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九月九重阳节有什么含义

九月九重阳节有什么含义

青果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在民间当中说起重阳节这个节日的时候,人们并不会有陌生的地方,因为这个节日是传统佳节,并且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么九月九重阳节有什么含义呢?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九月九重阳节有什么含义

重阳节又称九月九、茱萸节,起源于秋游去灾。道教以九月为阳,九月九就变成了重阳节。民间流行在头上、房上、床头。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味香浓,有逐风去邪、驱虫减湿,发扬我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目的是驱灾辟邪,祝老人长寿。

在历史上,重阳节期间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孝敬老人,民间还喜欢进行围猎、去寒之作用,人们担心降霜天寒,都争先恐后到郊外登高。另外,还举行迎神逐疫等消灾祛疫活动、秋游,这是自古以来的健身活动。 从民间信仰上看,人们认为逢九必凶、射箭、放风筝,吃重阳糕食品,说明菊花不仅有观赏价值。基于这一习俗,我国已将重阳节视为老人节,重九更灾,于是要辟邪。此日最流行的是插茱萸、井边插茱萸,还有健身作用。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自古就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赏菊、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衰。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重阳节的美食有哪些

1、花糕:重阳吃花糕始于西汉,当时称为蓬饵,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阳节吃花糕之风大盛,一直流传至今。重阳节吃花糕的起因缘于重阳登高习俗。有山的地方可爬山登高,而无山可爬的地方,就想法找弥补和替代的办法,因糕与高谐音,就出现了吃花糕的习俗。

2、螃蟹:吃蟹方法有讲究,如何做到健康吃蟹呢?吃蟹不能没有新鲜姜末和食醋。因为螃蟹气味咸、寒,而生姜性温,具有温中散寒解毒之功效;醋除了调味外,还可以杀菌,破坏蟹中的组胺。而且生姜和食醋是调味品,吃蟹时蘸上姜末醋汁,才能使蟹味更鲜美。

3、菊花酒:重阳要饮菊花酒。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金秋九月,秋菊傲霜,文人将九月称菊月,老百姓把菊花称九花,北京将菊花当成市花之一。由于菊花斗寒的独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为生命力的象征。在古人那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认为它是延寿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弥坚。

重阳节养生的注意事项

1、吃重阳糕,要有所顾忌: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是老年人的节日,孝顺的子女们总会在这一天给老人买上几块重阳糕。不过,由于越来越多的老年病缠上了我们的长辈,吃重阳糕也要有所顾忌。重阳糕作为一种点心,不宜空腹食用。重阳糕是一类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食物,空腹食用后,会促使胃酸分泌过多,引起泛酸,甚至烧心等情况出现,尤其是胃病患者,更易诱使发病。在制作重阳糕的过程中,为了使糕香甜可口,通常会放入较多的糖甚至猪油,而常用的材料糯米,又是不易消化的食物,所以很多人就不适合吃重阳糕。

2、饮食清淡,预防秋燥:重阳节前后,秋燥明显。由于“秋燥”的影响,秋季特别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鼻炎等,对于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更是如此。应对秋燥,可用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润燥,比如用石斛煲汤。预防秋燥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少吃过于油腻、甘甜、辛辣之品,多吃粗粮和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并适当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重阳大事记先秦

《吕氏春秋》中说到,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朝

据《西京杂记》和《荆楚岁时记》记载,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和大型饮宴活动。

三国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

晋代

陶渊明在《九日闲居》提到菊花和酒。表明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

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明朝

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当今

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