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谈骨气议论文阅读答案

谈骨气议论文阅读答案

旧模样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语文阅读理解是语文考试中很重要的一项,所以高中生在答阅读理解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让我们在语文上有不错的发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谈骨气议论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录▼▼
谈骨气议论文阅读答案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谈骨气原文
谈骨气阅读指导

谈骨气议论文阅读答案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__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1.作者引用孟子的话的目的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一下,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骨气呢?

答:目的(1)是为阐述骨气的含义

(2)是充当了道理论证,论证了中心论点

(3)为后面的举例论证,提供论证依据

我们要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一定要克服所有困难,奋勇向前!

2.课文中3个事例分别从那些角度论证了作者的观点?请你再为补充一两个事例,

答:文天祥拒绝降元是“富贵不能淫”,贫者不食嗟来之食是“贫贱不能移”,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的暗杀是“威武不能屈”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大义凛然,绝不出卖党的组织,最后慷慨就义。

3.下列语句中画线部分的句子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1):不能,因为画线部分中的三个句子分别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一对应。

(2)不能调换,这4个分句,切入的角度不同,语意一个比一个深,前两句是从对方的角度说的,后两句是从自身的角度写的。如果调换,会造成逻辑关系混乱。

4.从古至今有许多有许多与骨气有关的名言警句,深受人们喜爱,例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请查阅名人传记或有关的书籍,把这类名言警句抄写下来。

答:(1)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返回目录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1.看看选文的特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想要得到突破,首先看看文言文选文的特点。文言文大致可分为史传文和散文两大种,文章相对完整,相对独立,偏饭在李白到七百字之间。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和记事两类。前者的结构特点是:人、简历、特点特点、事件,后者结构特点是:事件,原有,人物。所以根据文言文的选文她点,大致就能知道该如何去思想了。

2.做前注意读题

高考文言文阅读得到突破,读很重要。首先要通过文章,了解大概文章说得是什么意思。理清层次,把握主要内容,这样做分析概括类的题目就不会太难,同时也有助于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翻译、短句和实词、虚词的理解这类题,还需要对文章理解得更加精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断对句,句子断不对,理解的意思就会有偏差,这就是为什么。文章就一篇而已,而每个人的理解却不一样。

3.翻译文言文的意思

想要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得到突破,翻译很重要,小伟不知义就会把意思弄错误。翻译是文言文的重头戏,在大概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在对文章进行一步的细致翻译,准备了解文章意思,才能更好的有助于答题。文言文翻译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掌握了这五字要诀之后,对于文言文阅读更加简单一些,从而增加了阅读水平的提高,所以大家可以实施。

高考文言文阅读如何突破?对于这个问题相信不用做过多的节水,有的人有了自己的看法,而有的人有了自己的方法,如何去做好突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困难,只要自己能够很好的去做好知识的积累和复习就可以了。

>>>返回目录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结合说明方法谈写法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写法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写法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返回目录

谈骨气原文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相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__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返回目录

谈骨气阅读指导

学习这篇课文,应着重理解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作者对“骨气”这一概念的阐述,有什么特点?本文题为《谈骨气》,那么,什么是骨气,就必须给予明确的阐述。可是,由于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样,在阐述时就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情况。一般说来,有两种不同的阐述方法:一种是逐一说明“骨气”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含义;另一种是抛开对这些不同特点的说明,集中去挖掘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对“骨气”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的理解。在本文中,作者选择了后一种方法。他首先引用并解释了孟子的三句话,指出这些被人们传诵了数千年的,被大家所公认了的话,正说出了“骨气”的含义。接着话题一转,提示读者应注意“社会不同,阶级不同”会形成对“骨气”的具体含义的种种不同理解,然后,用“但是”转回到对“骨气”的基本含义的阐述上来,提出了“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作为取得共同认识的基本点,最后谈到在今天无产阶级对于骨气一词的理解。作者这样来阐述“骨气”的含义,有三个方面的好处:首先,这样做有利于体现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作者在1961年那样的历史环境中来谈骨气,是有着鲜明的目的的。那就是要号召我国人民在遭遇暂时困难的情况下,发扬我们中国人“有骨气”的传统,努力奋斗,振兴我们的国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就要把议论的重点放在对传统精神的挖掘上,而不必对“骨气”在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中的具体含义去一一加以学术性的考证与说明。其次,这样作也有利于读者接受。本文发表在1961年春天,当时为了战胜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需要加强团结,求同存异,形成统一意志,共同奋斗。如果作者把精力放在区别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对“骨气”的不同理解上,那就会使人们在思想上造成分歧和隔阂。作者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在阐述“骨气”这一概念时,也就着重在求同上下功夫。最后,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阐述有利于突出中心。本文虽然以挖掘我们民族“有骨气”的传统为主要内容,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今天发扬这一传统。因此,在谈及孟子的话“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时,自然地摆出了无产阶级对“骨气”的含义的理解。这样,就在前文阐述的基础上提高了一步,突出了中心。如果是一一去介绍各个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对“骨气”的不同理解,那就很难收到本文所要达到的效果。

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所选的三个例子互相有怎样的关系?用充分的事例来阐发深刻的道理,这是本文在议论问题时表现出的突出特点。作者在文中用三个例子来说明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从这一点来说,这三个例子都与议论的中心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这三个例子彼此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三个例子中的人物各代表着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的社会阶层。文天祥是宋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不食“嗟来之食”的穷人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穷苦平民的代表;民主战士闻一多是知识分子阶层的一员。从表面上看,他们所处时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但是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就表现出了我们民族自上至下、从古到今有着无数有骨气的人,从而具体地说明了“有骨气”是我们民族可宝贵的精神。第二,三个例子中的人物各分别针对着孟子三句话中的一句。文天祥是高官厚禄收买不了的,虽然“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但拒不投降却是他精神品质的核心。黔敖在贫困中不肯放弃做人的尊严,宁可饿死,也不接受侮辱。闻一多藐视特务分子的威胁,他在最后一次公开演讲时,以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指斥了国民党反动派,揭露了他们靠暗杀来威胁要求民主的人民群众,靠强暴武力来镇压人民的罪行。这三个人物所处时代不同,遇到的困难不同,但是他们的行动却恰好从三个侧面,十分具体地说明了怎样才算有骨气这个问题。第三,三个例子中的人物,各有不同的特点。文天祥在民族敌人面前,大义凛然;穷苦的黔敖在富人的施舍面前,矜持不苟;闻一多在特务的枪口面前慷慨激昂。但他们又都表现出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由此看来,作者引述的三个例子既是各自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着的;既是各有特色的,又是具有共同本质的。这正说明了作者在选材上的别具匠心。

第三个问题是:对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应该如何认识?本文题为《谈骨气》,怎么谈法?这首先与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紧密相关,同时,又必须遵循所谈的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在本文里,作者并没有对“骨气”做一般的论述,而是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结论入手,引用充分的事实,来证明我们的民族历来是有骨气的,从而达到激励人民群众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的目的。但是,同时,作者又不能忽视“骨气”本身所需要涉及的内容,例如:什么是骨气?怎样做才算有骨气?提倡骨气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必须在“谈”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解答。这样一来,本文就在实际上承担了两个方面的任务。既要通过议论,阐述作者的见解,又要通过说明,讲清事物本身的实际情况。这就是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必须考虑的问题。仔细阅读本文,我们就能看到,作者对上述问题做了十分得体的处理。本文是按照议论的需要来安排文章的基本结构的;开头第1段用一句话摆出议论的中心──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下去,作者并没有直接引出事实来证明中国人怎样有骨气,而是用了三个自然段,对什么是骨气及这种精神在我们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做了简要的说明。这样,既能使人对议论中心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又完成了对“什么是骨气”做一番必要的说明的任务。在接下去的五个自然段中,作者用实例来证明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判断,但同时由于作者选例适合,又达到了从不同方面,对“怎样做才是有骨气的”这个问题进行生动具体的说明的目的。最后,作者又把话题引回开头,这不但做到了首尾照应,而且在议论上自然地由追溯传统过渡到号召发扬传统,使议论既前后贯通,又深入了一步;同时,对于在今天提倡“要有骨气”的意义,也做了必要的说明。本文在结构安排上的这种精到之处,我们在阅读时应该认真体会。

>>>返回目录

议论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