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的康复与医学模式的转变
精神病人的康复与医学模式的转变
精神病人的康复与医学模式的转变
摘要:目的: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病人的康复问题亦日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将现代医学模式贯穿于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治及康复的总过程,才能切实提高精神病人的生命质量,实现其真正的健康。
关键词:医学模式;精神残疾;康复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辩证地提示了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规律,准确地反映了人的二重属性,从哲学的高度看待人体与人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医学观,这对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精神病残疾人来说则意义更为重大。
人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评价,不能只强调人的生命神圣,更为重要的是生命质量的价值,而生命质量是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个人综合状况的一种感觉体验[1]。
人的生命存在与生命质量是辩证统一的,要尊重人的价值不但要讲人的生命存在,而且要讲生命质量并将两者统一起来。
1生物医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生物医学模式中,实际上将生命存在与生命质量割裂开来,只强调生命存在而忽视生命质量,对于精神病残疾人来说,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
对于住院的精神病人,特别是经过长期的药物治疗后,其阳性症状已经消失或部分消失,阴性症状迟迟不得缓解,认为病人能缓解到这种程度就很不错了,于是乎就放弃了进一步的综合治疗的努力,将病人搁置在一边,以图最低限度的病情稳定,长期关闭在医院里而听之任之。
这些病人即使被接出院,作为患者家属来说,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病人亦不抱太高的期望,只求其安于现状,平安无事、不影响家庭及社会则足已。
也就是说如果人一旦患了精神病就等于剥夺了其终生的政治权利,不能正常回归自我、回归社会,这就会使其本来就受损的社会功能进一步衰退,精神病人生命的意义仅仅局限于生存,何谈生命的质量呢?
2康复期精神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2.1自卑感:认为患了精神病就没脸见人,如同犯了严重的错误,做事、言谈慎而又慎,唯恐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怕家人及朋友说自己又犯病了.
2.2孤独感:是缓解期精神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
由于病人住院时间较长,加之本身的认知功能损害,社会交往能力减退,故感受到没有人能理解自己,深感被家庭、社会遗弃了,致使病人悲观、抑郁、愤懑甚至绝望而采取自杀行为,反过来更加影响病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形成恶性循环。
2.3无用感:较长时间住院治疗的本身就会使病人仍须继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给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再加上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误解,大多不能恢复正常工作,使病人感觉社会已不承认他们的存在,在社会上已无立足之地,完全变成了一个无用之人。
3现代医学模式对精神病残疾人康复的意义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形成了现代医学观,对于健康、疾病、生命等概念的含义赋予了新的内容。
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更强调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康。
健康是一种积极状态,个人对自己的健康负有责任。
由此,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在理论上是一次大飞跃,而且对维护广泛、真实的人人平等的健康权利的医学和保健实践也带来了深刻影响[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健康以及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
现代医学模式对人的疾病和健康进行了完整的认识,它要求人们全面地、立体地观察和分析疾病和健康问题,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个体和群体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把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对精神病残疾人康复来说意义就更加重大。
4精神病人康复的新策略
4.1预防:作为精神疾病,特别是重型精神疾病病因尚不清楚,这给预防工作带来了难度。
但从目前研究结果看,不良的心理素质、过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及严重的社会压力对精神病的发生、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转归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身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的能力,努力争取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和关爱能减少精神病发生的危险性,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另外,加大精神卫生知识的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素质即能做到精神病的早期发现、早治疗,这样就可以提高治愈率。
作为家庭要注重督促、鼓励病人做家务、社会交往及学习,作为社会,多给病人以工作的机会则会减缓病人社会功能的衰退。
4.2治疗
4.2.1住院期间的治疗力求使病人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药物的选择主要根据病人的依从性、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副作用及长期治疗计划而定,治疗力求尽可能地消除阳性症状,减少残留症状,辅助心理治疗力求使病人自知力得以恢复,增强治疗依从性,为出院后康复期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4.2.2出院后的康复治疗:对于临床治愈的病人,要长期服用维持量抗精神病药物,才能减少精神病的复发已为众所公认。
在保证病情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服用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保证病人身心轻松,不影响日常工作、学习和交往,从而增强病人主动配合治疗的依从性。
4.3建立、健全社区康复机构:社区精神卫生保健的目的是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和素质训练,,防止复发,增强社会功能的恢复,为病人重返社会做准备。
4. 4广泛争取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这就需要全社会伸出援助关爱之手,多给病人提供一些就业的机会,一则可增强患者人生信心,实现人生价值的乐趣,有利于精神病的康复,另外,对于社会他们亦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人们对人类生命质量的要求会更高,对精神病残疾人来说亦不例外,要切实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确保精神病人的真正康复还将任道而重远。
参考文献
[1]江凯.生命质量、生命数量与健康.医学与哲学,1998,(4):192
[2]王小燕.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四个统一.医学哲学,1998,(7):37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