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工作的情况汇报
精准扶贫工作的情况汇报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领域统筹联动。近年来,远安县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富民”战略,将全域旅游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了旅游稳增长、惠民生、消贫困的引领作用。2016年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人数约3万余人,其中辐射贫困户1000余户3000余人,占全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0%,同比去年旅游扶贫带动贫困户增长率是68.5%,形成了“开发景区—带活经济—致富百姓”的连锁效应
一、全盘统筹,精准靶向。
一是强化统筹力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直接担任全域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旅游发展吸纳扶贫部门参与,脱贫攻坚作为旅游部门的重要任务,确保了脱贫攻坚与全域旅游协调联动、同步推进,逐步形成保障有力、齐抓共管、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二是增强融合深度。以全域旅游富民作为核心理念,将旅游扶贫纳入《远安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同时,将旅游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制定出台《远安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让脱贫攻坚与全域旅游互融共生、互促共进。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旅游与扶贫的融合方式。如,茅坪场镇香菇文化村被纳入全县3A级旅游景区,规划通过香菇产业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体验游;同时又作为扶贫主战场,探索市场化主体“包保”扶贫模式,免费为100户住房困难、生产生活环境落后的贫困户提供2室2厅1厨1卫格局的简装修住房,实施异地搬迁,免费提供食用菌产业生产基地。三是提升参与广度。围绕“美丽远安村村诗画”主题,充分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油菜花节、嫘祖庙会节、田野马拉松、汽车场地越野赛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为贫困户参与旅游服务提供广阔的平台。2015年全县共吸引省内外游客40余万人次,带动贫困户发展农家乐100家、客栈50家,1400余贫困户通过售卖土鸡、腊肉等土特产品、参与旅游接待、土地流转等方式走上了旅游增收之路。
二、扶持激励,精准施策。
一是在政策扶持上给力。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全域景区化的意见》、《关于推进全域旅游的意见》、《远安县脱贫攻坚旅游扶贫专项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了贫困村、贫困户旅游扶贫政策、发展措施。先后对龙凤、西河、百井、花园4个乡村旅游特色示范贫困村、全县贫困户参与经营的10多处乡村商廊、170多家星级农家乐给予200万元的资金奖励。嫘祖镇广坪村对发展农家乐的贫困户免费进行体检、办理经营许可证、配套提供餐具;对农家客栈由村统一配套床单被套、衣柜拖鞋等设施用品,嫘祖镇对验收合格、经营管理良好的贫困户每户给予1万元的资金奖励。2015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贫困村旅游发展资金2000多万元。二是在项目布局上给力。为促进贫困村旅游发展,县委、县政府将基础设施及旅游建设项目重点向贫困村倾斜,补齐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短板。花林寺镇龙凤村依托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项目,投入600多万元推进高山奥运村项目,栽植花卉100亩,建设完成石板步游道、“鸟巢观景台”等旅游配套设施,大力提升了村容村貌,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三是在社会资源上给力。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与贫困村采取互助、资源入股、承包经营等形式,联合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解决贫困村旅游发展投入难问题。通过成立旅游合作社、组建股份制旅游企业,实现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嫘祖镇田家场村、西河村、金桥村,利用优势生态资源入股合作,引进远大公司等投资3亿元开发田家花海、西河大峡谷生态景区,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10万元以上。
三、明确措施,精准到户。
一是培训指导到户。组织贫困乡镇、旅游扶贫重点村干部和有发展旅游愿望的贫困户多次赴江西婺源、河南栾川、重庆武隆、浙江安吉等地学习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经验,激发贫困户参与旅游发展热情。编印《远安全域旅游富民服务盈利项目100例》画册5000余份,指导贫困户以土特产品、旅游商品制售、乡村旅游接待等形式参与旅游业。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旅游服务技能比赛,提升贫困人口从事旅游工作的综合素质。二是直接受益到户。采取直接经营、以奖代补、配套扶助等方式,引导贫困户直接参与旅游项目建设、开展旅游经营、旅游服务等,增加经济收入。2015年,全县全域旅游景区发展共吸纳用工达1500余人,其中贫困户达40%,人平增加务工收入5000余元。三是帮扶带动到户。为提升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对带动贫困户参与旅游服务的乡村客栈等签订帮扶协议,推行乡村客栈、农家乐“1+×”模式,即一个客栈(农家乐)定向带动帮扶1—3个贫困户。贫困户通过向农家乐(客栈)提供自产产品,参与接待服务增加收入。目前,全县有200多家乡村客栈、农家乐与贫困户签订经营服务、特产销售等带动致富协议。农家乐经营户向玉林、金桥旅游发展公司董玉军等3人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近年来,我县旅游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划有待完善,成熟产品支撑不够。由于深度参与、互动体验性不足,产业融合度弱、季节性较强,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二是投入有待加强,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受制于资金有限,休闲农业点大多规模较小,产能不足。特别是道路建设,不能满足旅游接待需求,一大批乡村道路要改造成旅游公路,国家地方财力投入不足,造成拥堵;三是旅游业态欠缺,乡村产业发展不够。不能形成一村一品, 缺乏强有力的核心吸引物,还停留在“走马观花”式观光游、深度体验参与的休闲、度假甚至养老的乡村游没有形成。四是素质有待提升,服务水平整体不高。农民作为主体建设,经营理念不能适应旅游消费的高要求,特别是贫困户都是老弱病残,不能提供旅游服务,导致脱贫工作艰难。
(一)培育产品新供给。结合“多规合一”省级试点工作,加快编制《远安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努力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层次有序、差异发展的产业布局。加大对上争取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有效破解产业融资难题。加大服务力度,合力推进目前在建的15个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推进百井依托太平顶景区、西河依托西河大峡谷、花园依托盛景园艺、龙凤依托高山奥运村,加快四个全市旅游扶贫村的旅游带动脱贫的'进程,扶持创建一批省市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和A级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以湘鄂旅游走廊乡村度假目的地为目标,策划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努力构建点线结合、连点成串、连线成片的产业格局。以“旅游+”为抓手,大力挖掘远安特色文化,开发极具特色的文化创意商品和民俗表演。
(二)打造服务新环境。大力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加快推进金家湾至鹿苑寺乡村旅游通道建设,改造提升旅游主干道及景区与景区连接道,最后形成连接金家湾、鸣凤山、鹿苑寺三大核心景区与荷当线形成全长55公里的城西旅游大道,着力形成“快进慢游”的乡村旅游交通体系。采取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的方式,不断完善市场主体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备,规范设置标示标牌,逐步实现游客活动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抢抓“厕所革命”机遇,逐步实现重点乡村景区景点和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点星级厕所全覆盖。注重政策引导,鼓励围绕旅游主干道、重点景区景点发展特色民宿、乡村客栈,今年底,着力推进龙凤、金桥两个具有乡土特色的精品民宿,力争春节前对外营业,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承载能力。
(三)拓展营销新渠道。争取省市相关部门支持,联合举办嫘祖文化节、田野马拉松赛事,继续办好油菜花节、黄茶品鉴会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远安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化与腾讯网等主流媒体、中国摄影协会等权威机构以及武汉自驾游协会等民间组织合作,建立多边互动的宣传体系,有效扩大产业辐射范围。引导产业主体加强与旅行社、旅游网站对接,建立“抱团营销,费用共摊,客源互送”的发展机制,有效实现共赢发展。抢抓“互联网+”机遇,巩固微信x宣传成果,积极与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对接,逐步实现民宿、乡村客栈、特色农产品网上查询、预定、销售。
(四)提升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旅游人才培训”工程,进一步开展“百人乡村旅游培训、千名乡村旅游创客和乡村旅游富民讲堂”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扶贫行动计划,对乡镇分管领导、村级干部、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注重层次和专业细化,强调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用性,重点对食品安全、职业道德、服务标准、经营理念等进行培训。通过职业培训, 切实提升乡村旅游自身服务档次,改善乡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促进乡村旅游服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人文化。充分利用我县深厚的文化积淀,深度挖掘整理反映民俗风情、民间传统工艺及宗教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浓厚的文化内涵融入乡村旅游中,增加乡村旅游厚度,不断提升我县乡村旅游魅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