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是怎样控制口腔的
控制口腔分静态控制和动态控制,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播音主持是怎样控制口腔,希望能帮到你。
播音主持吐字发声 口腔的控制
口腔的控制一、 静态控制:打开口腔、提颧肌、开牙关、挺软腭、松下巴、欲达声挂前腭:
1、 调整呼吸,声波成束
2、 声波畅通,音饱色纯
3、 声射腭前,声音鲜明
口腔的控制二、 动态控制:字头(吐字)、字腹(立字)、字尾(归音)
字头:咬住,弹出,部位准确,气息饱满,结实有力,停暂敏捷,干净利落
字腹:拉开,立起,气息均匀,音长适当,圆润丰满,窄韵宽发,宽韵窄发,前音后发,后音前发,圆音扁发,扁音圆发
字尾:尾音较短,完整自如,避免生硬,归音到位,送气到家,干净利落,趋向鲜明
拓展延伸: 播音主持吐字发声 音色变化的实用训练
播音创作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千变万花的,作为可感材料的声音,理应有与之想适应的色彩变化。声音色彩变化最主要的表现为虚实变化。
就生理机制而言,实声是声带较为紧密靠拢时发出的声音,虚声是声带较为松弛,声门适度开启时发出的声音。丰富的虚实变化与多层次的音高、音量、音长的变化配合,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声音样式。应该明确,播音是"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音色为基本色彩声音的,所有播音音色的变化,都在此基础上的变化形式,"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音色,使听众感到虚实又不过分明亮,柔和又不显虚空。
这种音色是在声带张弛适度的情况下发出的。 "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音色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获得:第一步:在音高、音量比较自然和"宽窄"适度的情况下,发出实声的"a"或"i"的长音。第二步:基本状态不变,只稍稍放松气力,在带有少许"回音"感的情况下,再次发音。此时,便是"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音色。
不同音区的具体唱法
低音区
唱低音区的时候,声带相对松弛,声带附近的肌肉也保持相对松弛状态,没有强加的力量,胸腔共鸣最多,大于口腔共鸣与头腔共鸣(但绝不意味着没有)。只要声带闭合良好(用i来检查是否闭合良好),找“向下的力量”,深呼吸时脖子微微扩张,喉头下沉的感觉,由此找到空间感与打开的感觉,但是总体来说是自然放松的,不能过度用力,不能感觉发僵,。最后在自己的面部找一个点,可以是人中附近,可以是鼻子,可以是眉心,想象声音通过这一个点向外传出去,这是方向感。记住,越是低音越要放松,越紧越唱不下去,给予更多的空间感与方向感。
中音区
中音区的时候,与低音区不同在于,口腔共鸣占了大部分,大于胸腔与头腔共鸣。由于音比低音区高,所以声带相对的拉紧,变薄,有了一定的张力。这个时候就要求声带附近肌肉的力量了,也就是“向下的力量”。同时有了更多的头腔共鸣,所以同时也要求“向上的力量”使上口盖兴奋起来,达到平衡。低音区基本上不需要很多“向上的力量”,但是中音区则两个力量都需要,但是幅度都比高音区要小。仍然记住空间感以及最后声音向前走的方向感。
高音区
最后来讲高音。高音为什么相对难唱?因为唱高音的时候,声带变得很紧很薄,张力很大,声带周围的肌肉能力必须很强,才能支持住这个巨大张力的对抗。上一篇日志提到过,人的嗓音有一个天生保护的机制,唱高音的时候,喉头会保护性的上提,收缩,降低张力。那么怎么保持张力呢,这就要用到很大的“向上”以及“向下”的力量了。这种上下的对抗给予了声带以必要的张力。高音主要是头腔共鸣,于是“向上的力量”使软腭提高,打开了鼻腔与咽腔的通道,声音能够充分的进行共鸣,富于空间感,同时给予声带向上的张力。而与此同时,“向下的力量”使脖子两侧向外大力扩张,喉头尽量稳定,给予声带向下的张力,保持了声带在极大张力下与气息对抗的稳定性。可以说,音越高,这上下对抗的力量就越强。
注意
特别要注意的是,唱高音时(以及任何歌唱时)下巴都不能僵硬。脖子两侧的扩张,下巴自然也会跟着向下扩张,但是尽量想着向下以及向后扩张,而不要向前伸(下巴紧张的表现)。另外,可以想象声音经过后脑勺,到头顶,最后从眉心向前甩出去,也就是想象自己的声音在脑后转了个圈,最后向前甩(冲)出去。
记住,亚洲人的骨骼特点与欧洲人不同,亚洲人唱歌容易发出集中的声音,而欧洲人唱歌容易发出空间感的声音。另外,中国人的审美观比较倾向于向前,集中,相对尖锐的声音,如同民歌以及京剧。而许多欧洲人从小在教堂听到的合唱,使其审美观更倾向于良好共鸣的空间感声音。所以中国人唱歌,更加应该利用自己“向上的力量”去找良好的共鸣与空间感。