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五年级数学教师随笔

五年级数学教师随笔

凉堇年♀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接下来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五年级的数学教师随笔,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教师随笔篇一

  优化数学教学方式

  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这种特殊身份及其生活环境,使他们之间的交往、野外活动大大减少,导致他们“事实经验”贫乏。而这种“事实经验”又是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材料”。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来填补学生“事实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帮助学生实现这种体验学习。

  ⒈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能感到亲切,能产生数学情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⒉优化数学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可体验的数学事实。

  数学中概念课一般比较难教,如能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就能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抽象的概念。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建立1毫米的空间观念,教师为学生提供1分硬币、学生非常喜欢的“王牌”卡片和一些扑克牌等实物,让学生在这些实物中找出1毫米的实际长度。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学生找的积极性很高,有的说:“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王牌’卡片的厚度是1毫米。”有的说:“1分硬币上表示的年份的小数字如‘1978’的长度是1毫米、扑克牌中‘J’竖直的地方的宽度刚好是1毫米、扑克牌中‘4’一横出头部分的长度是1毫米。”你看学生观察得多仔细啊!有的说:“我发现了三张扑克牌叠在一起的厚度正好是1毫米!”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借助实物的表象真正形成了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能力和情感得到了和谐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创新“火花”得到了迸发。

  ⒊优化学习材料,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当前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来设计有结构的学习材料。设计的学习材料如果太难,学生的学习往往会不能成功,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不会有愉悦的体验;如果过易,思维的强度不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愉悦的体验就不够强烈。

  五年级数学教师随笔篇二

  如何进行数学教学

  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此,我们必须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㈠ 寻求知识背景 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

  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一位教师让学生选择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中有的说六支铅笔长,有的说五把尺长,有的说有八支钢笔长,也有的说七个信封长…… 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的结果却各不相同?你又有什么想法?这样同学们就会深深地感悟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须性。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㈡ 利用生活原型 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㈢用于现实生活 领略数学风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例如:学习了“求平均数”这一知识后,便可让学生围绕“在唱歌等评比活动中,各个评委给同一参赛者打的分不一样,怎样确定其最后得分?”等实际问题思考并展开讨论;使学生通过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味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五年级数学教师随笔篇三

  数学几何体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本课的目标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去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棱与棱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三角板、尺子等工具画长方体和正方体: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并会画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设计本节教学的基本流程。

  1、创设情境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2、观察思考 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

  3、观察感悟 画出长方体、正方体。

  4、归纳收获 总结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我的设计意图是:

  1、创设情境,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为引导学生深入,我找来一个包装纸盒箱(长方体)、一个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还有不同大小的长方体、正方体教具让学生认识,同学通过这些比较熟悉的纸盒,使他们感应到在生活情境中获得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些感性认识,初步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

  2、观察思考,寻找长方体、正方体。

  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后,我接着就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长方体、正方体。并直接观察教具长方体、正方体找出他们在点、面、棱三个方面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感。

  3、观察感悟,画长方体、正方体。

  让学生在观察老师指导画图的方法后就放笔操作,第一、先画出一个长方形,然后画长度相等的平行线,使它构成一幅长方体,第二、放手给学生自己画正方体。通过操作让学生掌握画立体图的方法。

  5、归纳收获,总结长方体、正方体。

  这节课中如果有动手操作,创造长方体、正方体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了解的更加透彻,更加真切。

  请学生谈收获,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老师再对这些内容加以补充、归纳,并提出在路上、商店、家里找一找长方体、正方体。从而让学生懂得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的长方体、正方体,这些长方体、正方体又有什么作用等等的课外探究问题。

  五年级数学教师随笔篇四

  数学安全教育

  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是我们每一个个教师共同的责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切实增强学校安全教育的实效,那么,安全教育就必须有机的融入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

  例如数学课堂上,在教学第五单元“平面图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几何知识时,我让学生准备剪刀、卡片、尺子等操作工具,这是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准备的,如果学生没有准备好则会影响数学知识的教学质量。我在制定这单元的教案时就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特别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使用剪刀这类工具肯定会有一定的危险,所以在教具准备中就提前与学生进行纪律上的约定,规定只能在相应环节规范的使用工具,活动完毕立即妥善放置,放学立即带回家不再带到学校。有了事先的计划和准备,才能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防范,也更能规范教师、学生的课堂行为。所以,我每次讲到这部分内容时,都未发生过安全事故。当然计划制定得再完美,也需要教师在实际上课活动中进行落实,如果仅仅把计划停留在纸面上就成了纸上谈兵了。

  五年级数学教师随笔篇五

  师生和谐相处、课堂其乐融融

  《方程的意义》这是一块崭新的知识点,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数学教学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结合方程的意义这节课,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顾我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

  《方程的意义》一课,课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理解了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

  二、合作交流,总结概括

  在自学、交流中逐步由不等式——等式——方程,通过比较等式与方程,以及不等式与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应该替学生很快的说出答案,在得出方程的概念后,接着让学生每人写方程,使学生更加明确了判定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具备两个条件:1、等式2、有未知数。再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明白不仅X可以表示未知数,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数。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导游的角色,站在知识的岔路口,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到小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

  三、分享快乐,营造和谐课堂

  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探索中的体会,特别是建立在独特生活经验基础上的独特想法与思路,更要细心地去捕捉,然后紧紧抓住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把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充分地挖掘出来,展现出来,在“动”的过程中把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学中,在学生探讨出方程意义后,我赞许的一笑,学生受到鼓舞,顿时争先恐后各抒己见,课堂变成师生研讨的场所。课堂中,当学生得到老师的赞许时,学生的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有了更多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坚定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老师把学生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自己的事,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并参与学生的探索求知过程,和他们一起研究、探索、获取,分享他们的快乐,教学就会达到师生和谐相处、课堂上的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