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注语文课程改革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浅谈关注语文课程改革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 教育观 大语文教育
论文摘要:基拙教育课程改革,给师范院校培养师资提出了新课题,中文高师生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今天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学生,就是明天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为使他们步人学校就能投身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当前更新教育观念是首要任务。中文高师生更新教育观念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大语文教育的语文教育观;学习主体、各具个性、发展进步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观;以及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
1.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在纠正“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的同时,我国已把教育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中文高师生在多年的学习生活中大多对素质教育没有正确的理解,甚至把素质教育理解成是培养个别学生的某项特长。因而,中文高师生应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把握以下三点;首先,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必须把“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作为全部教育活动的目的。其次,必须以“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作为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指导方针与要求,大力提倡通才教育、创造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的全新的教育模式。第三,正确认识教育目的与过程的关系。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唯一的,而教育活动的过程则是具有多样性和阶段性的,两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中文高师生应明确,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提高。这样他们从教时才能把侧重点放在那部分所谓的“差生”身上,调动起学生本身的潜在优势,在语文基础教育中使所有受教育者各有收获,不断学习,共同前进。
2.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语文与生活是密切相联的。大语文教育观就是从语文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上来认识语文教育。李杏保、陈钟梁在(纵论语文教育观》中谈到整体语文教育观时指出:把语文教育的外部环境、相关领域及内在机制紧密联系起来,从整体上系统地关注语文教育,形成了整体语文教育观,而大语文教育观即是整体语文教育观的体现。中文高师生在了解语文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定会发现:大语文教育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给原本囿于封闭状态的语文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们能从语文教育改革的实际中看到并认识到,为了适应多方位、多层次的社会生活需要,语文教育内容和语文教育渠道正相应地向多维空间进行开拓。语文教育在加强其课堂教学这个主体阵地建设的同时,又将校内的语文课外活动、校外语文社会活动开辟为语文教学第二渠道。教师们在探索在努力,加强学校语文环境、家庭语文环境和社会语文环境对语文教育的正面影响,从而使学生在无比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丰富滋养,得以尽快和谐、健康地发展与成长。看到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局面,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脉搏,中文高师生会一改过去对语文教育只是课堂学课文的偏见,树立大语文教育的观念,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苦练基本功,并勇于创新,以待教学时大显身手。
3.更新人才培养观。“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把教育的育人功能定位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培育创新人才这一基点上,是我国教育具有战略眼光的重大决策,同时也给语文教育指明了方向,即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上。而初登讲台的高师中文生往往十分羡慕那些语文大师,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发现语文尖子生,做个“伯乐”。其实创新人才是培养出来的。怎么培养呢?要在教师、教材等诸多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首先,要做思维品质优良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不是把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直接搬给学生,把生吞活剥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授人以“渔”。他们会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激发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善于思考,主动提问,思维活跃。这样的教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联系地、发展地、辨证地思考问题,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并能合作探究。其次,要有适宜的语文教材。新的语文教材突出了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核心,重视学生视野的开拓,除了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外,还要重视思维训练。教师在运用语文新教材时要突出这一新特点,侧重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