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杭州特色小镇调研报告

杭州特色小镇调研报告

鬓上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杭州特色小镇调研报告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杭州特色小镇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xx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相继提出建设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20xx年6月,浙江省公布第一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20xx年1月公布第二批名单,又有42个小镇入围;5月,该省将其中10个小镇确定为省级示范特色小镇,杭州市入选的有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西湖云栖小镇和余杭梦想小镇。

土地是城镇化、产业化的主要载体,构建特色小镇这一新生的双创平台,不得不直面的问题之一就是用地。近日,针对小镇的土地要素保障问题,笔者实地调研走访了杭州市首批9个特色小镇。

产城融合的双创新平台

所谓小镇,既不是一个行政区划的概念,也不完全是产业园区,而是一个产城融合的特定区域,是相对独立的,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

在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里,杭州市有上城山南基金小镇、江干丁兰智慧小镇、西湖云栖小镇等9家位列其中。这些小镇聚焦信息经济、旅游休闲、文化创意、金融、健康、时尚、高端装备制造、环保七大重点产业,兼顾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和地域特色产业,各自选择一个具有当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浙江省以用地指标作为特色小镇建设实绩的奖励。省级特色小镇要求3年总投资50亿元以上,投资强度达到500万元/亩以上;第三年的产值要达到20亿元以上,税收达到3亿元以上,旅游人次20万人次以上。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小镇,该省按实际使用农转用土地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特色小镇按照60%土地指标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省级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三年全额返还,后两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将特色小镇规划区范围与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进行图形叠加,利用信息化手段,基本摸清了杭州首批9个特色小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9个小镇规划区总用地面积约5。65万亩,现状仍为集体土地的约3万亩,农用地约2。2万亩,耕地接近1万亩。

部分小镇的土地保障面临多重困局

调研发现,杭州首批9个特色小镇有一部分在建设中存在产业定位不清、工业用地规模过大、经营性用地不足等问题。

个别小镇规划的工业用地规模过大。虽然同为双创平台,9个小镇的规划理念存在较大差异,培育的成果也良莠不齐。山南基金小镇、余杭梦想小镇、余杭艺尚小镇产业特色鲜明,培育理念与产业基础结合紧密,规划具有一定超前性。

然而,个别特色小镇位于主城区范围,现状已经有存量工业用地约1000亩,规划工业用地规模却达到1500多亩,不仅未充分考虑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升级,还要在主城区内新增工业用地,与杭州推行已久的工业向园区集中思路相背。另有个别特色小镇主导产业为生态旅游业,现状已有工业用地约300亩,但规划工业用地规模超过500亩,工业用地规模不降反升,与特色小镇培育理念背道而驰。

新增建设用地需求保障难度较大。首批9个特色小镇主要用于发展特色产业,需要使用相当规模的建设用地;但目前规划区范围内仍有农用地2。2万亩,约1。2万亩土地位于规划确定的限制建设区,这些地类与规划用地类型不符,需要依法办理规划调整及农用地转用手续,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占水补水等要求。浙江省要求首批特色小镇在3年到5年时间内培育完成,根据审批周期和以往的工作经验推断,规划区范围内的年均新增用地必须在两年内报批完成,年报批量至少要达到1万亩以上;但目前国家分配给杭州市的新增用地指标年均仅有不到3万亩,大量用地指标需要投向民生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园区,结余指标数量十分有限,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的用地需求难度较大。

低效用地存量较大而盘活积极性不够。与新增用地需求量居高不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9个特色小镇还有较大规模的城镇低效用地,根据各区(县、市)编制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9个小镇在20xx年前计划实施的`低效再开发用地面积约1500亩,现状低效用地规模还远不止这个数字,存量土地盘活利用的空间较大。本来,相较于新增用地,存量土地和厂房资源可以较快地盘活利用,但部分小镇自己动手找空间的积极性不足,存量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活跃的经济社会活动挑战传统的土地政策。笔者在调研中感受到,特色小镇年轻人聚集,新理念、新事物源源不绝,经济社会活动活跃,相应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动频繁,对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提出较大挑战。例如,山南小镇的烟草仓库变为基金总部基地,云栖小镇的工业厂房升级成云计算中心,梦想小镇的老旧粮仓改作了创意工作室,艺尚小镇的服装厂升级为电商创意产业园。这些新业态在城市规划管控和土地利用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制度性约束。

经营性用地规模不足,部分小镇资金平衡存在风险。特色小镇需要在城市基础设施、拆迁补偿安置、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目前杭州市区建设特色小镇的平均成本已经超过250万元/亩,必须通过经营性用地出让、产业用地税收等渠道回笼资金进行平衡。但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少特色小镇没有进行系统的资金平衡测算,具体运营管理也缺少统筹,根据区片开发可利用经营性用地约40%的经验,土地出让价格必须要达到平均投入成本的2。5倍以上,才能够基本实现资金平衡。个别小镇用于资金平衡的经营性用地规模明显不足,区片开发存在亏本的可能;另有个别小镇产业项目质量不高,利税产出甚至无法支付前期开发建设的贷款利息。

明晰产业定位,善用低效土地

特色小镇的蓬勃发展,无疑正在引领经济社会新的增长点。而小镇建设在土地要素的配置中已面对诸多现实问题,需要顺应产业转型和土地节约利用的大方向,结合各个小镇的实际状况妥善应对。对此,笔者建议:

明确用地需求菜单。建议总结成功经验,对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科学论证,按照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相关产业按需配套的原则,合理确定特色小镇产业功能布局,纠正个别特色小镇工业用地规模过大,产业定位不够清晰等问题,将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划出规划区范围(或作为生态用地保留),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的用地需求菜单,落实到城市控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科学划分相关功能区块,确定用地类型,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科学指引。

差别配置新增用地。随着新增用地指标的逐年下降,放开肚皮吃饭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有限的新增用地指标必须要用到重大、紧迫的市政府重点项目中去,特色小镇的项目,原则上应该通过盘活存量房地资源解决;杭州市确定的重大项目可以使用适当规模的新增用地指标;除市级以上产业园区范围内的特色小镇外,其他特色小镇一律不再供应新增工业用地。

土地保障主要倚重低效土地。考虑到当前新增用地报批难度越来越大,报批成本越来越高,国家调控越来越严,完全依靠新增用地驱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显然已经难以为继。存量低效土地必然成为小镇土地要素保障的主要渠道,建议特色小镇对规划区范围内低效用地进行再调查,将可以盘活利用的部分增补进入当地的再开发专项规划,分类推进。

适度放宽用途管制。本着宽容和尊重社会创造力的原则,允许小镇的新型业态在存量土地上跨用途临时利用。考虑到目前新型业态主要集中在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领域,建议在杭州市已确定的创新型用地基础上,在产业、规划、用地等一系列制度体系中,重构新的产业和用地标准,设置合理的业态、价格等管控机制。

统筹平衡建设资金。深入谋划特色小镇涉及的资金平衡方案,充分借鉴区片开发经验,科学配置经营性用地、产业用地比重,稳妥测算经营性用地出让地价与前期开发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确保经营性用地出让金基本能够平衡前期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稳妥预测产业项目的利税收入及培育周期,确保小镇建设有收益、有特色、有产业,力争将特色小镇建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