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凉人心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语文教案(经典)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练习5》

课时目标:

口语交际:笑话会,丰富课外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笑话的能力。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我的十分钟。

(一)师生谈话:同学们,我们来看一小段节目。(放一段笑话)这是什么节目?它有什么意思?今天咱们也来开个“笑话会”,一块分享笑话带给人们的乐趣!”

(二)指导交流

1、分组里说一说自己准备的笑话.

2、小组里推荐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讲笑话。

3、全班同学评议:表达是否清楚,有没有趣,怎样更吸引人。

4、每个人再准备.

5 比赛讲笑话,评出笑话大王.

二、学写毛笔字

一)、指导学生观察“八”字中的'捺——竖捺

1、向右下直下起笔;

2、逐渐按笔;

3、提笔,笔锋至尾处渐渐收笔。

二)、教师执毛笔范写竖捺.

三)、学生临帖描红(提示正确的执笔姿势)

1、指导观察“过”中的捺——平捺:将捺起笔处的笔锋向下,不是平直起笔,而是逆锋向右上起笔,然后提笔圆转,再向右下逐渐按笔,平直运笔,渐渐拖出笔锋。

2、学生临贴描红。

3、学生自由练习写两种捺,互相交流书写心得,教师巡视指导。(程度高的学生还可以练习写含有捺画的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思路:

文章的人文气息和抒情色彩很浓,如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感情是本课的难点,因为现在的学生比较缺乏人文气息。

初步设计以情境导入,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贯穿于教学始终,力求做到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课时:

拟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流露的真挚感情。

2、理解标题的双关含义。

3、掌握本文的结构。

难点:第3点

多媒体:PPT制作歌曲《送别》夹竹桃图片电影《城南旧事》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送别》,询问学生听完后有什么感觉?

歌曲用音乐的语言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离愁别绪,离别的惆怅和失去亲人的悲伤,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失意怅惘尽在不言之中,而课文使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而已。

(程度高的班可以全班先学唱这首歌,程度差的班较困难)

只要学生领会到这层感情基调,就进行课文赏析了。

二、 标题的解读,运用讨论的方式。

1、 双重含义

质疑:重音应放在哪里?落了——花儿凋谢了爸爸的生命之花凋谢了

询问: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2、 花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线索的作用,类似学过的课文《紫藤萝瀑布》。

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3、 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讨论得出的结论大概几点:

a、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b、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c、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d、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由上述几点阐发出来的观点点到为止即可。

三、 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问题a,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即可。

回忆爸爸的事:

1、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

2、爸爸爱花的情形

3、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

问题b,有四处:

1、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

2、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

3、“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

4、“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问题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作业:采访爸爸,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作为父亲的感想,写成小作文,明天交。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了解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增强爱护大自然、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意识,激发探索生物世界的兴趣。

重点难点: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教具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概括课文的大意

二.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读自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设计生态金字塔示意图的形式,并通过比较各组所画的生态金字塔,理解:什么是生物世界的食物链?

生态金字塔是怎么回事?

它有哪几个营养级?

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在对生态金字塔有了准确了解后,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画出课文中介绍生物世界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相关知识的重点词句,认真揣摩。

说一说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2.画己觉得特别有意思的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教师可将课后练习第2题“读一读,比较带点词的异同”放到这个环节,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启发学生去寻找相关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

3.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重点段落:

第一、二、四、五自然段,讨论探究这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每段的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它与前面句子有什么联系,从而感悟作者

在布局谋上的独特。这也是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好办法。

三.畅谈感受,发出倡议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认真朗读结尾段,然后引导学生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或想象人类将遭到大自然哪些方面的惩罚,或谈谈人类应该为保持生态金字塔的平衡作出哪些努力。最后,可以班级的名义,向学校全体同学发出倡议,写出倡议书,进一步增强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板书设计:

16生态金字塔

肉食动物

爱护大自然﹛草食动物﹜维持生态平衡

绿色植物

语文教案 篇4

目的:

1、检查半学期来,学生阅读《爱的教育》的情况。

2、在对最佩服的人物的交流中,受到熏陶和启发,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和勇敢坚强的精神。

3、引导学生在感动中懂得关爱别人,学会帮助和关心他人。

活动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音乐渲染

2、师述:有人说,爱是一缕温暖的阳光,有人说,爱是一阵及时的雨露,有人说爱是一把打开心扉的钥匙。你心中,爱到底是什么?

3、生自由畅谈心中对爱的理解

4、问:是什么让你懂得了爱?(导出《爱的教育》)

5、简介相关内容

二、走进人物

1、在这本书中,作者描写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我来考考大家!

2、出示思考题:

(1)、这本书是写 身边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

(2)、瘦弱可怜的.驼背奈里的保护者是 。

(3)学习成绩好,每次都获得头等奖的男孩是 。

(4) 有一本最最心爱的邮票簿。

(5)可怜又坚强的铁匠之子是 。

(6) 从一个别人眼中呆笨的学生变成了二等奖获得者。

3、指名试做

4、在这本书中,还有哪些人物?交流

5、指导:在这些人物中,我最佩服的是安利珂的女老师,因为她﹍﹍

6、交流: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三、印象最深的故事

1、过渡:在这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身上发生了很多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在书中100多个小故事中,哪一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故事情节交流

3、引导:你为什么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

四、 感人的片段

1、过渡:这一个个故事打动了我们,多少次,我们边读边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老师把读的过程中最感动的片段划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2、出示几处感人的片段。

3、指名读。

4、在你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把打动你的地方划下来?

5、交流

五、小结

1、从这些人和事中,你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

2、以“ 教会我 ”的句式说一句话。

3、小结:《爱的教育》教给我们用一颗宽容的、真诚的、进取的、善良的心去爱祖国爱家长、爱老师,爱同学、爱弱小,我们在爱中受到了教育,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音乐:《爱的奉献》)

4、作业:给你最佩服的一个人物写一封信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教法设计

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四、课前准备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近戏剧,走近郭沫若,走近屈原。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蒋介石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

(二)检查预习

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2、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3、与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表现手法。可以直接展示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本文充分展开艺术联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郭沫若十分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二处,以达到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

4、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两层: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神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问题探究

《雷电颂》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我们能够从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庭,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感情。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4、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5、在朗读中不难发现作者将很多事物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别的含义?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6、讨论:《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

从句式、修辞等角度。

运用拟人、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爱憎。

运用排比、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7、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练习巩固

完成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内深化”部分内容,并评讲。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外拓展”部分内容。

2、拓展延伸

语文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

1.积累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能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2.会说出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3.会用正确的格式书写书信。

二、学习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 :

会说出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解决措施

通过合作研讨、分析总结解决

三、流程预设:

自主预习1

1、 作者介绍

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毕生翻译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作家的文学名著,翻译作品达34部。

傅聪——早于六十年代已被《时代杂志》赞誉为“中国当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是华人音乐家扬名国际乐坛的典范

2、熟悉课文,给下列字正音:

庸 碌 谀词 扶掖 枘 凿 相契 廓然无累 灰烬 涕泗横流 羲皇上人

3、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扶掖:搀扶;扶助。

枘凿:比喻不调协,格格不入。

廓然无累:指心胸开阔,没有牵挂。

重蹈覆辙: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自知之明: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4、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何作用?

第一则(1954年10月2日):写于儿子消沉苦闷时,劝尉儿子如何正确地面对感情的创伤,战胜挫折,泰然处之。

第二则(1955年1月26日):写于儿子在音乐上取得巨大成功之时,激励儿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正确对待成功。

整体感知《傅雷家书两则》

(1)、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希望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2)、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对孤独的理解,与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周国平说“孤独产生于爱”,傅雷说“爱让赤子不孤独”,实在是异曲同工。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

(3)、遇到挫折、消沉时要坚强,为什么成功了还要坚强?

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

(4)、“坚强”一词在词典里的含义是: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文章却赋予它更多的意义。你认为该词如何理解?

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得失泰然。“坚强”的最高境界是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合作探究《傅雷家书两则》

1. 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明确:(1)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相当平衡。

(2)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彻底感悟,引为借鉴。

2. 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

明确:(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3. 傅雷在儿子成功时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赞赏,请找出具体的语句,并理解傅雷对儿子的更高的要求。

明确: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4. 体会傅雷由儿子的成功演奏表现想到克利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复旦”的黎明时期,更想到了滔滔不绝的中华文明,这些想像表现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些想像激励着儿子在音乐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同时也洋溢着他对新中国的殷切的期望和信心,要求儿子在艺术上要有气吞斗牛的表现。

5. 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本课学习上的一个难点,首先找到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

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

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

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几种有趣的书的发展历程。体会中国古代,现代人的聪明才智。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11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了解书的发展过程的几个阶从而懂得事物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2、认识11个生字。

教学准备:插图或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们喜欢读什么书?你认为这些书怎么样?那你知道他们的历史吗?你们手中用来学知识的书,在两千多年前可不是这么轻,用起来这么方便的。你想知道它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吗?让我们快快进入今天的“快乐读书屋吧!”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

2、检查生字,练读。

3、小组合作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动笔画一画,把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4、指名读课文,标出段落。

三、结合插图,理解课文。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 议一议,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书籍发展的几个阶段。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有疑问的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什么样的书?(交流汇报)

(通过预先留下搜集材料的作业,让学生们自己掌握惧资料的能力并积累更多的知识。)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附: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 先游到心理

认识 了解 敬佩

教后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默读课文,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1.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说说本课的阅读要求。然后按照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和批注,要把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并把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2.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有清楚的说明,父亲是在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菜园的情况下决定开垦新的菜园的。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讲了四点:(1)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选择了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作为菜园的基地;(2)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高高的石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些可怖的岩石。(3)当菜园长出了一片绿绿的豌豆的时候,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去肥土。(4)四处拾粪,伺候这块菜园。

3.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坚韧的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来体会,然后说说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梳理。

(1)决定开荒。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开垦荒地。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垒上石块。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种上豌豆。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豌豆肥田。父亲说: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节俭、对土地的热爱)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 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 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词语。

5. 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 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 《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醉如痴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上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小组交流

1. 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 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任务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给大家。

3. 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 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出说得最生动具体的同学。

5.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全班交流

1. 各组代表轮流说,劝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得内容是否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浑厚。

2.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建议,重说某一部分,也可以椐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 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报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

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愤怒学习的人,这节棵课,让我们把这些任务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要求,通过任务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精彩回顾

1. 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 回忆在全班交流是,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习作

1.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 按照要求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评议

1. 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做上记号。

2. 与组内同学互相习作,写几句评语。

3. 再次修改后在组内朗读欣赏,推选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誊抄习作,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 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 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3. 翻阅类似的课文找出类似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 想想课外的读物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日积月累

1、 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 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 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4. 开展读的竞赛,熟记这些成语。

阅读

1. 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 指名朗读。

3. 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练习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语文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课时目标】

1、认识前面6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晓》,背诵《春晓》。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3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 指名背诵。

⑷ 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 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讨论学习:

① 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 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 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①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②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标签: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