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调研报告
政协调研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政协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政协调研报告1
为破解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难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三步走总体思路。曾为移民“搬得出”作出贡献的重庆市万州区政协,今年以来又向后移民时期的“安稳、致富”发起冲击,在日前举行的万州区政协三届八次常委会议上,提出了破解难题的意见和建议。
自三峡工程上马以来,万州区政协始终坚持“移民为先为重”的思想,先后围绕移民安置、企业迁建、库底清理、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难题,开展大型调研和专题调研37次,累计建言立论逾30万字。他们提出的农村移民安置实施就地安置与外迁安置相结合,加强移民专项资金监管,推进三峡库区青山绿水工程建设等意见建议,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为促进移民工作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三峡工程移民总体搬迁任务完成,移民“搬得出”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万州区政协又把目光瞄准了后移民时期的'“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新目标上,并于今年年初启动了专题调研工作。
从3月上旬开始,万州区政协发动和组织了区级部门、区政协专门委员会、各参加单位等共50余个,部分市、区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等共70余人,组成移民生产生活现状、移民企业搬迁及产业发展、移民就业与稳定、生态环境建设、移民后期扶持5个课题组,深入有关部门、镇乡街道、移民村社、居委会和移民户家中开展调研。6月下旬调研成果初步形成。各课题组在认真分析提炼的基础上形成了1份综合调研报告和5份子课题报告,分别对移民生产生活现状及后续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推进移民后续发展,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的对策建议70余条。
调研报告分析认为,历经十余年移民大搬迁、大建设,三峡库区移民总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一定提高。但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为: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支撑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滞后;就业岗位不足,移民就业困难,落实社会保障压力大;不少移民受搬迁影响,收入水平总体下降,贫困问题有所加剧;库区稳定形势严峻,矛盾隐患较多,维稳压力较大;生态环保建设任务繁重,环境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此,万州区政协建议:要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推进移民安稳致富与库区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及时研究解决移民搬迁后的遗留问题,对城市功能恢复、移民统计漏项、因其他政策法规出台增大与移民补偿的差口等问题的加强个案研究,补充政策,解决落实;加大对移民社会保障的政策支持,增加对城市移民低保资金的转移支付额度,建立完善的移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贫困移民救助专项基金;制定针对性强的三峡移民后期扶持专项政策,对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基础条件改善和对移民生产生活等明确扶持标准,规范工作体系;尽快制定《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条例》,设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常设管理机构及生态环境建设专项基金,统揽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管理和监测;进一步深化对口支援工作,真正使对口支援在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加快库区发展上见到实效等。
政协调研报告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确定了方向。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规范、有序地流转,又如何通过有效的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经济科学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最近,就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及经营权流转情况作了一次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承包管理情况
各县(市、区)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维护好农民利益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土地承包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落实。1998年以来,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为期30年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县(区)统一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属证书。全市43个乡镇(管委会)518个行政村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应签214298份, 3528654亩,已签205973份,3431981亩,土地承包合同签订率96%;土地经营权属证书已颁发207328份,土地经营权证书发放率97%。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进一步加强。在土地承包30年工作基本完成后,及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土地承包的规范化管理上来,把加强制度化建设作为促进农村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首要措施.一是规范土地承包档案管理。青铜峡市、盐池县对土地承包合同进行整理归档,统一编号,纳入县(市)一级统一管理,其他县(区)由乡镇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各县均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强化管理措施。二是妥善处理承包土地纠纷。以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定期报告、信访、调节、纠纷处理及反馈等制度,规范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处理程序,确保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得到切实落实。三是严格耕地保护,遏制违法违规征用农村土地行为。各县结合开展农村土地专项治理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土地承包自查和梳理工作。通过专项治理,土地承包规范管理得到加强,违法违规征占农村土地的突出问题得到明显遏制。同时,还通过强化征地补偿的审计监督工作,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
(一)流转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体上还处于初始阶段,规模较小。至20xx年涉及农户19821户,流转总面积168611亩,占承包农户的9.2%,占承包面积的4.8%,其中:转包的4927户,91131亩,占流转总户数的25%,占流转总面积的54%;转让的797户,4300亩,占流转总户数的4%,占流转总面积的3%;互换的741户,12373亩,占流转总户数的4%,占流转总面积的7%;出租的13356户,60807亩,占流转总户数的67%,占流转总面积的36%。
(二)流转特点
近年,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流转的规模逐步扩大。20xx-20xx年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规模较为稳定,其中,20xx年全市流转总面积只占到承包耕地面积的1.9%左右。近几年呈加快趋势,特别是到20xx年末,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168611亩,比20xx年增长71655亩,增幅74%,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明显加快。
二是依法流转的`意识明显增强。过去,农户间土地流转基本处于随意和无序状态,矛盾纠纷不断。《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各县(区)结合实际,在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农民依法流转的意识。农户更信任以乡、村为中介的依法流转。去年以来,流转土地的农户大都签订了合同,部分过去随意流转土地的农户,也纷纷补签了合同,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是流转对象呈多元化趋势。除农户之间流转外,近年来一些工商企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作为受让方参与流转,并呈逐步增加趋势。
四是流转形式以转包、出租为主。尽管近几年流转的形式多样,但转包、出租一直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20xx年转包、出租面积151938亩,占流转总面积的90%。
五是流转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设施农业、养殖园区用地不断增加,仅利通区金积、高闸两镇近两年通过土地流转新增设施农业17000亩。同时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构筑了加快发展的平台,推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三)流转成效
土地流转对改造我市传统农业,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为建设区域特色农业,形成布局合理,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特色突出的甘草、奶牛、摊羊、高酸苹果、葡萄、优质粮食、设施农业等十大农业基地建设,都规模不等地涉及到土地流转。一些有资金有技术有意向扩大种养规模的大户、企业和合作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二是促进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腾出精力,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二、三产业。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的双赢。青铜峡大坝镇大坝、陈俊、利民等村,引进北京纯真种子公司、区农技公司、北京先仁达公司等3家企业,以租赁承包形式租赁农民耕地20xx亩,种植无公害蔬菜发展设施园艺,带动当地农民就业由原来的100人增加到800人,农民在得到每亩500元租金的基础上,还为企业提供劳务服务,每月至少可增加600元收入。盐池县绿海苜蓿产业公司,租赁土地8000余亩,发展牧草产业,**沃能公司租赁1万亩土地种植甘草。农民不但获得部分土地租金,同时在公司打工,获得务工收入,较好地解决了该地区闲散土地多,粗放经营效益低的问题。三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了托牛所、奶牛养殖基地,形成占有**半壁江山的奶产业。娃哈哈看好**奶源来吴投资建厂。利通区高闸镇马兴西瓜协会通过自身规模种植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早熟西瓜上万亩。企业与农户、协会与农户以合同订单把家庭经营过渡到公司+农户、科技+农户、协会+农户,农民接受企业现代经营理念和制度化管理方法,按照市场信息、经营战略、经营目标实施标准化生产。四是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通过土地流转,全市仅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20.37万亩,改善了我市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村组土地承包合同未签,经营权属证书未发。从各年度调查情况来看,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签订及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全市仍然有3%的二轮土地承包合同未签和4%的经营权属证书未发;特别是撤乡并镇等原因使合同丢失,土地台账不完善等问题均有存在,这些问题将为实施土地流转带来不利因素。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手续不完备,合同不规范。一是一些村对转包、出租、互换和其他流转形式不予备案,也不留存相关的流转资料和记录,发生流转纠纷后无据可查。二是对承包地经营权已经变更,当事人已提出申请的流转事项(转让)没有做完整的变更登记。一旦发生纠纷或征、占用承包地,势必造成转让方、受让方的责、权、利不清,土地纠纷日益增多。三是部分村土地流转合同格式不规范。流转合同文本存在随意制定、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等和其它不符合法定要求的情况。
(三)流转短期行为较普遍,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农村二、三产业还不发达,农民仍把土地作为外出经营风险的退路,大多数采取短期流转的方式(1-5年),造成承租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或掠夺经营,加之土地流转形式单一,承包土地的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缺乏流转管理服务组织,没有形成有效的流转市场机制,通过各种流转方式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加快尚有难度。
(四)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小,社会保障滞后。一方面,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比较弱,就业压力大,且平均工资水平比较低,缺乏吸引力。加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转移就业的能力较差,目前针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维权服务等机制还不完善,要通过在城市和企业打工取得比经营土地更长久稳定的收益,难度仍然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要素来看待,承包土地转出存在后顾之忧。
(五)机构职能弱化,执法力度不够。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一直是由县市农经部门来负责的,近几年由于机构改革,各县(市)农经部门由原来的正科级单位变为农(牧)业局的副科级事业单位,乡农经站也因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改革成为无编机构,农经人员变为乡镇事业人员。虽然中央、自治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的政策法规和条例,赋予了农经部门行政执法权,但农村承包合同管理机构职能弱化、人员不稳定,在开展农村土地法律和政策执行方面缺乏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和权威性,只能做一些指导性工作,一旦发生纠纷,农民利益受到侵害,将会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
四、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认识,落实政策。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本着积极、稳妥、有序的思路,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正确把握流转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干部,流转的机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流转的原则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形式可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多种多样,流转的底线是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等政策界限,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一刀切,也不一哄而上,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
(二)扩大就业,完善保障。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推动土地流转。坚持以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要进一步加大我市“两大任务”工作力度,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认真落实全民创业计划,培养造就更多的农民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市民,带动土地流转;加大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尽快把已经放弃经营土地、进城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向农村延伸,特别要加快解决60岁以上和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让农民放心流转土地。
(三)优化环境,培育龙头。加强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土地价值。改善土地生产条件,创造流转优势。一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改造中低产田,配套完善水利排灌设施,建设稳产高产农田。二是以生态建设为中心,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污染。三是加强以道路、电信、电网、供水等为主体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增强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四是以政策服务为中心,营造流转氛围。结合实际,制订鼓励流转的政策,特别明确土地开发利用政策,权益保障、环境、信贷、服务方面政策。五是综合规划,选好发展项目。以“十大产业基地”建设为牵引,按照区域化、特色化、产业化思路,进行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规划,着力招商引资,着眼农产品多层次增值,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营销业、储藏、保鲜、包装产业。
(四)规范管理,强化服务。一是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基础性工作。通过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流转等制度,全面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尽快做好承包面积、地块、合同和经营权属证书“四到户”工作。规范合同文书、档案,确保合同、经营权属证书、台账的一致性管理,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建立县、乡、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机构,明确职责、编制、人员;搭建土地流转信息服务、法律咨询、价格评估平台。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加强土地流转业务指导,在土地流转期限、流转价格、兑现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三是建立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检察机关、司法机关联合办案机制,落实各种行政处罚和责任追究,严厉打击各种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妥善处理承包土地纠纷。坚持以乡村调解、就地处理的原则,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和运用法律手段予以解决,避免因承包土地纠纷而引发的上访案件的发生,确保土地经营者和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政协调研报告3
为推动珠海市的老龄工作,走珠海自己的创新之路,市政协委托吉林大学"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了由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协同调研工作的"珠海市人口老龄化现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组,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对珠海市老龄人口现况的调查。该项调查工作历时一年半时间,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珠海市1109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测。并形成了详实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近年来,珠海市政府在养老服务工作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首先完善了养老相关政策制度,制定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其次,形成了"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公民互助、规范推进"的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方向。第三,推进了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初步建立了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四是加强了老年人的`权益保障。综合来看,珠海市总体上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专业化、规范化管理等方面,都与实际需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超过六成老人患有高血压
调查显示,截至XX年末,珠海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2.56万人(数据来源于市公安局),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1.59%。在接受调查的1109名老年人中,最高年龄103岁,最低年龄60岁,平均年龄67.68±7.13岁。男性414人,占37.33%;女性695人,占62.67%。从不同年龄组老年人口构成来看,60-69岁组人口数量766人,所占比例最高,为69.07%;70-79岁组人口数量240人,所占比例为21.64%;80岁及以上(≥80)组人口数量103人,所占比例为9.29%。
根据老年人自报慢性疾病患病情况和相关检测诊断,慢性病排名前六位依次为高血压(66.5%)、骨关节疾病(29.7%)、眼病(16.9%)、糖尿病(15.7%)、心脏病(11.0%)和脑血管病(6.7%)。
目前珠海市共有养老机构24所
调查得知,目前珠海市共有养老机构24所,其中公立15所,民办9所。珠海目前养老机构数量不少,但规模都不大,最大规模的一家床位数也只有180张,且整体上服务水平不高,高端养老机构在珠海暂时不存在。全市共有养老床位3387张,平均每千名户籍老年人拥有床位约26.8张。XX年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24.4张。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珠海的数据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养老机构共入住老年人为1397人,入住率为49%。其中公办入住率平均为36.4%;民办入住率平均为65.5%。从入住率来看,虽然公立养老机构平均月收费低于1500元/人,而民办养老机构平均月收费高于XX元/人,但由于地理位置、服务设施等因素的影响,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要高于公办机构。同时,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选择在环境熟悉的社区中居家养老。
建议制定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报告认为,珠海市还没有充分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准备,社会上的中、青年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及早、及时备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部分人思想中依然根深蒂固。
报告建议加强老龄政策及布局的顶层设计,制定老龄事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大部门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机制。
报告还建议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目前珠海市的老年护理康复服务设施和场所总量还显不足,亟需优先发展社会化护理康复服务、健全医疗康复护理体系。构建大型医院、专业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紧密结合、有序衔接的康复护理体系,加快康复护理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康复护理保险参与体系。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切实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建设,并加强基层老年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防治结合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区域卫生和人群健康评价制度,完善居民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增加投入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报告建议增加政府投入;吸纳社会资金;鼓励个人投资,争取有更多的投入,促进包括医院医疗、健康管理、康复护理、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旅游养生为链条的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促进疾病诊疗一条龙服务,医联体模式的建立[医院(二甲、三甲)、诊所、家庭病床]。有目的地完善教育、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评估及个体化生活饮食指导与保健、加强护理专职队伍的培训和全科医生队伍及人员的配备。
珠海目前从人们的观念和选择上,适宜以"居家养老"为主,模式应该是"健康加养老",辅以相应的政策支持。新建居住(小)区要根据规划要求和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积极推动旅游养老的步伐。
政协调研报告4
为全面了解掌握xx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进一步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我市的贯彻落实,市政协于20xx年10月25日起,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xx市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xx市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和就我市如何进一步贯彻《两法》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所提建议报告如下:
一、xx市近两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和特点
(一)xx市近两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
从20xx年1月至20xx年10月,xx市共有574名青少年违法犯罪,占全部违法犯罪人员(1164人)的49.3%。
1、20xx年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
20xx年共抓获犯罪嫌疑人615人,青少年违法犯罪303人,青少年违法犯罪占49.2%。其中不满14岁的14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4.6%。14至15岁的51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16.8%。16至17岁的69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22.7%。18至25岁的169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55.7%。
2、20xx年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
20xx年1-10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49人,青少年违法犯罪271人,占49.3%,其中不满14岁的28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10.3%;14至15岁的41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15.1%;16至17岁的63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23.2%;18至25的131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48.3%。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1、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上升趋势,18岁以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上升势头明显。
20xx年青少年违法犯罪占违法犯罪总数的49.2%,其中14至17岁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134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44.2%。
20xx年1-10月,青少年违法犯罪比率已高于20xx年全年。
2、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两类侵财案件。
20xx年破获盗窃案492起,抢劫案25起,其中青少年违法犯罪157起,占整个违法犯罪的30.3%。14岁以下违法犯罪人员14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6.35%。
20xx年1-10月20日,破获盗窃案430起,抢劫案22起,其中青少年违法犯罪258起,占整个违法犯罪的57%。14岁以下违法犯罪人员28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13.5%。
3、共同犯罪占有相当的比例。市法院20xx年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共同犯罪的案件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57%;20xx年为62%;20xx年截止到10月份为65%。团伙犯罪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未成年人在结伙作案过程中,既互相壮胆,又逞强好胜,往往相互传习,形成交叉感染,使许多团伙成员很快从作案的“单面手”变成“多面手”,社会危害极大。
4、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集中化。从市法院近两年来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来看,犯罪年龄多集中在16、17岁。此年龄段多为未成年人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知程度,但又较为模糊,极易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如,20xx年5月破获的一起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案,有犯罪嫌疑人17名,其中16至18岁的就有14人,还有在校高中学生3名。
5、未成年人犯罪主体以在校学生和辍学学生为主,学生占有相当的`比重。20xx年学生占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为68%,20xx年截止10月份为45%。
6、未成年人犯罪中男性占绝对主流,女性犯罪较为少见。20xx年女性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件3人;20xx年截止10月份为1件1人,案件类型为盗窃、抢劫。
7、单亲家庭易造成未成年人性格孤僻,心理承受力差,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大。如:20xx年11月破获的二中学生王皓故意杀人案,就是因其父母离异,心理比较封闭,以致其母亲的一句话使其陷于犯罪深渊。
8、网络媒体上色情凶杀等不健康的信息,致使是非辨别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盲目模仿,造成违法犯罪。
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几点建议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全社会都应共同做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
1、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在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过程中,要继续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使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办理工作独具特色,充分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2、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坚持并完善已有的法制教育工作体系。如,学校设立法制副校长,法律教育进校院、进课堂,学校建立法制教育基地,聘请专家作为校外法律辅导员,少年法庭工作向社会延伸,新闻媒体设立少年法制宣传栏目,用形象生动的形式教育青少年等措施,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通过接受预防犯罪的教育使青少年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深刻认识到违法犯罪所应付出的代价,从而自警、自律、自强,远离犯罪,达到教育、预防与矫治相得益彰。
3、加大青少年课外活动设施投入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文化活动。各学校要克服文体设施单一的状况,认真解决学生文体活动匮乏的问题,把有限的课外活动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4、加强网吧、游戏厅的有效控制,严厉打击违禁经营的网吧、游戏厅。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网吧、游戏厅进行合法经营大检查,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予以重罚和坚决取缔,以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5、依法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监护人予以必要的处罚,使监护人切实负起教育管理责任,形成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教育机制。
6、对已量刑的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学校、家庭时,全社会应一视同仁,不能另眼相看,社会各界应齐心协力,对未成年人犯罪者回归社会时,在工作、就学等方面给予照顾,使未成年人罪犯真正走出歧途,走向光明。
7、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做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础工作。
一是要逐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建立社区青少年工作队伍,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
二是要建立完善培训、就业机制,配合人事劳动部门开展对初、高中毕业而未升上学的学生的职业技术培训和就业扶持工作。
三是对流浪在社会上的少年儿童,要配合民政部门及时给予帮助,妥善处置。
四是切实落实社会保障措施,对因贫困而失、辍学的学生,要帮助他们重返学校就读。
五是管段(片)民警要随时掌握辖区内未成年人的动态,协同社区开展具体的帮教活动。
总之,要把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基层,把各种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未成年人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哪个部门或哪些人的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只有把保护未成年人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切实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才能提高社会综合保护能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政协调研报告5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本人就丁家营镇xx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村是丁家营镇最为偏僻、贫困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也是我市建档立卡的重度贫困村之一。该村位于武当山南麓,面积30多平方公里,山大人稀,人均收入较低。全村贫困户面为54。5%,目前下降到45。6%。该村耕地面积877亩,人均耕地约0。8亩,有6个村民小组310户1086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00多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60岁以上的留守老年人。
xx村主导产业为坡地种植、家庭小规模养殖和外出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5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10。6%、养殖业收入占5。4%、务工收入占71%、其他收入占13%。
二、主要致贫原因
(一)交通不便、环境条件差导致贫困
xx村是丁家营镇较为偏僻的一个行政村,距集镇中心位置较远,地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自然条件、发展空间、地域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该村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普遍很低。
(二)无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贫困
xx村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少部分常住该村的村民,基本是老弱病残的留守人员,大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但平均不到0。8亩土地,且90%的是贫瘠的山坡地,经营中需要投入的多,而产出少,几乎无收入;部分家庭养的有一头猪、几只鸡、几只羊,但受交通、信息条件限制,大多自给,不能形成规模,村民没有收入;村集体由于前几年建村部,外欠近百万外债,自己自身难保,更谈不上扶持村民。
(三)自然灾害造成贫困和返贫
该村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调研中,本人了解到,像杜明山、曹学胜等20多户村民,都是因疾病或灾害致贫,该种类型的贫困户占全村20%左右。
(四)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导致贫困
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该村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导致贫困
前几年义务教育没有实行免费时,该村不少贫困人口因上学路途遥远、家庭贫困等原因中途辍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该村村民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20%多,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6年,大大低于全镇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只能干一些建筑、挖煤等体力活,是有些收入,但与其他人相比,收入有很大差距。
(六)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导致贫困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该村部份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各单位部门、社会各界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分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为他们捐物、捐钱是应该的,国家应该供养他们。
三、对策及建议
(一)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
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通过多方协调,xx村启动了36户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方式是农户村民自主联建,国家整合资金,每户补助3万元钱。从目前情况来看,该项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资金扶持力度、政策享受户数力度远远不够,导致安置房屋建设进度较为滞后。
建议多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快速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在杨家庙垭子、孙家院、徐家院、白衣庵、中岭高标准建设五个院落,将全村310户村民全部集中居住,形成"一线穿五珠"新农村局面,既解决农户住房问题,又将院落建成了新农村景点,为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大xx路改建力度
xx村通向集镇的唯一通道——xx路,全长15公里左右,该路狭窄弯曲、凹凸不平,路况极差。虽然今年上半年借助三万"村村通"活动,对该通村路进行了改造,修建了错车台、增设了标示牌,但还是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改建xx路、打通丁白路(丁家营——白杨坪),将以前3。5米宽的通村路按照山区二级路的标准进行改造,从而带动该村太都湖、杨家庙垭子、白衣庵、厉家院、髽髻山、黄龙峡等景点旅游资源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脱贫。
(三)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xx村地大人稀,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此轮精准扶贫重点解决的问题。
建议在该村进一步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实现绿色全覆盖,形成山青水绿天蓝的优美环境,为发展旅游业夯实基础;通过土地流转,在沟、峡等平地或坡地规模种植苗木花卉、中草药、杂果等产业,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局面,实现全域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既美化了环境,又带动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太都湖、杨家庙垭子、白衣庵、厉家院、髽髻山、髽髻大峡谷等景点旅游资源,鼓励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旅馆、垂钓健身等产业,为农户增设又一致富渠道。
(四)强化贫困户"输血"与"造血"功能
"扶贫关键是扶人"。再好的优惠政策,再多的扶持资金,如果扶持的对象——贫困户无动于衷,扶贫攻坚工作将彻底失败。
对于此类对象,建议按照"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继续推进"金蓝领"工程,为每户贫困家庭培训一至两名掌握实用技术的劳力,让他们通过劳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二是继续推进"5541"工程,"输血"与"造血"并重,鼓励贫困户利用山场等优势资源,开展种植、养殖产业,增加收入;三是继续收入推进"四双"帮扶和金融帮扶,解决部分有能力脱贫的贫困户融资难、办事难问题,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扫平障碍。
(五)加大保障扶贫力度
在xx村诸多贫困户中,有一种贫困人口,既无劳动能力,又无致富门道,他们靠自身根本无法脱贫,如"五保"老人、孤寡老人、残疾病人等。对此类对象如何开展精准扶贫,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建议加大保障扶贫力度,充分利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五保等民生政策,对因病致贫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政府、帮扶单位筹资帮其购买社会保障,使贫困户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通过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治病、养老等让包袱沉重的贫困家庭,看到脱贫的希望,走上勤劳致富的路子。
政协调研报告6
按照市政协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调研工作安排,市妇联结合实际,找准妇联组织与全域旅游发展的结合点,对全市巾帼农家乐发展情况进行了面上调研,并到河东区、沂南县、蒙阴县、莒南县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及特点
(一)发展现状。从发展数量上看,目前,全市有巾帼农家乐39xx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的xxxx9家。从经营及投资规模上看,经营面积大多数集中在300平以上,以经营餐饮业为主,有床位5400余张,xx0xx年,接待游客557万余人,经营总收入xx。46亿元,带动妇女就业xx180人。从分布区域上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及北部县区,南部、东部较少;从经营模式及类型上看,有独户经营、“农户+合作社”、“公司+社区+农户”等形式,80%以上都是独户经营,有餐饮、住宿(民宿)、采摘、观光农业、休闲垂钓、农耕体验等多种形式,逐渐由单一的农家乐餐饮向综合休闲服务转变。
(二)基本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市及各县区妇联突出蒙山沂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现代乡村特色餐饮、民宿民居、休闲娱乐和农副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通过打造“沂蒙大姐居家灵活就业”农家乐旅游示范基地,带动巾帼农家乐快速发展,尤其是餐饮业发展速度较快,范围已由县城周边郊区扩充到乡镇村落,仅沂南县就发展农家乐饭店500余家。二是经营特色各异。各县区巾帼农家乐发展注重突出县域特色,蒙阴县抓住“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这一乡村旅游特点,指导扶持妇女开办巾帼农家乐,形成了以红色游为代表的孟良崮,以神奇地貌岱崮为代表的崮乡人家,以《舌尖上的中国--煎饼》为代表的椿树沟,以桂花为代表的蒙山桂花园,以休闲采摘体验为主要内容的山旺农庄、蔡庄等。郯城重坊镇立足中华银杏园,推出“三湾六园”乡村旅游发展框架,全力打造集观光、娱乐、垂钓、采摘、养生、福寿文化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型乡村旅游点。其中红枫缘巾帼农家乐,仅xx0xx年就接待游客xx万人,经营收入xx00多万元。三是品牌化发展。以“沂蒙人家”为统领,各县区纷纷推出农家乐品牌。沂南县推出了“红嫂人家”、蒙山旅游区推出“蒙山人家”、蒙阴县推出“崮乡人家”、兰陵县推出“兰陵人家”等,农家乐品牌已然叫响。四是发展不平衡。由于区域位置不同,县区重视程度不一,我市巾帼农家乐发展也极不平衡。沂水、沂南、平邑、费县、蒙阴、蒙山旅游区等北部、西部县区,巾帼农家乐发展迅速。河东、郯城、兰陵、莒南、临沭等县区巾帼农家乐发展规模档次有待提升,兰山、罗庄、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临港区等巾帼农家乐发展相对缓慢一些。
二、工作措施
一是推动出台扶持政策。市及各县区妇联把发展巾帼农家乐作为解决妇女创业就业的有效抓手,作为推动全市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市妇联推动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全市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工作的意见》,联合市旅发委、市扶贫办、市广播电视台下发《关于开展巾帼乡村旅游扶贫公益行动的通知》,鼓励支持发展巾帼农家乐。蒙阴县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家乐的实施意见》、《蒙阴县旅游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将乡镇旅游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专项考核。沂南县出台《沂南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县妇联积极引导妇女投身旅游开发,以农家庭院为阵地,开展“农家乐”型旅游休闲服务,鼓励妇女大力发展巾帼“农家乐”旅社、饭店。二是给予资金扶持奖励。市妇联争取财政每年从妇女创业就业资金中列支部分资金,对发展势头好、年营业收入80万元以上,年接待游客3000人次以上的巾帼农家乐每处给予5—8万元不等的资金奖补。从上级妇联争取到贫困母亲救助循环帮扶资金75万元,
扶持平邑、费县、蒙山旅游区等xx8名贫困妇女发展农家乐。蒙阴县对新发展农家乐、采摘园达到县级以上标准的贫困户、旅游企业、新型旅游合作组织分别给予一次性5000元、xx000元、xx00元的奖励。同时,积极为有发展愿望,但又缺少资金的农村妇女提供妇女创业担保贴息贷款,xx0xx年全市发放妇女创业担保贴息贷款3。45亿元。三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各级妇联组织把巾帼农家乐经营培训作为新农村新生活培训的重要内容,全市共培训xx00万余人。同时,组织巾帼农家乐经营户负责人、巾帼乡村旅游带头人等参加全省乡村旅游女带头人培训,着力提升巾帼农家乐从业者水平。组织县区妇联主席、巾帼乡村旅游带头人到安徽、南京市、苏州、常熟学习考察巾帼农家乐经验,开阔眼界。四是强化示范带动引领。市妇联全员联系蒙山旅游区,每位班子成员联系一个村,指导xx户、帮扶3户,面对面授课,手把手指导,全力打造巾帼“农家乐”示范户。命名并认定了一批沂蒙大姐居家创业就业农家乐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巾帼农家乐发展。
三、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农家乐用房多为农民自家住房经过加工改造而成,大多是个体经营,房屋自己投资兴建,早先建成的房子和设施早已老化,基础设施简陋。还有就是县区乡镇已实现道路硬化,但是存在公共交通不完善的现象,大多数乡村一天只有一趟公交车,还有部分无法实现公交直达,导致游客出行不便。
二是缺乏品种特色和文化内涵,项目单一。大多数“农家乐”规模较小,以农户为单位负责接待和服务,绝大部分是餐饮服务,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垂钓、果蔬采摘、农业休闲观光等,品种特色和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对民俗文化、农家乐文化挖掘不够,菜色单一,菜品服务项目相似,经营特色不够明显,经营无个性。城市化现象正在蔓延,有的蔬菜、水果、粮、油、饮料等从城里购买,饭菜与城市区别不大,乡土风味不浓。
三是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完善。大部分巾帼农家乐属于“夫妻店”,家庭作坊式粗放管理、松散经营,小农思想严重,存在坐门等客现象。经营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管理经验,市场意识淡薄,对农家乐管理跟不上,服务质量偏低。大部分未制定管理制度或者对于制定的制度难以落实,对顾客提出的问题,往往因为管理滞后、人员少等原因不能及时解决。
四是存在安全隐患。巾帼农家乐经营户缺乏卫生、治安、消防等方面知识,未定期进行消防方面的知识培训,不能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没有相应的夜间安保人员,夜间无人值班,住宿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存在隐患;厨房存在用火隐患,在做农家饭菜的过程中,违规操作,有可能因漏电漏气引发火灾。
四、建议及对策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协调联动。通过调研发现,巾帼农家乐发展各县区重视程度不一,推进发展的力度不同。建议多部门合作,建立联动机制,整体规划布局,
在扶持政策、金融资金、卫生安全、星级标准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家乐发展。
二是加强学习培训,提升服务水平。巾帼农家乐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餐饮业农家乐,有的还处于较低水平。建议今后加大对农家乐从业人员厨艺、营销、管理、服务、礼仪、卫生等培训,全方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组织农家乐负责人外出参观,学习成功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提高经理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是注重打造品牌,形成区域特色。农家乐品牌运作,单靠个体农家乐发展进程缓慢,建议政府介入做整体策划宣传,抓住区域特点,突出本土特色,作为区域公共品牌运作发展,才会有影响力,才会发展长远。
政协调研报告7
按照区政协度常委会工作计划安排,区政协专门成立了由一名政协副主席任组长,区政协相关委室和区农业局的有关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就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张店区现有农业人口14.04万人,耕地面积8.1万亩,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86万元。,为加快提升全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确定了"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环境,富裕农民生活,服务城市需要"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成立了由政府牵头、部门组成的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导意见》,对加快发展中心城区都市农业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我区都市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1、科学规划,合理定位
全区都市农业发展遵循"点线面相衔接,大中小相配套"的原则,因地制宜,着重建设"四个片区":一是建设优质粮食生产片区。主要是依托马尚镇、房镇镇、中埠镇等区域内的农田,发展精准农业生产,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以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区域为主,深入挖掘山区特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建设生态经济林果带。在傅家镇、马尚镇、房镇镇重点实施滨博高速公路沿线经济林产业。四是进一步打造城市绿地生态体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带以及环村、环镇生态林,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经济林果带。
2、突出特色,全面推进
我区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特色鲜明,农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生态绿化修复初见成效,都市型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目前,沣水镇、中埠镇、傅家镇、杏园街道累计种植核桃8000余亩;初步完成大规模沿路、沿河绿化,种植园林绿化苗木9000余亩;黑铁山区域生态修复规划面积2230亩,已完成苗木种植1200亩;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6万亩,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8家。以建设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15个,总规划面积8000余亩,计划投资近9亿元,已完成投资2.8亿元,同时,注重引导园区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引入先进的科技项目,种植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带动都市农业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3、政策引导,全力扶持
区政府从财政上不断增加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农业补助、奖励政策。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单位,区财政按照当年实际投资额的5-10%予以补助;对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按照其调整面积,区财政按每年300元/亩的标准连续补助三年,当年提供300-500元/亩的苗木补助;对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镇,区财政按照每调整1000亩奖励2万元标准予以奖励。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配套设施所需的用地指标,优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区已兑现各类苗木补助款490.31万元;对5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发放奖励资金45万元。同时,积极协助解决都市农业园区用地问题,已落实新增指标和挂钩指标1654.2亩。
4、发展良好,成效初显
目前,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正逐步实现由过去的家庭式零散的苗木培育、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向集体种植、优质种植、休闲观光、增收增效于一体的多功能方向发展。华煜玫瑰生态庄园、吉田园、玉黛湖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淄博名典彩叶观光园、淄博十三皇庄农业生态观光园被命名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苗则苗"的原则,对孝妇河、滨博高速公路、张周路等重点地段,沿河、沿路种植了经济林,对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重点区域,实施大面积生态修复工程。土地流转逐步规范有序,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得到了增强,在流转的近2万亩土地中,有98%以上的项目达到了50亩以上的规模化经营标准,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当前,全区都市农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都市农业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目前,社会上对都市农业的认知度不够高,对发展都市农业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认识不够深,因此,对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尚未形成发展都市农业的良好氛围。部分财政补助资金不能及时兑现,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区都市农业今后的健康发展。
2、发展都市农业与城市发展尚未实现有机统一。政府宏观上对都市农业发展做出了部署,但难以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社会投资都市农业的信心不足。
3、土地使用效率有待于提高。有的园区和部门难以突破固有思维模式,对于国家有关土地政策未能吃透精神,灵活运用,限制了都市农业发展。
4、都市农业园区发展有待于规范。政府宏观的规划需要进一步细化,使园区发展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指导。目前,都市农业园区建设没有制定相配套的发展标准,多数园区存在发展自由现象,发展方向、目标不够清晰,园区建设档次低,发展层次不高,同时,容易造成个别园区变相圈地。
三、建议和对策
都市农业是随着城市化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和旅游,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满足城市人们各种需要的现代农业。我区都市农业发展应立足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形式、规模和布局。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形成都市农业发展合力。一是进一步加大发展都市农业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发展都市农业的认知度,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不断强化基层政府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同时,农业部门要结合各镇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各镇编制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促进我区都市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及时兑现有关都市农业发展的财政补助资金,充分调动和激发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
2、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夯实都市农业发展基础。农业、规划、土地等有关部门要充分结合中心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根据地理特点,进一步细化我区都市农业发展布局,使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科学合理,鉴于中心城区的发展规划要求,建议我区都市农业今后可重点围绕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东部地区进行发展。
3、科学实施土地流转,充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一是主动争取国土资源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以镇、街道为单位,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平台,将土地流转纳入基层政府管理,以镇、街道为主导,统一调配使用,在尝试联租、联包方式的同时,促进土地流转有序进行。二是要结合城市规划、土地规划,预防因短期性用地给园区建设带来的投资浪费。三是在实施土地流转中,要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切实保护好群众利益。
4、进一步细化产业规划,规范都市农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完善园区建设机制,制定出台都市农业园区发展标准,明确用地使用性质,实行园区准入制度,从建设面积、资金投入、种植标准、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规范,严把审批关口,建立农业、规划、土地、财政等部门联合审批制度,防止一窝蜂式发展,预防因盲目发展造成的投资浪费,杜绝变相圈地行为。同时,对园区发展情况定期进行检查、验收、考核,达到规范化发展。
5、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政策引导。一是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效率,重点对有发展潜力,并能实现长期发展的都市农业项目加大扶持力度。二是落实都市型农业领导小组联系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好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及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三是积极借鉴外地发展都市农业的成熟经验,引导和鼓励采用新技术生产手段和精细化管理方式。通过股份制等形式,建立健全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提升都市农业发展后劲。四是加快西五路南延工程等一系列都市农业园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不断优化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环境。
附:1、本文有关名词解释;
2、都市农业15个重点建设园区。
政协调研报告8
XX年,河北省政协围绕完善12个事关河北大局的重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日前,记者从省政协获悉,省政府办公厅会同有关部门对省政协调研组所提建议进行全面梳理,并对成果运用情况进行跟踪督办。截至目前,12个调研报告所提69个方面建议,66个已被相关部门完全采纳或部分采纳,3个因与国家政策不符未被采纳。
在"关于完善开发区体制问题"的调研报告中,省政协调研组建议,整合处于成熟期的开发区经济功能和行政功能,实行"政区合一"模式。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全省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相关建议予以采纳。目前"政区合一"模式在部分有条件的开发区实行,设立了开发区人大、政协和法院、检察院等相关机构。报告建议,下放审批权限,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省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相关建议予以采纳,积极开辟绿色通道,省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受理开发区(园区)的报件,并简化审批程序,优先予以办理。
针对"关于推进河北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问题",提出按照"12345"的.发展思路,即围绕"一大目标"、突出"两大重点"、实现"三大突破",用足"四大政策",强化"五大举措"。我省正在草拟的《河北省工业领域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XX-)》对相关建议予以采纳。提出,到,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400个,超50亿元的达到200个,超100亿元的达到100个;培育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5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以上。推广"产业集群+技术平台"模式,选择50个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产业集群,京冀共建100个产业共性技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