认知结构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为鉴别NaNo2与Nacl固体
提供了上位概念与规则的支撑,同时也为学生如何选择所需信息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作好辅垫。
【教学过程】问题2:要合理鉴别NaNo2和Nacl,已具有哪些知识储备?(呈现已经完成的预习作业:搜索归纳NaNo2的性质、用途,展示所写的科普小论文),投影呈现NaNo2和Nacl的性质对照表。
【设计意图】通过查找资料、撰写科普小论文方式使学生了解NaNo2的性质,它既提高了学生搜索、接受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性质搜索结果与性质比较最终以表格形式展示,不但呈现了信息的高密度,同时凸现了NaNo2与Nacl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上的差别。
【教学过程】问题3: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NaNo2和Nacl两种固体?(学生分组讨论,初步形成简要实验方案)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出要完成物质鉴别的实验操作,必需综合考虑方案设计、方案评价、方案实践、方案反思等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信息、评价信息、吸收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优化其思维的迁移、发散、收敛品质,最终形成有序的多个从理论角度得出的实验鉴别方案。
【教学过程】对学生设计的典型理论鉴别方案,师生共同进行从实践视角的可行性评价,并分组进入方案实践(四人一组,进行有明确任务的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步骤、现象与结论)。
【设计意图】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中检验理论设计的合理性、简约性、安全性、可行性,凸显实验的“动”的功能,也彰显实验的“静”的功能(实践对理论的评价功能)。
【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归纳与整理进行物质鉴别,必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必需掌握一般的鉴别流程。在此基础上,思考物质鉴别在理论与实践中是否存在一定区别?
问题4:建筑工人怎样用简单的方法区分食盐和工业盐?
【设计意图】知识的达成,能力的获得需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训练、不断的思索,并反璞归真,让理论知识、理论方法回归生活,再次调动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激情和才智,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成功与喜悦,较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目标。
【教学过程】总结:验证与探究是物质鉴别的基本思想,定性、定量方法;传统、现代方法;局部、整体方法;基础、综合方法是沟通具体鉴别方法与物质组成、性质的桥梁,这些方法虽然在运用时一定存在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现象,但其独立知识、能力的构建应及时融入化学学科的完整体系之中。
【设计意图】及时的归纳、总结与提升,能凸现对完整、系统知识的有序构建,也能强化对创新、综合能力的优化培养。
高中化学《硝酸》说课稿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原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一章第三节硝酸的第一个课时。我将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课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只有深入地研究教材、学生找到这两者的结合点,才可以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了解了硝酸具有酸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的两种特性—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硝酸的氧化性,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而硝酸与金属的反应又是学生突破硝酸强氧化性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本节课重点探究硝酸与金属的反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三大强酸的性质以及氮的化合物知识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可加深对物质结构理论及氧化还原知识的理解,它所涉及到的一些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为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已具备的知识:氧化还原反应规律、酸具有酸的通性及浓硫酸的特性
已具备的能力:已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类比的能力,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社会生活,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等两大特性。
(2)过程方法:
通过硝酸泄露事件的录像,培养观察、归纳的能力
通过创设情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推理、
知识迁移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改进实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硝酸泄露事件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事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利用“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虽然硝酸在初中化学中曾经介绍过,但作为硝酸的性质只是简单提及,而且浓硝酸、稀硝酸的氧化性不尽相同,还原产物也不同,这就使得硝酸的氧化性与浓硫酸的氧化性相比更加复杂,更难掌握,因此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硝酸的两大特性
难点:对硝酸强氧化性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我还设计了本节课的创新点:在探究硝酸性质中既有理论探究也有实验探究还有实验仪器的改进
学生活动的体验点:体验硝酸泄露的可怕性,硝酸的强氧化性以及实验仪器的改进
三、教法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我采用学案导学、情景激学、目标驱动、实验助学的方式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通过信息归纳、类比推理、实验探究、联系实际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合作与交流,观察与思考的良好习惯,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乐学其中!
四、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学生心里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新课程的教学关键,是教师应创设利于学生探索、求新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得以快速成长。
于是本节课我通过硝酸泄露事件作为线索,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这不同于以往的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模式,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科学猜想、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反思、实验改进,来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旨在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学习目标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我要给同学们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目标1、通过信息整理感知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
目标2、通过联系实际复习回顾硝酸的酸性
目标3、通过理论探究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
目标4、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
目标5、自由交流,寻找自我提升的空间
(三)教学过程
那么如何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呢?
新课引入:
播放一段录像:硝酸泄露事件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实际生活问题为线索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机会。
目标1、感知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根据学案观看录像,整理由录像中所得到的信息:结合阅读教材归纳出硝酸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目标2、复习回顾硝酸的酸性
我通过创设情景
展示图片:事故的处理(用消石灰处理泄露的硝酸)
提问:体现了硝酸的什么性质?
你能用化学方程式举例说明硝酸的酸性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硝酸能与金属反应为“硝酸的强化性”的学习环节提供发现问题的理论基础。
目标3、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
回顾展示图片:高速公路上弥漫着红棕色的烟
对比展示:一瓶呈黄色的浓硝酸
问题:高速公路上红棕色的烟是什么?长久放置的浓硝酸为何呈黄色?
追问:如何正确保存硝酸?
设计意图:学会通过对比、迁移、质疑、阅读获取新知识,掌握“性质决定保存”的规律!
并且从上理论探究:硝酸的分解产物除了二氧化氮还有什么?引导他们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去分析,并由学生推导并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科学的推理能力
任务4、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融合知识、方法、能力等多重目标的实现。为了能顺利的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用了沿着科学家的脚步去探索
实验探究:(科学猜想--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反思—实验改进—实验小结)
(1)猜想:
回顾图片:用槽罐车运输浓硝酸,你联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与浓硫酸联系起来:钝化—强氧化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虽然已经学过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但是我所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知识和表达能力相对薄弱,因而在实验设计方案上我相应地降低了难度:
(2)设计方案:我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对以上猜想进行验证
基于环保、节约、携带方便,我对实验仪器进行了改进,采用一套微型实验仪器,由于没有配套的微型试管塞,我采用了气密性更好的试管帽。并在学生进行操作前进行了详细说明。
(3)实施方案:这是学生实验的学案: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对比浓、稀硝酸分别与铜反应的剧烈程度,说明
性:浓硝酸稀硝酸(填>、<或=)
(4)方案反思:稀硝酸与铜反应中我们观察到有无色气体产生,于是可能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质疑:产生的气体会不会是氢气呢?
这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那么该实验应如何改进才能确认究竟是氢气还是一氧化氮?
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改进
(5)改进实验:用注射器代替试管
设计意图:使学生的分组实验不仅仅停留在机械的动手、观察,还要让学生明确“我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样做更好”,是实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由实验装置的改进再改进,优中求优,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环保意识。
然后,我们师生共同进行
(6)实验小结:同是硝酸与铜的反应,但浓度不同产物就不一样。
设计意图:由此对学生进行辩证法的教育,量变引起质变!
投影:“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和某些心怀不轨的金匠用王水来偷金的故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知识的能力
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当堂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将学生易混淆的问题提出,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准确,更深入。
板书设计:再现知识、突出重点
目标5、自由交流,寻找自我提升的空间
最后我预留几分钟,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同时也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探索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疑问能及时解决,做到释疑的高效性和及时性。
比如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就会质疑: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吸水性,硝酸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波尔是如何从王水中再提取单质金呢?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硝酸的性质”这个知识技能作载体,通过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发现问题—理论分析--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为核心,实现了“激学—促学—助学—乐学”的情感价值观,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